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 新期盼

2017-11-22张津津

中国扶贫 2017年21期
关键词:乡亲们小康公路

张津津

“我们不要等、不要靠,我们自己干。”这是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她只是边远山区一个普通农妇,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靠自己身上的一股倔劲儿,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带领家乡百姓用13年时间,在大山间硬生生凿出一条通往外界的隧道,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愚公移山”。她就是十九大代表、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十九大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这位当代“女愚公”。

《中国扶贫》:一条“麻怀公路”让麻怀村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您修路的事迹和新“愚公”精神让很多人佩服,是什么让您下定决心,在艰苦的条件下硬要在大山间凿出一条路?

邓迎香:当时的麻怀村四周都是大山,村里人出山要爬两个半小时的山路。那时候我和丈夫在家种菜养猪,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干。我们不怕吃苦,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我们都不在乎。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蔬菜获得了大丰收,我们夫妻俩打算把菜挑到集市上去卖。可没想到的是,等我们挑着两筐菜,爬了两个多小时山路到达集上时,才发现蔬菜早已烂了,由于品相不好,根本没人买,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暗暗地恨起这一座座大山来。

我孩子的离世让我下定决心要修一条通往外面的路。1993年,我孩子三个多月的时候生了一场病,由于村里条件落后,没有医生,我和丈夫只能背着孩子去镇上的医院看病。没等我们翻过大山,孩子就在我背上断了气。我心里清楚,孩子的夭折归根到底是因为麻怀村极端恶劣的交通条件,从那时起,我便发誓,一定要在麻怀村修一条通往外面的公路。

之前我们村子南边有个天然溶洞,我便和60多个村民,带上煤油灯、大锤这些简单的工具进了洞。洞只有一米高,大家只能爬着进去,手递手地往外运渣土。一伙人没白天没黑夜挖了一年多,终于把溶洞挖通了,麻怀村祖祖辈辈第一次有了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可是这条“路”只能勉强让人通过,通不了车,我们的日子还是难过。

2010年国庆节,我大女儿出嫁,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女儿可是全麻怀村第一个穿婚纱出嫁的姑娘。可是那天下大雨,路上全是泥,溶洞里的积水沒过膝盖,迎亲的车进不来,一对新人只能光着脚从溶洞里蹚着水猫着腰走过去。从洞里出来时,女儿那洋气的婚纱沾满了泥巴。从那时起,我决定要把溶洞凿高凿宽,要让麻怀村也通汽车。

《中国扶贫》:在缺资金缺技术的条件下,在大山间修一条路非常艰难,修路期间您经历过哪些艰辛?

邓迎香:刚开始修公路的时候,乡亲们包括我丈夫在内都认为我疯了,我就自己干,拿着铁锤一锤一锤地凿,一天下来,手上全是血泡。可是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想尽快在麻怀村修一条公路是不可能的,还是要发动村民。

为了发动乡亲们,我和村民们不知道开过多少次会,吵过多少次。那时候我最常干的事情,就是挨家挨户去当说客,终于乡亲们被我打动了,决定跟我一起去修公路。当然还是我的丈夫最先以实际行动支持我。

修路的人手是够了,可是我们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和设备短缺。于是我跑到乡里,跟着乡干部找到了县里。县财政局领导批了3万元,我自己又拿出1万元,买了一辆旧拖拉机,租了空压机,还买了炸药,我女婿也捐了1万元,5位在县里开货车的村民赶回来无偿拉渣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修路的进度越来越快。

为了修路,我最愧对的就是我女儿。那时候我带着我女儿给大伙做饭吃,每天要吃掉三五十斤大米。遇上我去外面办事,15岁的女儿就要顶我的班去洞里干活。好几次孩子都哭着对我说,她不想当我的女儿了,当我的女儿太苦、太累。每次听她这么说,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可是我必须要说到做到,给全村做出个样子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8月16日,经过270天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修通了一条长216米、高5至8米、宽约4米的隧道,我们麻怀村开进了几百年以来的第一辆汽车。

