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的真命题
2017-11-23王运宝
王运宝
观察家Observer
国家中心城市的真命题
王运宝
一个12年前的老概念,在最近4个月里,又火了。
再次激起热情的,是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中的一句话: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2010年,五座城市入围;2016年,又先后增加成都、武汉和郑州,目前已有8座城市跻身城市体系的塔尖。另外,还有西安、沈阳、南京等十多座城市加入到这场竞赛中。
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首要的吸引力是政策红利。在中国,政策因素对一座城市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贴上中心城市的标签,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能够把人口、产业、金融、科教资源和文化财富集聚过来。正如热带雨林中,一棵大树只有长得越高,才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和雨水,同样,一座城市在城镇体系中的层次越高,越能集聚资源。
发展利好是所有大城市都想要的,但“苹果会砸在谁的头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李迅表示,“确定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从数量角度,最重要的是从城市职能出发,是在完成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起到支撑、服务、辐射、带动等作用。”换言之,国家中心城市不是单纯自己做大,而是要有责任与担当,是要做贡献的。头顶国家中心城市的光环,首先要叩问自己:能否提供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公共服务?这是城市定位与功能发挥的辩证关系。
对那些没入围的城市来说,也并不是坏事。
纵观城市发展史,另辟蹊径实现突围的城市各地都有。比如,硅谷不在纽约、芝加哥;杭州由于距离上海太近,在城市综合功能上存在短板,但这不能掩盖杭州的差异化特色和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另一个新经济的佼佼者是深圳,无论是否国家中心城市,深圳依靠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有潜力成为享誉全球的科技创新特色城市。只要立足特色功能定位,深圳还能走得更远。
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的互联互通已打破物理空间的窠臼,创造出新经济新业态。这是那些非中心城市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绝佳机遇。
如果回到城市的本原上看,当我们热议国家中心城市时,本质上关注的是什么?回望3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奔跑的城市化史。7亿人转身进入城市,在这个舞台上求学、就业、追梦。如果一座城市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让年轻人实现理想的新机遇,还是什么中心?
在城市化方兴未艾的大潮中,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治理新理念获得共识,市民的宜居和幸福感,才是丈量一座城市最核心的尺度。正如城市学家芒福德所说,“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怀和陶冶人。”
面向未来,担负重大使命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决策者们,要抓住这次重新审视城市的契机,以更宏大的智慧和勇气,树立新的“城市观”,破解痼疾,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诗意的栖居”。这才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