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双边贸易效率分析
2017-11-22左喜梅梅晓妮吴留生
左喜梅++梅晓妮+吴留生
摘 要:多年以来,中国和巴基斯坦在传统友好关系基础下,双边贸易呈现稳中趋快的发展态势。本文以“中巴经济走廊”1提出为背景,从双边贸易合作规模、发展前景、贸易结构等方面入手,运用贸易引力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巴双边贸易中现存问题及优势潜力,提出了畅通贸易通道、优化贸易结构、拓展产业合作空间和金融产业群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巴经济走廊;双边贸易;效率分析
一、引言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打造“中巴经济走廊”;2013年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快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巴经济联动、互利共赢,而且有利于维护两国能源安全、边疆社会稳定,推动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因此,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利在中巴,惠及南亚及周边,对整个地区的经济融合及和平稳定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定性研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成果角度,定量分析较少。定性研究多集中在走廊建设的内涵外延、理论意义、战略定位、实现路径、远景目标等。作为研究补充,本文在传统常规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人均GDP、贸易地面最短距离和“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国”及“是否为世贸组织WTO成员国”两个虚拟变量作为贸易政策安排,分析其对中巴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并针对中巴贸易发展决策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国与巴国贸易发展状况
(一)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占巴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与巴国有着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基础。如图1所示,2001-2015年间,中巴贸易额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从14亿美元增长到189.3亿美元,年均增长20.45%。其中,2008-2009年,受巴国安全形势动荡、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巴经贸合作速度有所放缓,2010年起恢复快速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中巴双边贸易额占巴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2001年,中巴贸易额占当年巴国贸易总额的7%,2015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8.5%。目前中国是巴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还是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二大出口国,分别占巴国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23%和9%。
(二)贸易合作基础雄厚,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政府層面积极推动经贸合作,政治基础坚实。中巴互为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自建交以来,两国签署了多项促进贸易发展的协定、规划,政府高层多次互访,交换深化经贸合作意见。特别是2015年4月习总书记访问巴国期间,双方一致同意将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中巴两国各领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是互设金融机构,为贸易提供便利金融支持。如中国工商银行在巴国设立卡拉奇分行、伊斯兰堡分行和拉合尔设分行三家分行。2017年3月,巴国哈比银行乌鲁木齐分行正式开业,该银行是巴国哈比银行在中国设立的首家营业机构,也是中国(新疆)首家外资银行总部。金融机构的互设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是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被巴方普遍接受。2009年,中国(新疆)启动中巴边贸人民币结算试点,打开了全疆边贸人民币结算的第一扇窗口。人民币在巴国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给巴方商客带来更多信心。
(三)中国对巴国的贸易顺差额不断扩大
巴国对外贸易可出口商品种类少,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巴国出口地主要为美国、中国、阿富汗、阿联酋、英国和德国,且大部分为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其中,纺织品、大米、皮革及制品、石油产品、化学产品(含药品)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而原油及石油产品、机械及运输工具、化学产品(塑料、药品等)、食品、动植物油脂(植物油为主)、钢铁产品、煤炭等能源类产品同样占巴国进口总额的80%以上。
2001-2015年中国对巴国贸易顺差由2001年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39.73亿美元,年均增长33.68%。分析原因,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贬值背景下巴国卢比贬值幅度较小,产品竞争力减弱,加上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需求减弱、消费风向改变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巴国出口下滑,对外贸易逆差额持续扩大。
三、贸易引力模型构建及数据选取说明
(一)贸易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贸易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T■=■
其中,T■代表i国与j国的贸易流量,Y■和Y■代表i国与j国的经济总量,D■代表两国之间的距离。上述模型转换为线性形式为:
LnT■=λ■+λ■LnY■+λ■LnY■+λ■LnD■
其中λ■、λ■、λ■和λ■为系数。
(二)进出口、进口和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及变量设定
