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2017-11-23王世炎孙斌育刘晓峰王玉珍马召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发展

◎王世炎 孙斌育 刘晓峰 王玉珍 马召

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王世炎 孙斌育 刘晓峰 王玉珍 马召

本文通过梳理中原城市群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及在全国城市群中的地位,并与中部三大城市群进行比较分析,厘清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和差距,提出促进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建议。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路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中原城市群列为全国七大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也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核心和重要支撑。特别是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但是中原城市群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与全国及中部其他城市群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特别是由于体制、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障碍,一体化进展缓慢。

发展现状

1.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

中原城市群包括5省30座地级市(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南阳市、安阳市、商丘市、新乡市、平顶山市、许昌市、焦作市、周口市、信阳市、驻马店市、鹤壁市、濮阳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作为我国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随着战略规划实施和快速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协调统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生产总值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国第四位,成为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1)城市群规模快速扩大。一是城镇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快速集聚。以14个市为核心发展区的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等59个城市(含县级市)、165个县城。截至2015年底,城市群内城镇人口达到766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2%,城镇人口比2010年增长28%。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5175人/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市郑州市达到15055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集聚度明显提高。二是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3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482平方公里,增长33.1%,年均增加96.4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比2010年城市道路长度增长60.4%,供水管道长度增长75.6%,排水管道长度增长334%,公共绿地面积增长79.3%。三是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断提升,已经接近达到2的城市规模合理水平。

(2)城市群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1%,比2010年增长81%,其中工业增加值2015年达到2.6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34.6%。在综合实力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城市群的支柱产业为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10年和2015年分别为56.48%和49.1%,第三产业的比重近几年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30.12%提高到2015年的39.83%,使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3)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底,河南全省拥有182家规模不等的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2085平方公里,比2010年扩大89%;“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6万亿元,是2010年的3.5倍;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有142个,其中超过五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有13个;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两千亿元。

(4)交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原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铁公机”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郑州半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串起1小时出行圈,“米”字形高铁将中原城市群辐射层的9市相连,并通往周边省份的城市,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2.郑汴一体化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示范效应

郑汴一体化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积极探索和实践。2005年以来郑州、开封两市不断探索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举措,取得积极成效。

(1)郑汴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先后编制完成了《郑汴新区总体规划》《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郑汴产业带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初步形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相互衔接、覆盖全面的规划体系。

(2)基本形成了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组成的复合型综合交通网络。

(3)产业互补共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和生态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两市有序推进区域内路网、输变电、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干线生态廊道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及生态保护一体化网络。

(4)公共服务同城化深入推进。相继实现了两市城际公交、邮政、金融与电信同城,建立了农副产品市场准入互认机制,实现了农副产品无障碍流通和质量安全互认。

(5)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两市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框架协议》,建立了联席会议长效机制,定期协调研究郑汴一体化中的重大问题。

与其他城市群发展的比较分析

1.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中的地位

《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对全国九大城市群进行了综合评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处在绝对优势地位,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虽落后于前三大城市群,但远高于中原、成渝、武汉、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群,这五个城市群无论是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相对落后。中原城市群在九大城市群中位居中间,但与前四差距很大,与后四比较优势较小,还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整体来看,中原城市群虽然在某些指标上有优势,但整体上经济基础薄弱、一体化程度较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还不高,在发展思路和模式上也比较被动,依赖并受东部城市群的影响较大,缺乏开创性和本地文化的影响力,与成渝城市群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同属于第三阵营。

2.中部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中部三大城市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城市群发展的成长期,影响力快速扩张、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但各城市群由于自然禀赋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发展模式和方向的不同,形成了各城市群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和一体化程度的各自优势。

(1)自然禀赋基础条件的分析比较。从地域范围和人口集聚上来看,中原城市群28.7万平方公里远大于武汉城市群12.5万平方公里和长株潭城市群9.8万平方公里,三个城市群常住人口2015年分别为1.63亿人、4954万人和4106万人,人口密度分别为568人/平方公里、396人/平方公里和419人/平方公里,中原城市群人口集聚度明显高于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从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来看,2015年武汉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7.3%,是三大城市群中最高的;其次是长株潭城市群53.67%,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仅有47.2%,而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为56.1%,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比全国低8.9个百分点。

(2)中心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2015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为10915.6亿元,长沙为7824.8亿元,郑州为7311.5亿元,从人均GDP上来说,2015年武汉、长沙和郑州的人均GDP分别是102808元、107683元和77179元。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总量还是人均数量上,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武汉都要比郑州和长沙更具实力。

(3)综合经济实力的比较。2015年三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中原城市群5.58万亿元、武汉城市群2.83万亿元、长株潭城市群2.34万亿元。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最高,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大体相当,但由于中原城市群人口最多,人均GDP反而最低仅有3.42万元,是武汉城市群人均GDP5.71万元的60%。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个指标也体现出中原总量远大于武汉和长株潭的局面。在进出口总额方面,河南也远大于湖北和湖南,分别是湖北的1.6倍、湖南的2.4倍。因此从综合实力来看,中原城市群明显高于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但是从人均水平来看,武汉城市群发展要更加领先一些。

