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时代教育扶贫的路线方针

2017-11-22李兴洲邢贞良

中国扶贫 2017年2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习近平

李兴洲+邢贞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国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育扶贫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十九大报告把脱贫攻坚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决策,其根本指向是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是系统化的社会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改革,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使贫困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优先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首位,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教育扶贫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教师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思想,彰显着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毅力。

(二)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在教育扶贫过程中,首先要强化教育引导作用,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中,从精神层面帮助和提高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坚强志向和内生动力。

(三)优先发展教育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九大报告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群众掌握知识、提升技能、造福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就要进一步聚焦教育扶贫对象、教育扶贫项目、教育扶贫措施,确保教育扶贫实效。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 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保障其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学段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这是扶教育自身之贫。除此之外,还要依靠教育来帮扶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贫,依靠教育进一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这就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办好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教育扶贫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举措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化解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优质均衡教育需求的重要策略。

(一)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依然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充分等问题。人民对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贫困地区同样需要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只有进一步改变城乡和地域教育差异化的现状,才能真正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endprint

(二)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大力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我国的教育扶贫主要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开展的教育帮扶行动,国家和各级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是教育扶贫的主力。充分发挥中央在教育扶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力度,调整完善结对帮扶关系,健全有效的帮扶机制,是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另外,社会力量是教育扶贫的重要补充,进一步落实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公益性社团、企业、国际组织等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三)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度贫困地区,需要给予更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就要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从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安排和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强化统筹能力,保障深度贫困地区群众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四、教育扶贫是扶志和扶智行动,

是脱真贫、真脱贫的根本保障

十九大报告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提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是教育扶贫的根本所在。

(一)扶贫先扶志,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教育扶贫的主体,必须激发他们“依靠教育脱贫一批”的主体意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引导他们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强化贫困群众在教育扶贫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积极脱贫意识,帮助他们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共享美好生活。

(二)扶贫必扶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扶贫的根本也是培养人,除了保障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外,同时要侧重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加强农民工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等,提升贫困地区自身脱贫能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扶贫的有力支撑。通过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有效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設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水平,为教育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三)健全教育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教育扶贫扎实有效

按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建立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六大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教育扶贫同样要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中央机关包括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要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省级政府负责统筹组织、制订实施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地市级政府加强协调指导,督促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政策措施。县级政府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落实各项具体政策和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扎实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教育扶贫制度建设、持续完善财政保障体系、教育扶贫监督体系、教育扶贫考核体系、教育扶贫退出机制等,确保教育扶贫事业有章可循,扎实有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习近平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