贸易引力模型的变量选择至关重要。经济总量变量一般有GDP、人均GDP、人口等选项。由于中国和巴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两国之间相对对等的分工合作关系尚待建立,经济协同效应相对缺乏,本文分别选取人均GDP代表各国经济总量变量;空间距离变量测度的是两国的贸易可达距离,选取中巴两国首都之间的地面最短距离;考虑多边贸易合作框架和制度安排对成员国贸易的影响作用,引入“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国”及“是否为世贸组织WTO成员国”两个虚拟变量作为贸易政策安排变量。
由于中国和巴国在进口和出口贸易方面差额较大,本文将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改造为进出口、进口和出口贸易三个引力模型:endprint
模型1,线性化的进出口贸易引力方程设定:
LnT■=λ■+λ■LnAVGDP■+λ■LnAVGDP■+λ■LnD■+λ■SCO+λ■WTO+μ■
模型2,线性化的进口贸易引力方程设定:
LnIM■=λ■+λ■LnAVGDP■+λ■LnAVGDP■+λ■LnD■+λ■SCO+λ■WTO+μ■
模型3,线性化的出口贸易引力方程设定:
LnEX■=λ■+λ■LnAVGDP■+λ■LnAVGDP■+λ■LnD■+λ■SCO+λ■WTO+μ■
其中,T■表示t年中国对j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IM■表示t年中国对j国的进口贸易额;EX■表示t年中国对j国的出口贸易额;AVGDP■表示t年中国人均GDP;AVGDP■表示t年j国人均GDP;D■表示的是中国首都北京与j国首都之间的距离;SCO和WTO为虚拟变量,分别表示两国之间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是否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若是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λ■为常数项,λ■、λ■、λ■、λ■、λ■为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
(三)样本及数据选择
本文在样本数据选择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与中国接壤或是近邻的贸易伙伴国家,地理分布均匀贯穿东北亚、中亚、南亚和西亚,且为中国主要的睦邻国家;二是较好地体现中国和巴国双边贸易特点。因此,选取11个地缘优势国进行贸易引力分析,分别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巴国、印度、蒙古、阿富汗和伊朗。本文选取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tata11.0对上述数据进行面板分析。对于缺省数据,本文借鉴Kalbasi(2001)和周念利(2010)等的做法,在两国贸易量为0和数据缺省的情况下,对数值均以0.025代替。各变量预期系数符号、变量含义及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四、进出口、进口和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实证检验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在进出口、进口和出口贸易三个模型检验中,各项变量基本通过了经济理论检验。鉴于所使用的样本为单一时点的截面数据,模型应当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而通过对数变换也基本上克服了引力方程的异方差问题。回归方程的相关数据及检验值见表2。
模型1,进出口贸易引力方程最终对数形式:
LnT■=-105.6538+1.6167LnAVGDP■+0.1074LnAVGDP■+11.6126LnD■+1.73359SCO+0.09063WTO+μ■
模型2,进口贸易引力方程最终对数形式:
LnIM■=-109.5151+1.5130LnAVGDP■+0.3395LnAVGDP■+12.1086LnD■+8.0541SCO+3.0441WTO+μ■
模型3,出口贸易引力方程最终对数形式:
LnEX■=-98.8549+1.6003LnAVGDP■+0.0946LnAVGDP■+10.7768LnD■+1.8399SCO+0.4276WTO+μ■
(二)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归回结果如表2所示,三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0.93以上,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析得知:
1.中国人均GDP的回归系数大于贸易伙伴国人均GDP回归系数。
三个模型中,贸易伙伴国人均GDP与中国人均GDP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量与经济总量正相关,与预期相同;中国人均GDP的回归系数均大于贸易伙伴国人均GDP回归系数,模型1中的回归系数差距最大——中国人均GDP每增加1%,中国与贸易伙伴国贸易量将增加1.6167%。实证结果说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量更加依赖于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
三个模型中,贸易伙伴国人均GDP在模型2中回归系数值最大,为0.3395;在模型3中回归系数最小,为0.0946。一方面说明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扩大、人民富裕程度提高,对中国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提高对中国出口影响较小。
2.距离不是影响中国与贸易国之间贸易量的主要因素。
贸易引力模型基本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距离与两国的贸易量呈反方向变动,即两国之间的距离越远,因运输成本的提高减少了贸易往来。本文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距离这一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值,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距离不是影响两国贸易量的主要因素。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中国与贸易国地理位置優势未充分发挥。以中巴两国贸易为例,经喀喇昆仑公路运输是当前中巴贸易,尤其是新疆产品出口巴国的最佳通道选择。中国和巴国开展经贸往来主要有四种方式(见表3):海路方式可由宁波、上海、深圳等港口通关,运费折合人民币在5000元/集装箱-6000元/集装箱左右;而陆路口岸现阶段运费达到2万元人民币/集装箱,内地货物还需要支付进疆路费。但综合看,海路运输运距及时间均较长,且容易受到第三方国家的干扰。而航空运输受制约因素更多。以喀什机场的中巴货运直航为例,目前运费在8500元人民币/吨,运量也相对较小,并且每周只有一班货运航班。在目前可选择的陆路运输方式中,受天气影响中巴公路运输稳定性较差,时常中断,不仅提长了运输时间,大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限制了大综商品的运输,综合抑制了对巴贸易发展。因此,距离这一变量在模型回归结果中不能真实反映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贸易状况。
