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的多种意思与“廉政”含义新解
2017-11-23邓联繁湖南长沙
文_邓联繁(湖南长沙)
“政”的多种意思与“廉政”含义新解
文_邓联繁(湖南长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政文化起源古老,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儒家经典《周礼》就提出了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六廉”标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苏轼更就此撰写《六事廉为本赋》,认为虽然要从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个方面进行考察,但六者统一于廉。今天的干部考核标准——德能勤绩廉,以廉压轴,与“六廉”有异曲同工之妙。
著名学者王亚南曾说:“历史家昌言中国一部二十四史是相砍史,但从另一个视野去看,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其实换个角度看,一部二十四史也是一部反贪污史,是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史,其中积累了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廉政文化,给中华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廉政烙印,留下了“廉者,政之本也”“廉平之德,吏之宝也”等跨越时空的文化佳句。包公、于成龙等清官廉吏,更是深受老百姓喜爱,也为历代为政者所推崇。朱镕基2000年3月15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王岐山2014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无论“四维”还是“八德”,“廉”都占有一席之地,彰显出它的基础性。
“礼义廉耻”四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有侧重。“礼义廉”从正面、积极角度讲,“耻”从负面、消极角度讲,“廉”是正面的基点。“廉洁自律”“清廉自守”“你不仁,我不义”“情断义绝”“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出礼则入刑”,这些耳熟能详的关于廉、义、礼的表述,反映出廉、义、礼有不同的侧重点,即分别侧重自己、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三个及更多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借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说,廉、义、礼分别是一、二、三,廉为基础,无廉则谈不上义与礼。由此不难理解,历朝历代为什么特别重视反腐倡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把腐败视为最大威胁,把廉洁作为共产党人的本色与操守。形象地说,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廉政文化以廉政为实、“神”,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形”,廉政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关键所在。通常认为,廉政就是廉洁政治、廉洁政府、廉洁从政。其实不然。廉政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既需要从政治层面、政治角度予以理解,也需要从社会角度、生活角度进行理解。仅仅从政治意义上解释廉政是不够的,不符合当代中国与世界反腐倡廉的实践、传统廉政文化、廉政一词的构词特点。
从当代中国与世界反腐倡廉的实践看,反腐倡廉不只是局限于政治领域、公职人员。我国的企事业单位,都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我国香港地区廉政公署,设执法处、防贪处、社区关系处,其中防贪处的一项法定职责为“应私营机构和个别人士的要求,提供防贪建议”;社区关系处的法定职责为“教育公众认识贪污的祸害”与“争取公众支持肃贪倡廉的工作”。
从传统廉政文化的角度看,廉不只是对公职人员的要求。“廉耻事大,死生事小。”“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两句流传至今的古言与岳麓书院上悬挂的“忠孝廉节”牌匾,说明廉不只是适用于政治领域。
从廉政的构词来看,廉政是廉与政的有机结合,政不只是“政治”这一个含义,廉政也不能只有廉洁政治这种解释。廉洁政治,司空见惯,本身完全没有问题,但确实只是廉政的一个方面。“政”是一个多义字,从字典词典来看,“政”除了有政治、政府的含义外,还可指“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如财政、邮政;以及“家庭或团体的事务”,如家政、校政。财政、邮政、家政、校政,以及市政、路政等词语,迄今广泛使用。因此,廉政也可理解为有关廉的业务、事务,体现在方方面面。香港廉政公署在官网上简称“廉署”而不是“廉政署”,省略“政”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廉政一词的核心在“廉”而不是“政”,廉政不局限于政治、政府领域。
(作者系湖南商学院教授、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