《中国扶贫》:公路修通后,麻怀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邓迎香:公路打通之前,我们被困在大山里,就像是井底之蛙。公路修通以后,我们麻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隧道没打通之前,很多建筑材料都运不进来,村民们只能“就地取材”,住在木头房子里,而且大多是住在山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现在隧道打通了,大多数村民盖了砖房,还有好多村民把家搬到了公路边。

隧道没打通之前,要想把猪卖出去,就要赶场。每一场顶多只能卖15头到20头。现在要是想卖猪,只需一个电话,就有外面的人开着车子到家门口来收,一头猪要比以前多赚三四百元。卖菜也不用再挑着菜爬两个半小时的山了,都是用汽车往外运。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家用电器。以前地里用的化肥,都需要找人用马驮进来,一包化肥光运费就要10块钱,现在路修通了,化肥的运费低多了。

路修通了还方便了村里上学的孩子。以前村里的孩子上学来回就要五六个小时,而且那时候孩子没吃没穿的,哪有更多精力去学习,村里好多孩子都是小学一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公路修通以后,孩子6岁就能上学前班,上学也不用再爬危险的山路了。现在村里已经有23个孩子考上大学,还有一个孩子考上了研究生。

村里的条件好了,好多外出打工的乡亲们选择回到村里。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麻怀村已经有200多村民陆续返乡。

《中国扶贫》:路的问题解决后,麻怀村还展开了哪些工作?

邓迎香:隧道修通后,我们麻怀村掀起了“挖穷根”的高潮。2015年以来,在省、州、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麻怀村争取到了多类项目资金。修了通组到户水泥路共计8.6公里,安装了4G移动基站2座,改造了小康房224栋,改水改厕113户,建成7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中心,建起了农特产品电商平台与金融服务网点,全村153户实现了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房、小康寨、小康讯的全覆盖。endprint

《中国扶贫》:在麻怀村的巨变中,村党支部发挥了哪些作用?

邓迎香:要想脱贫致富,关键还是要有个好支部。为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奔小康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麻怀村采取支委联系党小组、小组长联系普通党员、党员联系贫困户的方式,把全村35名党员与38户贫困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强带弱、富帮穷”抱团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党员带头实施山上种果药、田里种稻菜、水边养鸡鸭、家里养黑猪等6项工程,引导和扶持村民种植桃树23000株、林下养鸡6500只、种植核桃与板栗270余亩、稻田复种早玉米326亩。依托罗甸县龙头企业信邦制药公司发展订单中草药种植100亩,依托毗邻世界口径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这一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休闲观光园一个,农家乐、农家小超市7家,并规划建设了乡村旅游线路、精品水果采摘园、药材观光带等。在所有产业发展中,党建引领都显出了威力。

2014年、2015年,麻怀村人均年收入连续突破8000元,一举脱贫出列。

未来几年,村两委要继续利用村寨70%的森林覆盖率和距离“中國天眼”射电望远镜只有7公里的优势,带领全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让更多老百姓能够稳定脱贫。

《中国扶贫》: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同时也是麻怀村脱贫攻坚的亲历者、组织者,十九大期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会议期间您提出了哪些建议?您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

邓迎香:在我出发来北京参加党的十九大前,村中一位80岁的老人让我替他带一句话给总书记。他说:“有中央领导的关心,村里才有了这么多的变化。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其实这也是近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

当我听到报告中关于未来的描绘时,我就在想我们村会变成什么样子,村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奋斗目标富有感召力,让我们每个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到攻坚阶段,我期盼着国家能够出台更多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更多的人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能被选为十九大代表,我感觉压力很大。以前我只是带领村民们修通了一条路,现在路修通了,乡亲们走出去了,如果到哪里去还是再说这个隧道和路的事情,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作为村支书,最大的任务就是带动村民们致富。我们村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是致富劲头可不“偏”,我们要始终跟着党的奋斗目标走,我们也要过上户户住上新房、家家开上小汽车的好日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我们村有这个信心。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大伙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开路打隧道的精神化为如今的脱贫干劲。

216米长的隧道,乡亲们用钢钎、锤子、锄头一点点挖出来了,只要苦干实干,我们照样有决心和信心搬掉贫困这座大山。新时代的麻怀村将迎来更好的日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亲们小康公路
我家的小康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公路断想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小康之路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