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世做个隐士是可耻的
2017-11-22王倩
王倩
岁岁有重阳。
重阳,染上了菊香与酒意的节日。西风烈,长空澈,登高望远,咏啸骋怀,但见天地寥廓,山川异变,万千芳菲纷纷谢幕,早已不是三月踏青时光景。此日“辞青”,难免让人生出岁暮之感。若是羁旅游子、天涯倦客,必有“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鴻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悲叹;人过中年、风尘困顿者也应有“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的感伤。无论满城风雨,还是万木萧疏,重阳对于异乡人、失意者都是一种残酷的提醒: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半生漂沦,老之将至,情何以堪!如果有一二好友相伴,登山临水,同插茱萸还可强作慰藉,只身一人度重阳,当真是黯然销魂,无限伤怀。
天宝年间,年近五十仍然看不到人生出路的高适,在潦倒中“遭遇”重阳,他还不知道命运即将为他开辟一条路,他将在血与火中猎取世人艳羡的功名;而在这个重阳节,他只有贫老孤独、求仕不遇的苦闷,几十年郁积的怨愤与悲凉催生《重阳》一诗,这首诗与他一贯慷慨豪迈的情调颇为不同,迟暮之哀、困顿之苦、寂寞忧闷是这首诗的主旋律。
《重阳》起笔便是嗟叹。人生几度秋,今日又重阳!天很高,澄碧如水,雁影剪破穹宇,声声雁叫仿佛催人衰老,真让人心惊。不必临池自顾,也不用揽镜自照——人老了,镜中形容也懒得顾看;那镜久不擦拭已经蒙上暗尘,诗人自知星星两鬓更添白发。重阳对年轻人而言是个嬉游的好时节;一事无成、老大伤悲的诗人,只会感慨时光荏苒,会因一年将尽而心惊魂悸。嗯,怎不让人心惊呢?岁月和节物风光一样,在不经意间就变化了,消逝了,挽也挽不回来。东篱赏菊本可慰藉愁怀,但花未开,空气里只有砭骨的丝丝寒凉,闻不到重阳里该有的菊花的药香,黄花误了秋信,花蕾紧抱,矜持又冷傲。诗人垂垂欲老,而花将初开,两相对照,更显出诗人渐入老境的可哀:老去的诗人等到这花开又是几时?在东篱绕了一圈又一圈,何处有黄菊可采?哪里有南山可见?渊明先生的恬淡悠然本非高适所求,而此时无菊可采,连这一点对疲惫生活的安慰也无,陶渊明的田园与高适的生活相去太远了。
《重阳》首联全无“登高”“菊花”“茱萸”等俗态俗语,颔联则直言仕途不通、困于陇亩且远离帝京的遭际。高适身在田园,情非得已,他绝无退隐之心。时天彝说“高适才高,颇有雄气”,他夙怀以身许国、青史留名之志,从不甘心只做个诗人,这原本也是盛唐士子的普遍心态。他前半生恰逢开元盛世,自认好男儿当建立奇功伟业,又怎能甘心退隐?他曾多次求取仕进,却总不得志,境遇与前半生奔波求仕的陶渊明颇相似,都只做了小官吏,其中委屈难以向外人言说。不过,陶渊明四十来岁熄灭了济世雄心,而高适功名之心犹在,并未因岁月流逝而消减。然而,人生百年,他年纪已近五十,还不得已在远离天子之地从事躬耕。就说操持农事,那五亩薄地也差不多荒芜了。贫困到这种地步,还能有什么希求?这一联直叙身世,似乎没什么深意和诗韵,但“百”“三”“五”“一”这些数字很是醒目,诗人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都浓缩其中。金圣叹有言:“四数目练成峭语,读之使人通身森森然。”当然,使人“森森然”的还有高适有大才却年近迟暮的窘境吧。
年老不遇、失意潦倒的冷寂生命境况里,友情应是暖人肺腑的一碗热汤。高适本就是豪拓好友之人,有侠气,有肝胆,有真性情。早年间他与李白、杜甫饮酒游猎于齐赵间,怀古赋诗,何等快意!如今知交零落,各在天涯,越来越深重的寂寞萦绕周身,挥之不去。陶渊明重阳无酒,还有“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的聊以遣怀,最妙的是有王弘惦念,派白衣小吏送酒致意。而高适一介白衣,哪会有人叩门造访,加之菊酒皆无,何等落寞!这样也好,不必虚情假意地应酬,不必冠带齐楚正襟危坐,头戴庶民隐者常戴的乌纱帽,也自有潇洒不羁的气度,乌纱帽歪了也不必扶正,听凭它前倾后斜,世人如见当笑我,但世人之心又与诗人何干!此联反用“白衣送酒”之典,即写其落寞之情,又见其落拓之态。
到底是重阳,这个适于登山骋望、适于会友豪饮、适于团聚诉情的节日,不该如此冷清。高适内心其实仍有所期待,他期待有人招引相伴着步上山皋,他期待羽觞飞动,醉赏菊英。从清晨到黄昏,他的期待越来越渺茫,黑夜渐渐从大地上升起,期待最终落空。他平日郁愤时总念着“天地之大,留我独坐”,没想到佳节之日自己真正独守疏篱,看着夕阳渐渐没入地下,看着空中的余霞散尽只留苍茫,看着归鸦停栖在干硬的枝上兀立不动,他只能搔首不已,感慨连连。黑暗将要把他吞噬了,暮色里,门前的柳树萧疏残败,木叶脱尽,树上的乌鸦发出阵阵让人心乱的叫声。一个重阳,就在这鸦噪中逝去了;这一年大概也就在这样的无所事事中逝去了吧。尾联“独坐”与“搔首”两个动作表现诗人的寂寞与无奈;“空”字加重了悲凉感;“门柳”化用陶渊明“五柳先生”的典故,却全无田园之思,而有郁愤之情;“暮鸦”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这首诗在萧索、黯淡、凄凉的秋柳暮鸦声中煞了尾。
