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原因剖析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2017-11-22毛哲然程云行
毛哲然,程云行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原因剖析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毛哲然,程云行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现象在浙江全省比较普遍,文章对江山市和嘉善县两地的18个规模经营主体和41个农户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在分析浙江省农业比较效益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比较效益低的原因,并从国有企业进入、经营规模、科学技术、财政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农业;比较效益;原因;对策;浙江
农业比较效益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与其它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是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率的相对高低,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标准。农业一直以来是弱势产业,以致农民收入长期徘徊,种粮积极性日益下降,农业劳动力持续外流,农业比较效益低已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通过分析研究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现状及原因,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代表性的原则,以浙江省江山市和嘉善县为案例,进行了农户调查及政府部门访谈,分析农业比较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符合浙江省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浙江省农业比较效益现状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江山市与嘉善县的18个规模经营主体①(包括农业有限公司10家、合作社5家及家庭农场3家)和四个村的41个农户(其中农业大户4家、家庭农场6家及普通农户31家),共计59个样本。
(一)农业比较效益普遍较低,与其余省相比无优势
调查的41个农户主体种植水稻的平均成本为930.1元 /667 m2(见表 1),补贴为 110元 /667 m2,平均产量为538.35 kg/667 m2,平均收购价为2.42元 /kg,收益为482.7元/667 m2。据《三农中国》报道:“湖北随县鲁城村村民张某自家承包种植小麦,粗略估计成本为施耕地80元/667 m2,化肥为 140元 /667 m2,麦子收购价为 1.4元 /kg,种子工钱不计,667 m2收益为500~600元。”该村附近某一村民种植水稻,平均产量500~600 kg/667 m2,收购价 2.4元 /kg,每年粮食、良种、农资三项补贴为150元/667 m2,收益为300~400元/667 m2。以上数据显示,浙江省与其他省份相比无论在产量、成本还是价格上都无明显优势,而且个别补贴力度还不及其他省份。201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78年浙江省农产品人均产量 393.44 kg,而2014年锐减到了137.51 kg,显然这进一步证实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普遍现象,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到非农产业。
表1 江山市和嘉善县41个农户种植水稻的平均成本及收益
(二)粮食作物效益普遍低于经济作物
在嘉善县调查的农户中,有15户种植水稻,4户种植雪菜,12户种植甜瓜,其中也包含了既种植水稻又种植雪菜、甜瓜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农户种植水稻的收益一般在300~500元/667 m2,种植雪菜的收益有3 000元/667 m2,而甜瓜的平均收益要达到10 000~15 000元/667 m2。嘉善县天凝镇新联村某农户种植水稻和雪菜两种作物,每年种一轮水稻,产量为 500 kg/667 m2,水稻收购价格为 2.4元/kg,生产总成本为 725元/667 m2(详细费用见表2),从2016年开始地方对种粮食补贴为100元/667 m2,所以在不计自身用工以及销售费用的情况下,收益为575元/667 m2。同一农户种植雪菜的平均成本为1 456元/667 m2,其中相比种植水稻,多增加了农用工具及水电费用,雪菜的收成为3 000 kg/667 m2,10 kg装一坛,每坛可出售16元,同样在不计自身用工的情况下可获得利润3 344元/667 m2,可见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要高于粮食产品。
表2 某农户种植水稻和雪菜费用明细
(三)农业主要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价格稳步不增
农资价格近年来持续上升,尤其是劳动力、土地等主要要素成本上升最为明显。嘉善靓尚品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产品为蓝莓,采摘工人平均每天的工资高达200元,繁忙时期每天需要支付1万元人工工资;嘉善县旺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固定员工10人,日工资由原来的一人50元,涨到一人90元,涨幅高达80%,地租由平均每年800元/667 m2增涨到现在的1 200元/667 m2;浙江景明果品有限公司以种植水果和果品初级加工为主,2008年平均地租800元 /667 m2,而如今涨到 1 400元 /667 m2,8年间增长了75%;江山市峡口镇曙光生态农业公司租地20 hm2用于蔬菜种植,截止到2015年地租由原先的每年400元/667 m2,增加到每年648元 /667 m2,每5年递增10%。除此之外,农户及各家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反映营销成本也比以往增加了。调查数据显示,9家规模经营主体的营销成本同比大幅增加,导致利润严重缩水,半数以上农户存在销售成本较以往上涨的现象,17家农户为产品销售堪忧,其中10家农户存在利润下降的情况。但与工资、地租以及营销成本快速增长相矛盾的是,粮食的价格一直没有起色,水稻的政府保护价是3.1元/kg,但只在有订单时粮食部门才会收购,其余的库存只能自行销售,而实际与小贩达成的价格为2.4元/kg,有些酒厂的收购价格仅为2.36元/kg。显然,农资成本的上升加之收购价格的低廉,使农产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四)经营规模差异明显,大多小规模经营
调查的59个样本里(农业公司有10家,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9家,农业大户4家,普通农户31家),总计平原面积 135.41 hm2,山区面积 296.7 hm2,丘陵面积 221.4 hm2。大多数农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大户的占地包含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土地,而普通农户的占地类型相对单一,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如表3所示,各主体的经营规模落差很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某家庭农场,占地面积有185.33 hm2,而最小的合作社仅有0.33 hm2,相差560倍。普通农户的数量最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多集中在0.67 hm2以下,最小的是0.15 hm2,最大规模的占地3.33 hm2,而平均面积仅有0.57 hm2。
表3 不同农业经营主体面积占用情况
二、浙江省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原因
(一)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提高空间小