3.贸易政策安排显著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总量
三个模型中,上海合作组织(SCO)与世贸组织(WTO)这两个虚拟变量回归系数均为正,与预期一致,说明区域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贸易政策安排对模型2的影响最大。贸易国可以充分利用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身份加大对中国产品的出口量。同时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SCO)比全球性因素世贸组织(SCO)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强。说明在多种贸易、经济合作组织重叠地区,区域性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要优于全球性组织。因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制定优惠贸易安排对促进双边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endprint
4.中巴两国进出口贸易均高于周边国家的平均值
三个模型中,巴国样本的个体系数拟合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数值为正值。巴国样本的个体系数拟合值在模型2中值最大,为7.3061,说明中巴两国进出口贸易前景广阔,高于周边国家的平均值,且进口贸易潜力高于出口贸易潜力。因此,中巴两国可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加强两国经济贸易、能源及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五、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中巴双边贸易对于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依赖性较大。中国作为巴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中巴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双边贸易产品互补性较强,竞争性较小,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较小,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空间广阔。从两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深远,发展建设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巨大,而巴国国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经济发展平稳性较差,因此巴国及中巴双边贸易对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依赖性较大且将是长期的。
2.中巴贸易货物运输通道不畅,距离回归系数不显著。中国新疆与巴国货物运输主要通过喀喇昆仑公路,其中喀什-塔什库尔路段是我国通向巴国咽喉地段,新疆与巴国贸易商品主要通过该路段运输,但是该路段地震、洪水、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中巴公路经常因此被毁,严重时交通中断,口岸关闭,进出口货物滞留。另外,中巴边境只有公路通行,尚未有铁路、管道等便捷、快速的运输方式。因此,中巴贸易中的地缘优势体现不足。
3.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与贸易国的贸易往来的影响程度较大。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公约,对各成员国的边境安定、反恐怖行动具有积极作用。2015年7月,巴国加入上合组织,有利于携手中国打击恐怖主义,强化边境管控,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必将对中巴双边贸易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4.中巴双边贸易潜力巨大。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被纳入了中国“十三五”规划,巴国为了吸引外资也出台了多种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并支持外资最高100%的持股比例和利润的全额汇出,这体现了巴国作为中国商品出口和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巨大潜力。
(二)对策建议
1.不断提升中巴双边贸易合作地位。金融危机之后,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对中国出口需求大量萎缩,贸易摩擦发生较多。在此背景下,开拓新兴国家市场是保持中国出口持续增长以及中国出口企业的重要选择。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仅对中巴两国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亚洲—印度洋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带动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惠及区域内外的其他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试验和示范作用。而巴国地理位置关键,是连接中国与南亚、中东经济往来的重要结点。虽然中国对巴贸易在中国整个对外贸易中的份额较小,但是对巴保持稳定而长期的贸易合作,是中国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有利选择,提升两国贸易合作地位在当前形势下尤为重要。
2.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实现中巴双边贸易通道畅通。加快推动以中国新疆为重要支点联贯中巴的经济走廊建设,改善中巴通关基础设施环境,升级改造中国至巴国公路提高等级,增加双向国际客货运输线每周航班次数,有效弥补新疆与巴国口岸冬季闭关造成货物运输空缺和缓解公路运输拥堵,中国喀什到巴国西南瓜达尔港口铁路尽快开工建设,中巴铁路巴国段横贯巴国全境,必将对中巴贸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构建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复合型的交通网络,加快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打开两国贸易通道。
3.调整双边贸易进出口结构,实现中巴双边贸易环境优化。中巴双边贸易应基于贸易互补性优势,重点从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改善中国对巴国的进口和出口,尽可能地加大对巴国的进口数量,并优化对巴国的出口结构,从而实现现存格局的转变和贸易环境的优化。
