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清至民国时期旗民生计问题研究综述

2017-11-23

黑龙江史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旗人八旗生计

薛 森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近三十年来清至民国时期旗民生计问题研究综述

薛 森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旗民生计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清代旗民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旗民生计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民生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促使旗民生计问题的研究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本文主要针对近三十年来民旗生计问题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揭示当前研究现状。

近三十年来;清代;民国时期;旗民生计

清朝入关后实行的“满洲根本”政策,旗民享有政治、经济等特权。旗民在这样的政策庇护下养尊处优,致使从康熙时期开始随着旗民人口的增多,旗民生计问题渐趋成为清朝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直至民国时期,旗民生计的解决也成为政府很棘手的问题。虽早在辛亥革命后,随着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保障旗民生计方案的实施,旗民生计问题研究开始肇兴。但这些成果基本属历史事实的描述,并未进行具体的梳理和分析。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发掘与开放,新思潮的出现,以及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清史、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清至民国时期的旗民生计问题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热点。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旗民生计问题研究的兴起

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研究重点主要是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等方面,对于社会史的关注度还属萌起阶段。所以,对于旗民生计问题往往是在八旗制度下的一般性论述,并未出现专门的成果。陈一石的《清代成都八旗制度再探》是较早关注和详细研究八旗驻防制度下旗人生活的文章,该文以成都八旗驻防为研究对象,通过清廷“恩养政策”下,成都驻防八旗官兵的收入来源,即正额饷银的介绍。他认为“生齿日繁”不是造成旗人生计问题的主要原因,应归因于清廷不允许旗人从事工农等其他职业。成都八旗驻防虽采取了诸如“裁旗归衣”“学习粗浅工艺”的方法来解决旗人生计问题,但由于受到八旗优越政策的影响,旗人多是赖饷而食,毫无生存技能,最终只能导致生活困顿,开始出现生计问题。[1]随后,马协弟的《驻防八旗浅探》一文也是在驻防制度下,对驻防旗人的生计情况进行了归纳,他指出旗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旗饷,但这给旗人带来了严重的人身束缚,剥夺了其生存劳动能力,使其“谋生路寡,仕途门窄”,生计愈加窘迫,也为近代以后旗人痛苦的转化历程埋下了伏笔。上述两篇文章代表了八十年代旗人生计问题研究的总的趋势,即是在八旗驻防制度下对整个旗人生计问题作总结性的归纳整理,并没有进行专门性的研究。[2]但是,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文章开始着眼于八旗生计的具体研究,如李乔的《八旗生计问题述略》一文对八旗生计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初步探讨,该文从八旗生计问题的发生、清朝中晚期八旗生计问题更加恶化、清朝的基本国策是八旗生计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等三个方面,对清代八旗生计问题做了大致梳理。虽然该文仅仅是对整个清代八旗生计问题的简单、粗略的研究,但是该文可以看作是八旗生计问题专门研究的发起之作,且该文史料的大量引用,也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3]相对整个八十年代的清代八旗制度而言,专门研究旗人生计问题的文章尚占少数。

这一阶段针对民国时期旗民生计问题的研究也类似与此,学者们主要是通过梳理辛亥革命与旗民生计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研究。如郑川水的《清末满族社会特点初探》《辛亥革命与八旗制度的崩溃——略论辛亥革命对满族的影响》等文章通过清末、民初关内外旗人生存状态的比较,揭示了辛亥革命对满族的深刻影响。他认为“清朝这种反动的八旗驻防制度只是有利于满族贵族维护其封建特权统治地位,但是满族人民进步发展的严重障碍。[4]而辛亥革命“取消了旗营、旗饷制度,这就从根本上结束了城市驻防旗人的寄生地位。”是“满族走上正常进步发展道路的新起点。”[5]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旗民生计问题研究逐步形成体系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清代档案整理工作的不断开展,大量文献资料相继出版,在此背景下,旗民生计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这一时期研究特点集中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旗民生计问题继续依托八旗制度、八旗驻防研究。如定宜庄的《清朝八旗驻防研究》中也涉及了旗民生计问题,如“第三章八旗驻防兵丁”部分,通过驻防兵丁的生计来源、生计问题的出现以及清廷解决旗人生计的办法等内容的介绍,认为八旗生计问题是八旗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生计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则是增加驻防地与驻防兵丁人数来安置京旗难以容纳的人口,导致了“闲散”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八旗生计问题的解决再无回旋余地。乾隆时期的“出旗为民”政策尽管缓解了八旗人口与生计压力,但因此导致驻防兵丁成分的变化,清廷对驻防政策的改变后果给八旗内部带来了极其剧烈的变化,引起了更加深刻的统治危机。[6]

第二,旗民生计问题专门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以陈锋的《八旗饷制与八旗的盛衰》最为典型,他认为清廷优厚的兵饷政策并没有使得八旗勇武振作、经济丰足,实际情况却是生计的日艰。他进一步分析三点原因:一、八旗制度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八旗中的将与兵在计丁授田时受惠不均,且兵丁大多不会打理田产,此外,未披甲的余丁没有食饷,也不允许从事其它生计活动,只能分食披甲者的粮饷;二、八旗的负担过于沉重,既需自备兵器,还需养家糊口;三、清廷的恩养政策与八旗自身的优越感促成了八旗的奢靡之风,导致军政日益败坏,生计日益艰难。清廷施行了诸多挽救措施,例如“发内帑赈济八旗穷兵”、“因灾赈济八旗”、“代偿八旗兵丁借债”、“设置养育兵”等,但都无异于杯水车薪,于事无补。[7]