农业风险是指农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出现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即使可以预测,人力也无法抗拒。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弱势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如气候、市场、资金等。由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水旱灾的发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或不同范围的危害。除了自然风险外,农业生产还将遇到市场风险,因为农产品的需求,无论其价格弹性或是收入弹性都是非常小的,这很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制约。尤其农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并且具有季节性,其供给变化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农产品的最终价格无法达到稳定的增长或波动。其次,与工业相比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和农业的发展约束较大[1],农业产业效率低又会使农产品价格处于不利地位,容易形成工农产品价格间的“剪刀差”,造成工农产品不平等交换,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2]。对于农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抵抗流动资金断裂的风险,因为很多农业投资的固定资产是难以抵押变现的,比如土地、厂房等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承包商无法取得土地的所有权,只保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所以无法到银行等机构抵押变现,而且银行等信贷机构对农业资产的贷款评估从来都是持谨慎的态度,不如二、三产业灵活,这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至于农业在整个市场受关注度不高。
(二)农业生产规模小,资源利用不充分
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一直是农业经营固有的特点,这种模式在规模、效率都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以调查中的水稻种植为例,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其平均产量为650 kg/667 m2,平均利润为780元/667 m2,而农户的平均产量为538.4 kg/667 m2,平均收益为 482.7元 /667 m2,可见,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收益上,大规模经营模式的成效都要高于小规模。有学者指出,由于小规模经营加剧了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的矛盾,使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按劳动力占用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不高,每个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的年收入就极为有限[3]。现阶段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收入比预期值低,由此造成了农民不愿把劳动力和资金等投入到农业生产,甚至把原先已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从农业中抽出,使农业比较效益更难提升。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规模小而分散的经营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生产者只有降低成本才能确保相对较高的利润,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产品的差异小,加剧了农业本已不利的竞争地位[4]。除此之外,农业用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特点,而产量又不及大规模的经营,因此无法在单位面积上形成效率最大化,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松散的经营模式不利于农户间组织化的形成,很容易造成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导致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如补贴、技术、销售等环节的服务不及时。
(三)农产品收购价格低,资金链周转不灵
虽然我国多次上调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但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的幅度远超于农产品收购价格上升的幅度。据学者调查,改革开放前的大米价格为0.276元/kg,现在的市场价格为5~6元/kg,只涨了20多倍,但实际收购价格只有2.36~3.1元/kg;而改革开放前后的毕业大学生工资对比涨了近100倍,农产品价格的涨幅远不及非农产品的涨幅[5]。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基本被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涨给挤掉了,造成农产品利润受损,直接影响了经营者资金的回收,由表4可知,6家规模经营主体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年息在5%~6.88%之间,其中有一家私人贷款,年息高达14.4%,并且这些通过私人或银行贷款的经营主体,其贷款金额都不少,每年所需支付的利息最低在5万元,而最高的则要支付高达274万元的利息。这给经营者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而且一旦出现资金链脱节或周转不灵的情况,又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表4 部分规模经营主体资金成本
三、提高浙江省农业比较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国有企业进入农业,发挥先导力量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使之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社会公共利益[6]。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使出资者以全民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全民利益最大化,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使得它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国有企业进入农业,有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对抗重大经济风险的能力,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组成利益均沾、风险共存、投资多元的经济共同体,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为失业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国有企业资本实力雄厚,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在筹资方面期限长、数额大的要求,借助企业的信誉吸引或控制更多闲散的社会资金,起到资金凝聚作用和筹资多元化,还可以利用长期的协作关系寻找适合农业发展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可以带动部分企业与农业结合发展,根据农业产业结构和地域布局的要求,促进一批农业企业的成长,使这些企业在农业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地区企业与农业的共赢。
