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路上 不忘初心
2017-11-22文丨杨媛媛付婷婷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杨媛媛 付婷婷
环保路上 不忘初心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杨媛媛 付婷婷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守护“绿水青山”、保护“金山银山”,五年来,在环保路上,遵义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为给800万遵义人民一个天蓝、气清、水净、山青的宜居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这是遵义市一直以来践行的行动指南,是遵义市800万人民的共同期许。
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中贡献重大。但在几何级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也令人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现有各级工业园区超7000家,遵义市工业园区完成投资748.6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204.03亿元。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项选择题面前,遵义如何选择?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保护要求,是五年来遵义市工业园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诠释。
走进高坪镇的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整洁的主干道,交织密布的绿化,清新的空气,打破了记者对工业园区是“污染集聚地”的固有印象。
“以前沿海城市打工,工业园区就是空气污染的‘代名词’,现在家门口就有工业园区,园区内却环境好、空气好,不仅改善了我们居住的环境,还改善了交通,现在进城太方便了。”家住园区旁边的王鹏告诉记者。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园区建设同步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之初,我们就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好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验证,在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工业园区。”经开投商贸部部长丁雪告诉记者。
随着企业的入驻,垃圾、废水的增加,为保护工业园区和周边环境,高坪工业园区按照“三同时:(防治污染和环境保护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要求,建设了占地45亩遵义市第一家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高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负责园区的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和中水回用。
“如果不介绍,我们都不知道旁边的厂区是污水处理厂,一点臭味都没有。”王先生笑着说道。
“以前,离遵义城中心远,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就是几个朋友聚到一起‘摆摆龙门阵’,现在工业园区修到家门口,不仅让我们的交通便利了,而且园区道路宽敞整洁,园内绿化好,空气好,闲余饭后,我们总喜欢到这来散散步,有时候几个朋友还会聚到一起跳跳舞。”家住董公寺的冯阿姨告诉记者,工业园区环境好,就像个高档住宅小区,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场所了。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便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让老百姓过上环境美、生活富裕的幸福日子。
如今,随着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的入驻,高坪镇董公寺的生态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住,让高坪镇董公寺这片曾经的城乡结合部“人气旺”了起来,附近的居民做起了农家乐、副食品商店等第三产业,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只是遵义市其中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本着工业园区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原则的遵义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同步发展。
“预计2018年3月,遵义市所有工业园区将完成规划环评,保证园区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的同时,不降低周边的环境质量,谱写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和谐乐章。”市环保局环评科科长白延辉告诉记者。
城区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9月,湄潭县又火了一把,不仅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遵义“五化促五园”把“农村环境生态化”放在第一位的建设经验也随着央视《新闻联播》里的湄潭新农村景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湄潭县新石村,“垃圾兑积分”活动正在引导村民合理处理生活垃圾,让村庄更干净。村民将可回收的垃圾集中进行兑换,积分可换算成金额,兑换成生活日用品。这一下子点燃了村民们进行垃圾分类的热情,也为村民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环境面貌。
张永君信心满满地说:“对于农村垃圾,我们正有条不紊地在遵义农村加大‘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年攻坚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努力实现全市城镇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另外,还可以毫不谦虚地说,目前,遵义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
水泥生产,曾经总是和“污染企业”挂钩,但在遵义水泥生产却实实在在为遵义的环境保护贡献了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位于遵义城北的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遵义市一家生产水泥为主的大型企业,它的另一重身份是遵义中心城区的垃圾处理中心,其世界首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统,将垃圾气化技术和水泥窑干法工艺有机结合,用垃圾代替水泥窑部分燃料进行燃烧,所形成的灰烬还可以作为水泥生产原料。有效解决遵义市城市垃圾处理产生二次污染难题,同时,该公司自行研发余热发电系统,每年发电1.4亿度,真正实现了企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与传统填埋式处理垃圾相比,该处理过程无废液、废渣、废气产生,彻底做到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且工作人员24小时监控,检测每一个过程的运行情况,确保每一项参数准确达标。
2017年4月份起,海螺水泥的垃圾处理覆盖范围从汇川区全域扩大到新蒲新区全域和红花岗区部分中心城区,极大提高了海螺项目垃圾处理能力。
在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感召下,为进一步增加城市垃圾处理能力,遵义还在马不停蹄地建设遵义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南部垃圾处理项目。
汇川区泗渡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点。(潘义军/摄)
建成后的南部垃圾处理中心的日处理垃圾能力将达到600吨,遵义中心城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将提升到1400吨,完全满足中心城区每天1000吨的垃圾处理,实现城区生活垃圾零填埋。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因为任重道远所以砥砺前行,这样的新征程,我们守住初心一往无前,共同建设一个美丽遵义。
医疗废物全部无害化处置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美丽中国,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我们国家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遵义,遵义市八百万人民共同携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每个人都享受到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为三线城市,遵义市曾一度奋斗在医疗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的道路上,坚定地防治医疗废物产生的污染,为800万人民谋生态福祉。
为落实医疗废物100%无害化处置,保护遵义的生态环境,2008年,遵义市明确了“两城区和交通沿线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规范无害化处置,其他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规范化处置”的目标。2011年,在市、区卫生监督部门中增设了医疗废物监管科,专门监督医疗废物的处置。2012年,全市200多个乡镇、办事处、2000多个村(社区)组建了卫生监督协管队伍。至此,自上而下,从市级到村级的监督体系形成,呈现出齐抓共管医疗废物的格局。2012年,遵义市卫计委、卫监局、环保局部门联动,从收集、处理到后期的监管进行明确分工,确保所有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以防环境污染。
截至2017年9月,遵义市新增了3家医疗处置中心,全市4家医疗处置中心的日处理能力达到23吨,医疗废物处置范围已覆盖15个县区市中心城区、镇(乡)、村三级的4127家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了100%,做到了“应收尽收”。
“医疗废物不禁具有危险性,还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有些污染甚至是不可逆的。医疗废物100%无害化处理,不仅是对老百姓的生活做好了保障,更是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遵义市环保局污染防治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刘明华告诉记者。
如今,遵义市4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全部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处理,所有医疗垃圾都被送往医疗处置中心进行高温蒸煮杀菌,消除医疗垃圾携带的细菌,再进行垃圾处理,让医疗机构这个救死扶伤的机构,不再为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
五年来,无一例医疗废物处置不当造成的交互传染和环境破坏事例,就是对遵义市这五年来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最大肯定。
“老百姓的生活美好,环境优美,这就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建设生态遵义不懈努力。”刘明华告诉记者。
环保路上,遵义人不忘初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延伸阅读
川滇黔协作共治
川滇黔三省近日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签署赤水河流域三省合作协议,三省突破行政壁垒,将共同编制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保护、主导产业发展等规划,建立全流域、跨区域的协作联动机制,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共享生态红利。
根据《协议》,三省将共设“一张图”编制专项规划,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建立资源开发共谋、设施配置共建、生态环境共治、市场环境共管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共同推动流域内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贫困县脱贫步伐。
川滇黔三省将建立起轮班制度、联席会议等协作机制,每年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研究流域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经济协作中需要省际间协调联动、共同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流域产业项目发展共商机制,让上游地区积极参与中下游产业发展分工,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流域抱团发展、共享共赢。
另外,川滇黔还将联合推动赤水河流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打通省际、市际“断头公路”,互连互通流域内16县(市、区)等级公路;推进流域内机场新建扩建;整治重点航道提升水路运输能力。以交通促发展,加快赤水河流域融入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