这一时期对清末民国时期旗民生计问题研究依旧没有太大的突破,仍以辛亥革命为载体,论述辛亥革命前后旗民生计状况的变化。如潘洪钢的《辛亥革命与驻防八旗》详细地论述了辛亥革命对驻防旗民生计的影响。各省光复之初,都制定了一些优待旗民的条例,荆州、杭州、成都、新疆等地都采取了一定的善后措施,包括发放旗饷、土地、一次性生活费等。而之后驻防旗民的转变及生活状况大抵是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做苦力、零工和小贩为主要职业;二、很多人无固定收入和经常失业,生活困苦不堪;三、饱受民族歧视之苦。[8]

三、二十一世纪后旗民生计问题研究的蓬勃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对于清代旗民生计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出现了很多年轻的学者。他们开始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旗民生计研究,不再局限于八旗本身。如刘荆的《太平天国对八旗的冲击》一文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得清朝财政捉襟见肘,不能确保八旗俸饷如额按时发放,导致欠饷情况屡见不鲜。同时清廷滥发货币,加剧了通货膨胀,使得旗人实际收入降低,生计更加困难。此外清廷以钱折银、减成发放兵饷,使得旗民生计问题急剧恶化。太平天国运动后,清廷财政处于崩溃边缘,粮饷制度遭到破坏,使得旗人不得不想办法出去谋生,标志着八旗恩养政策走向瓦解。[9]李萌的《清代中叶流民出关与东北旗人生计的变化》以流民群体为研究对象,但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旗人崇尚奢侈,粜卖口粮,还采取“指饷借债”的方式来维持生活。清廷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帮助旗人恢复生计,如回赎旗地、赏给旗人钱粮,但最终还是因为旗人的奢靡生活而失败。[10]

随着各驻防地史料的不断发掘,学者将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了驻防地旗民生计的研究。如孙志杰的《绥远城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11]、梁冲的《广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探析》[12]、徐雪坤的《清代青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13]等文章围绕驻防旗人生计形成原因,采取的相应措施及其作用等问题展开。

这一时期,人们更加关注清末及民国时期解决旗民生计问题的政策,如清末,清廷采取诸多变革措施,以期能够解决日益严重的旗民生计问题。贾艳丽的《清末旗人的民间自救》一文选择三类旗人自杀案例,进而分析清末旗人的处境以及自救活动,论证了清末八旗生计未能解决的原因。[14]田宝翠的《清末旗民奉天生计问题研究》一文系统理顺了奉天八旗生计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旗人生存状况,同时,进一步介绍了清末民初奉天筹划旗民生计的各项措施。从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财政的支绌等方面分析了清末民初旗民生计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另外,还在于旗民自身的“寄生性”,长期养尊处优,对俸饷有极大的依赖性,生活奢靡。[15]

民国建立后,各省采取了诸多措施以解决旗民生计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方面研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论著。如李剑锋的《民初吉林省筹办旗人生计述评》以民初吉林省旗人生计问题的解决为着眼点,具体讨论了在“整理旗产旗地、组织和筹划旗人生计社团”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文章最后认为民初吉林省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并未达到目的,但是“他们的努力有目共睹,并且改善了一部分旗人的生活,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6]此外,还有一些论著从特殊角度对民国时期旗民生计进行了研究。如戴迎华的《论八旗体制的残留对民初旗民社会生存的影响》一文认为八旗俸饷的照旧支放是八旗制度残留的重要表现之一,旗饷的发放虽“对多数旗民生活的暂时延续,起了积极的作用,为旗人寻找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该制度的施行“使得部分旗民依旧处于寄生状态,制约了旗人向自食其力的转化。”[17]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三十年来有关旗民生计问题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研究内容涵盖了旗民生计问题的各个方面。大致可总结为三点:

第一,从时间跨度来看,研究贯穿了八旗制度从形成到瓦解的全过程,并且对乾隆时期和清末民初的旗人生计问题研究较为深入;

第二,从地域分布来看,研究对象包含了清代各个驻防地,由整体到一般,从整个清代旗民阶层到各驻防地旗民的变化;

第三,从研究角度来看,除对旗民本身的研究外,同时还涉及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流民等一系列相关研究。通过彼此联系,寻求它们对旗民社会的冲击而带来旗民生计状况的变迁。

虽然有关旗民生计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对象单一,侧重点泛泛,新的史料利用较少等。因此,对于旗民生计问题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旗民生计问题进行研究。

[1]陈一石.清代成都八旗制度再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14-21.

[2]马协弟.驻防八旗浅探 [J].满族研究,1985,2:18-24.

[3]李乔.八旗生计问题述略 [J].历史档案,1985,1:91-97.

[4]郑川水.清末满族社会特点初探[J].学术月刊,1982,2:60-66.

[5]郑川水.辛亥革命与八旗制度的崩溃——略论辛亥革命对满族的影响 [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30-35.

[6]定宜庄.清朝八旗驻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193-243.

[7]陈锋.八旗饷制与八旗的盛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2期:79-84.

[8]潘洪钢.辛亥革命与驻防八旗[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30-35.

[9]刘荆.太平天国对八旗的冲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李萌.清代中叶流民出关与东北旗人生计的变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1]孙志杰.绥远城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12]梁冲.广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8-31.

[13]徐雪坤.清代青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1-45.

[14]贾艳丽.清末旗人的民间自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24.

[15]田宝翠.清末旗民奉天生计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年.

[16]李剑锋.民初吉林省筹办旗人生计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9-20.

[17]戴迎华.论八旗体制的残留对民初旗民社会生存的影响 [J].历史教学问题.2010,5:94-99.

本题为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满族村镇建设建设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JJKH20170389SK)

猜你喜欢

旗人八旗生计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满族八旗被革命
清代东北驻防官兵装备与操演枪械状况考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