(4)经济聚集强度的比较。2015年中原、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人均GDP分别为3.42万元、5.71万元和5.70万元,中原城市群明显偏低且低于河南全省的人均GDP3.9万元,另两个城市群均高于所在省份的人均水平。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5.03万元,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均高于全国水平,中原城市群人均水平只相当于全国的68.1%。从地均GDP来看,2015年中原、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944亿元、2264亿元和2388亿元;投资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827亿元、2090亿元和1617亿元。因此,从人均GDP、地均GDP和投资密度衡量三个城市群的经济聚集强度,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由于地广人多,人均GDP和地均GDP明显偏低,因此不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反映出中原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且由于地跨5省给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大挑战。

(5)经济开放度的比较。笔者以城市群所在省的对外贸易情况来反映三个城市群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2015年,河南的进出口总额为737.8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湖北和湖南两省的进出口总额之和。从结构来看,河南和湖南都是出口大于进口,而湖北则是进口大于出口。从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看,河南和湖北基本持平;从外商直接投资额看,河南也远远高于湖北和湖南。因此,河南的经济对外开放度要明显高于湖北和湖南,这得益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蓬勃发展,不管是航空贸易还是郑欧班列均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这才是中原城市群能够在今后的城市群发展中依托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发挥更大作用的重点所在。

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阻碍了城市群一体化的推进

中原城市群范围的不断扩延,到目前的5省30个地级市,既体现了国家对中部城市群功能区的定位和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浓厚的行政管理权限的影响力。中原城市群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构建统一规划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但在城市群发展中,各省、各市存在的管理权限和利益之争,以及区域内行政关系复杂,无形中增加了一体化推进的难度。行政区经济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成为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障碍。

2.城市群内城市层级不完善引致缺乏一体化内生动力

中原城市群中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比例为1∶5∶17∶238,城市层级分布不合理,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偏少,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不能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经济循环体系。同时城市群内虽然建成了各具规模的产业集聚区,甚至几个超大型产业集群,但是由于区位及自然禀赋等条件近似,在产业引进和布局方面缺乏协调,加之地方利益驱动,使得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松散,竞争大于合作,产业趋同现象突出,既不利于城市群内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也使得一体化发展因内生动力不足而进展缓慢。

3.“重经济轻文化”现象制约一体化的均衡发展

中原城市群原本应该是文化底蕴最丰厚的地区,但在城市群的指标评估中,文化却排在靠后的位置,在现实发展中也不占优势,没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点和共同价值认同的城市群内部的文化一致性和认同感。轻文化建设既不能发挥中原丰厚文化底蕴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影响力,也不利于城市群朝着人口、经济、环境和文化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均衡方向发展。

4.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仍显不足

从产业发展来看,郑州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但除了与开封初步形成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之外,与周边城市没能形成联通上下的产业链条,无法有效带动周边发展。郑州在三个中心城市中人口首位度是最合理的,但经济首位度却是最低的。因此,从经济实力和产业带动来看,郑州与第二大城市差距不明显,导致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突出,带动作用不明显,从而影响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壮大。

对策与建议

为实现中原城市群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建议从五个方面改进和加强一体化推进工作。

1.尽快建立城市群的高层协调机构

中原城市群应尽快成立省际协调领导小组,形成快捷高效的议事章程和定期协商机制,确定城市群内合作的重大方针和原则,做好跨区域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布局,协调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有利于协作关系深化和优势互补的区域政策体系,为城市群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和竞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

2.整合有关战略规划和政策,充分发挥载体功能

在中原城市群的框架下全面整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各项战略规划的载体功能和优势,又相互有机融合协调推进,共同促进城市群的高效快速发展。

3.继续完善“一核一副四轴四区”布局,由一核带动向一核多极驱动发展

要借助国家批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良机,顺势而为,大力推进郑州大都市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产业链条和协作发展途径,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同时充分赋予“一副四轴四区(一副: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四轴:沿陇海发展主轴;沿京广发展主轴;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四区:北部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从“一核”带动向构建“一核多极”共同驱动的空间格局发展。

4.整合中原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加大宣传和开发力度,逐渐形成高度认同、价值一致、表现形式各具特色的城市群文化,凝聚城市群内各地区、各阶层的共识和力量,使其成为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5.全面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一是以交通一体化为引领构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二是以产业一体化为重点,加速城市群内分工协作产业体系形成,推进城市群区域产业一体化。三是以城乡协同发展为载体构建层级分明、布局合理城镇体系。四是以金融一体化为支撑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市群金融市场一体化。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2016B3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统计局)

TU98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9.005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中原城市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