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浅析
2017-11-22刘艳凤
刘艳凤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因他在中考卷面中占据的半壁江山,更因他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水平;关联着政、史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体现着学生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更是人文素养的直接体现。因此,肩负起作文教学的重大使命,探究合理的作文教学方法,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积累;训练
新课程理念号召一线教师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上科学的方法指导,逐步改变了学生写作中有话难讲,有感难发,有情难诉的状况
[1]。下面笔者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一、广泛的阅读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确乎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得的情感而形成的深刻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厚的优秀之作的。一个具有大语文观的教师是不会限制学生的阅读面的,只要是孩子能接受了的文学作品都应鼓励其阅读。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1]。
学生会从不同的作家、作品中发现、品味、攫取其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情思、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启迪灵感、提高人文素养。所以一定要鼓励、引领、督促学生去阅读语文课标规定的文学经典,以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抑或是贴近生活的、接地气的、唯美的篇章。与此同时,不忘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感受、阐发阅读见解……成功的阅读交流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可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鼓励学生在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之间施展自己的才华、驰骋自己的想象、解构自己的人生;在交流碰撞中攫取文学的源头之水,为写作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3]。
二、积累特有感触的名句、名篇
“读书没有捷径,最愚蠢的方法却能带来最聪明的结果。”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如是说。正如蚕不吃桑叶,便吐不出丝;蜜蜂不采花粉,便酿不出蜜来。名句、名篇大多文质兼美、道理深刻、言尽而意无穷,往往能撮中我们的中枢神经、一语中的,启迪我们思想的灵光,带给我们长期的感动。总之他能言常人之不能言,一言顶万言。因此积累语言范例,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内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语言匮乏、面目可憎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师都采用此方法,但大部分人发现学生对名句、名篇的积累“盘旋不上”。背很多,关键时刻一个用不上,与其含莘茹苦的令学生背负重荷,莫不如让学生选择自己特有感触的名句、名篇。因为是“量身定做”,学生从兴趣、欣赏、背诵入手,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语言风格,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此循序渐进,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那些生活中让我们喜恶的人、事、景、物;一个瞬间、一场变故、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几度花发、几番寒暑、多彩淳朴的民风往往会牵动学生的神经、打动学生的心扉、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学生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作一个有心人,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记录刻骨铭心的人与事;广泛涉猎各种媒体信息;积极地去思考人生、自然、社会。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就像农夫垒起的高高的“柴垛”,只要送给星星之火,便可形成燎原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么,何愁学生作文没有充实的内容?睿智的哲思?深邃的思想?绚烂的文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用慧眼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生活才会为写作提供坚实的内容保障[4]。
四、多做仿写训练
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说:“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语言、艺术、技能并不是人类天生所秉赋的,都是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钻研、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体。因此作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仿写是形成各种语言、篇章结构、文风的有效途径。
对于名句、名篇不应仅艰于积累与背诵,还应引领学生去揣摩仿写。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介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观舞记》开篇的排比、行文中精彩细致的场面描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荒岛余生》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散步》中错落有致的篇章结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以生活小事悟理的写法……都可以做为范文去仿写。
写作过程本应是张扬思维、催发心智的创造过程,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仿写不是目的,只是写作中的一种手段,通过仿写学生可以逐步领会到写作方法,体味到写作奥秘,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兴趣,逐步使学生摆脱范文中思维模式的束缚,从真实的材料和深切的感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有个性特点和新意的文章。
五、互评互改作文
鉴赏和修改是写作的双翼。事实表明:一个具有极高鉴赏水平和极强修改能力的学生,其作文水平一定是上乘的。他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理解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越刺激、越激发表现就越突出,所以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放手令学生间互评互改作文[5]。
形式不拘一格,只要适合、适当便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引领、提携使学生在评中交流成果,共同进步,进而引领互改。从最基础的改标点,改字、词到改句子,改表达方式,改结构、改事例,改主题。可鼓励一文多人改、多次改,反复推敲。写作是熏出来的,学生置身于评、改的作文氛围中,就会被熏成文人了。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研究。“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在学习中研究,也必将在研究中进步,从而使我们的教研水平不断进步,使我们的学生获益良多。让我们的职业变得灼灼其华。
参考文献
[1] 武玉龙,张丽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167+170-171.
[2] 张剑飞.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探讨[J].未来英才,2013(23):45-46.
[3] 樊丽敏.初中语文作文高效课堂构建路径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下),2015(11):1-1.
[4] 王东.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3):117.
[5] 赵莹.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才智,2012(15):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