4.拓展产业合作空间,以“走廊”建设为抓手带动两国间的产业合作。在中巴双方建设中,重要的是要加大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三个方面。建议中巴双方互设对外经济合作区,在巴方有条件的城市设立中国产业园区,推进双边产业合作;鼓励中方企业积极赴巴投资,参与巴国的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利用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助力“1+4”产业合作项目,弥补巴国资金短缺、融资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时,推进中巴双方贸易、投资的人民币结算。
5.培育新疆面向巴国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新疆对巴贸易产业基础。中巴两国通过新疆相连,是中国西部通往中东、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喀什综合保税区和南疆地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外向型加工企业落户南疆四地州,培育新疆面向巴国的产业集群。?一是利用新疆自身丰富农业资源,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二是借力产业援疆契机,在新疆建立面向巴国机械组装加工基地。三是建立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四是建设新材料建设出口基地。主要有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新型建筑材料,太阳能等新材料出口基地。五是纺织服装基地。巴纺织业发展严重滞后,但对纺织品需求旺盛。主要建设针棉织、服装、手套、袜子等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六是新能源基地。巴国能源严重短缺,重点建设太阳能发电集热系统开发、风力发电设备开发等新能源生产基地。
6.拓展金融合作空间,搭建融资平台支持“走廊”建设和发展。落实我国援建項目资金支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发挥两国政策性金融优势,积极为两国政府确立的标志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成立中巴“走廊”建设专项投资基金,重点支持“走廊”产业链建设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加强与“中巴经济走廊”周边等国家商业银行间合作,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向巴国和中亚国家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建议争取适度放宽巴国及中亚国家在新疆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的条件,积极引导“中巴经济走廊”辐射地区等国家金融机构在新疆设立分支机构。积极鼓励中国(新疆)金融机构到中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增强中国(新疆)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力。探索共同构建区域信用评估机制和投资担保机制,促进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契机,继续推广双边贸易本币结算,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本币互换资金用于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endprint
参考文献
[1]程云洁.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提升中巴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南亚研究,2015,(2):94-101。
[2]龚新蜀,张瑞华.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2):31-36。
[3]宋耀辉,夏咏,苏洋.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5,(10):27-30。
[4]王晓东,张俭,张希平,吴留生.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推进喀什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西部金融,2015,(2):50-53。
[5]张希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金融合作问题研究[R].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金融调研报告,2016,(8)。
Bilateral Trade Efficiency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Sino- Pakistani Economic Corridor
ZUO Ximei1 MEI Xiaoni WU Liusheng2
(1Urumqi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Urumqi Xinjiang 830000
2Kashgar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Kashgar Xinjiang 844000)
Abstract:Over the years,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has witnessed a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friendly relations. Taking the background that Sino-Pakistani economic corridor is proposed, from such aspects as bilateral trade cooperation scal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rade structure etc., the paper applies the trade gravity model, deep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dvantage potential of the bilateral trade,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unblocking trade channels, optimizing trade structure, expanding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financial industry group.
Keywords: Sino-Pakistani economic corridor; bilateral trade; efficiency analysis
責任编辑、校对:续 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