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价高适是“诗人之达者也”。的确,比起布衣终生的李白,比起客死孤舟的杜甫,他性情通达,仕途也显达。但在名显位尊于当世之前,他走了一段很长的辛苦路,这段路上,贫困、孤独、毫无希望的等待,都是“成就自我”前的“试炼”。胸臆间的凌云之志是淬炼生命之剑的火焰,而“君子固穷”的坚定心志则是淬炼时的寒水,火与水的激荡,方可练就挥绝浮云的倚天长剑。
谁在年青时没做过几个好梦呢?梦想乘舟日边,位至显贵;梦想登车揽辔,澄清天下;梦想刻石铭功,声名不朽。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古人同样有效,古代士子们最大的梦想其实也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怀明珠而不遇明主竟是常态。身处困厄,一些人便转而向权力投诚献媚,或许能得到如泡影般的一时富贵;另一些人则“君子固穷”,其生命期待不在荣华,而在“自我实现”。
高适与他在《重阳》诗中屡屡致敬的陶渊明皆是君子,不过二人完成“自我实现”的方式不同。陶渊明感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其二》),他有过“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饮酒其四》)的迷茫与彷徨,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寂寞与悲哀,他终究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他宁可南窗寄傲,东篱把酒,“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叶嘉莹说“渊明为了保全其‘任真之质性,而选择了躬耕,而支持住他对躬耕之选择的,则是他的‘固穷操守”,最终在穷厄中固守节义的陶渊明完成了“超越型的自我实现”。
陶渊明身处乱世,隐居守节实乃“自我实现”的必然。而身逢盛世,天下士子的共识是:做个隐士是可耻的!连隐居鹿门的孟浩然亦有“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积极仕进之心,只不过他内心太脆弱,一点小的挫折就让孟夫子灰了心。盛世激励每一个怀才士子奋发,高适曾北上蓟门,希图有所作为,却壮志难酬,“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但他绝不会为求仕而丧失良知,更不会舐痔舔痈,“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便是心声;“转忆陶潜归去来”,他也曾“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想过“寸心仍有适,江海一扁舟”(《奉酬睢阳李太守》)的逍遥生活,但他到底不甘心,即使到了年近五十岁,也并未学得陶渊明的恬淡自适,这首《重阳》里满是他无法安放的郁愤。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在他看来,皓首穷经绝非圣代有志者所为,更何况去做一个隐士;他“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效力边塞,维护煌煌大唐的疆土与尊严是他的使命;他期待“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赠别王十七管记》),得其时而直上青云;“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金城北楼》),这两句诗里更有他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之志。他在困厄里坚守,仍怀成就功名的梦想——那便是积极入世、“健康型的自我实现”。
时代与命运最终给了高适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结局:他在盛世时困守田园,暗淡度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却走上了仕进坦途,他平步青云,两度官居节度使,最终他在诗人的名号外更以“高常侍”留名后世。不知天宝十五年即拜授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回首往昔,会不会想起几年前那个现世安稳中寂寞寥落的重阳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