非农资本进入农业,已然不算是新事物,但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过程中,还是无法避免非粮化、非农化的倾向,资本与农户之间的平等性、互利性很难得到充分保障,农户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将国有企业引进农业从而有效地规避上述风险,同时还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首先,要规范国有企业进入农业的有序性,进入的规模与速度应与土地流转进程有机结合,同时要与当地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从而使工商资本能够适时、适度地带动区域性农业发展,产生支农的杠杆效应;其次,要引导国有企业投资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把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资本、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以农产品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再次,要引导国有企业更多地关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问题,投资对象可延伸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向外部性较小、受益对象明确的农业基础性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职能,在提升农业效益的步伐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合理调整价格机制,完善财政支农
农资价格的稳定,是合适的农业比较效益的基础。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其价格高低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专家指出,如果农资平均涨价10%,农民种粮成本就要提高6%,必须特别重视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收益的影响[7]。首先对生产农用物资的企业在出厂基准价环节上加强管理;其次建立农资淡旺季调节机制,既能缓解淡季生产企业资金困难,又能保证旺季农民需要,还能降低淡旺季节价格波动的幅度。价格机制的调节需要一分为二,除了控制农资价格外,也需要提升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我国农产品价格水平偏低,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农产品价格逐步合理上升,巩固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农产品价格平稳波动。完善现代财政支农政策,稳步促进农业现代化调整和完善现有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提高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能,健全完善农业资金信贷管理机制,使农业生产者有充分的资金运作。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降低生产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相比二、三产业是最低的,农业科技普及率也不高,这是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8]。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运用,不仅能解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农户在种子、生产、管理、市场和交通运输等,整个产业链循环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农业科技含量的加强,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成本,更好地维系农业生产运作;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进一步加快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与农业信息资源市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同时,提升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要素,增强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单是机械化使用水平的增加、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是借助科学技术加强农产品的生产安全与产品品质,从产量与质量上双效促进农业比较效益的提升。
(四)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经营主体分散所带来的农业发展的弊端已是显而易见,因此,突破现有农业经营体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会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的,合理的经营规模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如果经营规模能够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潜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9]。由于浙江省耕地面积少,在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时,要优先建立合理的土地流动机制,使农民把不愿耕种的剩余土地自愿让渡给愿意耕种的农民,从而恢复土地对粮食生产者的经济功能并完成向社会提供商品粮的任务,完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以村或乡镇为单位,建立集体农业服务体系的合作农场,这种农场由于农业资源配置得到重组,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使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报酬率和农机化使用率都得到提高[10]。同时,可以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农用物资生产等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使其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同时,需要切实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从而增加农民对农业进行物质投入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各方利益,这才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长久之计。
[1]徐书联,狄延统,1996.农业的弱质特性与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J].山东农业(5):40.
[2]龙笔锋,1995.关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财政思考[J].江西财税与会计(11):8-11.
[3]张忠根,黄祖辉,1997.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5):5-7.
[4]曹儒国,2000.农业生产经营成本递增与农业效益持续下滑的矛盾及思考[J].农村发展论丛(12):24-26.
[5]付培福,秦大宗,2012.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8):83-85.
[6]柳璐.我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及分类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9-43.
[7]张晓庆,左莉,杨雯雅,2012.构建科学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5):113-115.
[8]陈杰,2011.关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思考[J].新重庆(9):27-28.
[9]胡小平,1994.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比较效益[J].中国社会科学(6):36-49.
[10]沈立新,1998.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途径与举措[J].上海农村经济(7):7-8,31.
(责任编辑:D 校对:L)
F323.8
A
1004-2768(2017)10-0064-03
2017-07-31
毛哲然(1991-),女,浙江桐庐人,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资源与环境管理;程云行(1966-),男,浙江桐庐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程云行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