法治何以保护企业家精神
2017-11-23法人刘兴成
文 《法人》特约研究员 刘兴成
法治何以保护企业家精神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史无前例地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从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等10个方面提出了29条具体意见。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十九大报告中提了19次“依法治国”,并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怎样运用法治保护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提上了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企业家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产物。改革开放前,虽然实行计划经济,但土地、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市场因素都存在,唯一不存在的是企业家。改革开放后,有了企业家,就有了市场经济,才创造出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总量。企业家通过不断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因此,企业家事实上是“经济增长的国王”。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虽然企业家的定义有多个维度,但“开拓者”“创新者”是企业家群体的共同标签。
企业家是自然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开拓创新精神,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与一般自然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企业家精神,是否能把企业家精神发扬光大。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灵魂。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为。
法国的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外圣内王,即外表优雅,内心霸道。溯本清源,霸道与优雅源自法国人对技艺、品质、创新的不懈追求,严谨务实,精益求精。
德国的汽车、设备、化工产品世界第一,源于德国有很多中小企业有独特技术,在自己的领域专心致志做下去,在上百年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在一项技术上做到世界领先。
犹太人很重视金钱,但在犹太人眼里,知识比金钱重要,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在流动住居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从来不曾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第一位的事情。犹太企业家精神把诚信看得最重要,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一直坚守着诚信为本。犹太人有一句格言:鱼离开水就会死亡,人没有礼仪便无法生存,而不讲诚信则会受炼狱之罚。
每个美国人都会颂扬致富,美国人都想成为富人,并为之竭尽全力。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美国是冒险家的乐园。美国梦就是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只要有聪明才智,肯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成为亿万富翁的平等机会。美国文化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个人野心。美国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失败格外宽容。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企业家精神受新教伦理的影响很大。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富有企业家精神。
在日本,企业家骨子里追求产品的完美品质,为达到在同行和客户眼里的美誉,而不惜把99.99%的精力用在0.01%的产品提升上,真正做到精益求精。日本以子承父业为荣,百年企业的子孙都以家业的历史与祖传技艺为荣,并代代相传。
印度人以抱团著称,“印度人帮印度人”让美国硅谷成就了无数印度式传奇。印度种族、语言众多,多元文化造就了印度企业家超强的适应能力。信仰要求印度人远离一切世俗的牵挂,包括工资待遇,这成了印度企业家的竞争力。成功的印度企业领袖对普罗大众有更多的责任感,有相当多的印度企业家是出于对民族或国家的情感走上商业道路的。
在万科创始人王石看来,一个社会总是有一些传统、规范和模式,而认识到这些模式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应当把最擅长的远见、规划、管理、组织、协调、说服、动员、妥协等才能贡献给社会,才真正尽到了企业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传奇人物,其21世纪“砍掉中间管理层”的管理变革震荡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张瑞敏主导的海尔企业结构改革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张瑞敏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变革,让渡了决策权、分配权和用人权,将员工原来由被雇佣者和执行者的定位,变成了创业者和合伙人。
法治是企业家精神的脊梁
《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属于行政法规,在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方面,给予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同等保护,要求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强化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保障,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提高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规定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平等保护,这是用行政法规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法治保护企业家精神,应当特别重视保护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因国有企业领导既是官员又是企业家,由于中国官本位社会的国情,国有企业家比民营企业家多一重保护,而民营企业家处于弱势地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和《最高检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司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作出了规定。
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精神,首先要有良知精神,要求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传统,是遵从“仁中取利,义中求财”的古训,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准则。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理论来讲,企业家应当运用市场的逻辑,抛弃强盗的逻辑。要自己幸福,首先要让别人幸福,就是市场的逻辑。使别人不幸福而自己变幸福,就是强盗的逻辑。企业家有良知精神,就是遵循市场逻辑。而企业家一旦非法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就是实行强盗逻辑。
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性,中国企业家既应创造物质财富,又应创造精神财富;既应创造经济效益,又应创造社会效益。
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不能缺乏工匠精神,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中国是世界工厂,如果能够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象德国一样耐用品能用一辈子甚至100年的话,企业家就能将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在急剧增加企业效率和利润的同时,既能提升国民使用产品的幸福感,增加出口量,又能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应当注重人本精神,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人性化。在短缺时代,产品和服务粗、大、笨是难免的。在产能过剩时代,讲究产品和服务人性化,产品和服务细、小、巧,才能满足客户日益挑剔的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精神,要有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就是诚实信用精神,企业家重合同、守信用是起码的行为准则,但这个起码的行为准则,有待于在中国普及和完善。企业家只有诚信才能立身,才有长久客户,才能做到基业常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就是依法治国的新时代。靠官商勾结做企业,不仅败坏企业家精神,而且因风险大而注定失败。闷声发大财已经过时,企业家只有依靠法治,拥有底线思维,禁止触动法律红线,才能挺直脊梁,焕发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家的潜能挖掘出来,成就企业家的创造性事业。
(作者系北京市中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融律师、财经法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