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觉的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
——以皖北地区为例

2017-11-22杨素红王申红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1期
关键词:皖北文化遗产数据库

◎杨素红 王申红

基于文化自觉的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
——以皖北地区为例

◎杨素红 王申红

厘清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内涵,探讨了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的内涵,总结了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存在文化自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资源组织方式不合理以及资源揭示不充分的现状,最后从文化意识形态、组织管理和资源建设层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的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和优秀文化成果的积累。非遗的产生渊源、传承脉络、情感表达及其本身所蕴藏的文化本质和知识讯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化生态的失衡使非遗面临消亡的境地。非遗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

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然而文化自觉的缺失使高校图书馆长期忽视非遗资源的体系化和系统化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公共文化的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实时把握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脉搏,不断进行业务变革和调整。国务院办公厅(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许多地方政府先后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中也对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此时重读文化自觉并将其引入高校图书馆的非遗资源建设恰逢其时。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非遗资源建设的内涵

文化自觉的内涵

1997年,耄耋之年的费孝费先生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当时中国更关注经济发展,他的文化自觉思想只是引起了学术界知识分子的关注,并没有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直到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提出了“两大一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标志着中央高层对文化自觉开始重视;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着重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系列变化表明文化自觉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并不断深入人心。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自觉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而言,文化自觉表现为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动态而言,文化自觉表现为文化实践、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认识和了解自身文化并对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和反思,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付诸文化实践并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高校图书馆非遗资源建设的内涵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非遗资源建设的内涵是指高校图书馆观照文化自觉理论的内涵,实时把握社会文化发展创新的趋势和方向,培养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属性以及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本职职能,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遗资源建设和非遗保护工作中来。通过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拟定非遗资源采集的标准和细则以及非遗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等,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非遗资源建设体系,并将其作为图书馆的常规业务工作纳入年度规划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非遗特色馆藏,创新非遗特色服务,打造特色服务品牌,自觉承担起保存、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皖北的非遗资源及其建设现状

皖北的非遗资源。皖北是安徽省北部的简称,包括准北、准南、亳州、蚌埠、阜阳和宿州六个省辖市。淮河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孕育了颇具特色的皖北文化,同时也给皖北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非遗。皖北非遗拥有情况如下表所示(统计时间截至2017年5月15日)。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皖北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安徽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8项,皖北占安徽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31.82%;皖北共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18项,安徽省共拥有省级非遗项目385项,皖北占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的30.65%;皖北共拥有市级非遗项目306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共计452项。

皖北非遗资源建设现状。皖北各市文化主管部门和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了非遗资源的建设工作。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分别在亳州文化旅游网的政务网和资讯网开辟“文化非遗”专栏展示亳州非遗项目,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主页开设“非遗保护”专栏展示非遗项目和非遗动态;阜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官方网站开设“非遗保护”专栏介绍非遗动态和非遗项目,并先后开通了阜阳市非遗网和阜阳市非遗微信公众平台用于宣传非遗动态、展示非遗风采、整合非遗资源;皖北部分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地方文化数据库中亦有非遗方面的内容,例如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皖北文化研究专题数据库、亳州学院图书馆的亳文化研究特色数据库、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淮南文化精萃特色库等。这些举措使皖北的非遗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科学合理的资源组织方式。皖北各市文化部门的非遗资源组织主要采用文件方式,并且未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体现的十大类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仅仅对项目本身进行了罗列介绍。文件方式主要用于对非结构化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文件太大会使信息组织过程中网络传输负荷增大,太小会降低组织和利用效率,只能作为信息组织的辅助方式或管理对象。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阜阳市文化馆均采用文件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组织,非常不利于非遗资源后期的扩充建设和系统化组织管理。(2)资源揭示不够充分。皖北各市文化部门中已经开通的非遗网站或非遗专栏只对非遗项目本身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没有完整的揭示非遗的产生渊源、历史演变、传承脉络、存亡状况、传习基地及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情感表达和创作心理等,也没有展示相关非遗之间的关联。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淮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淮北市文化馆、阜阳市文化馆、蚌埠市文化馆的非遗资源揭示都是只介绍了非遗项目本身,这种资源揭示方式仅仅起到普及非遗项目的作用,并不能满足专家学者或科研人员的深层次需求。(3)专指性不强,整体数量或种类不足。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蚌埠文化馆的非遗项目穿插在非遗保护专栏和非遗专栏中介绍,这样用户在查看非遗项目时需逐条查看,专指性不强,易用性差;皖北高校图书馆的非遗资源建设隐藏于基础业务之中,纸质资源建设侧重于地方志、地方风土人情以及年鉴等方面,数字资源建设侧重于地方文化数据库和特色学科数据库方面,缺乏质量高、专指性强的非遗数字资源。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正在建设的淮南文化精粹特色库中有非遗的相关内容,但是隐藏于“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二级栏目中,专指性不强,并且仅仅对部分非遗项目进行了展示,整体数量和种类不足,不能全面展示淮南非遗的整体面貌。

表1 皖北非遗数量统计表(单位:项)

皖北非遗资源建设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1)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意识淡薄;(2)缺乏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组织和建设等专业人才;(3)缺少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和建设经验。虽然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意识有所欠缺,但是在专业人才以及资源组织管理和建设经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非遗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高校图书馆非遗资源建设的思路

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目前而言,皖北的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开展系统化、体系化和常规化的非遗资源建设工作,文化自觉意识和非遗保护意识淡薄。笔者认为,皖北高校图书馆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并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和非遗保护意识。

首先,重新审视保存文化遗产的本职职能。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早在1931年就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其中第五定律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的发展不仅包括图书馆内部的藏书、读者和工作人员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包括着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引起的图书馆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史也充分地证明图书馆需要不断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行业务调整。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地方先进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应密切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培养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非遗保护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本职职能,以去功利化的态度主动参与到繁荣发展社会先进文化以及建设、发展和创新地方特色文化的服务中来,自觉履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本职职能。

其次,树立正确的非遗观。非遗是一个民族最原始、最纯粹的精神基因和绵延不绝得以传承独特文化的精神家园,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遗资源建设具有保存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增补图书馆特色馆藏以及促进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三重作用。高校图书馆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认识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因素和知识讯息,全面了解非遗的产生背景、历史演变、传承脉络、流布地域、存亡状况和最新动态等,主动开展非遗资源的建设工作。泗州戏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和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但是近年来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为了保护与传承这一独特的地方优秀剧种,宿州学院与泗县政府于2012年合作共建了泗州戏学院,培养泗州戏高级专门人才和进行泗州戏研究与开发。宿州学院图书馆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主动开展泗州戏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和非遗资源建设工作,为学院泗州戏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特色科研方向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地方特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最后,因地制宜,开展非遗资源建设工作。皖北高校图书馆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和特色学科建设情况,以科学的手段和发展的眼光有步骤、有次序、有重点地开展非遗资源建设工作,搭建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服务平台,充分展现当地的历史人文魅力,打造图书馆特色文化服务品牌和地方特色文化品牌。2016年12月2日,宿州学院图书馆联合市图书馆学会、市图书馆专门组织召开了宿州地方文化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商讨共同建设地方文献资源并搭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亳州学院的亳文化研究中心设置亳州民俗与方言文化、民间艺术等六个研究方向,亳州学院图书馆围绕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与亳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亳文化资料室,负责整理与亳文化有关的典籍、编制相关目录索引、购置学术专著、搜寻整理亳州三县一区的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并建设了亳文化研究特色数据库,引领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化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和非遗资源建设工作。

组织管理层面。 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是高校图书馆非遗资源建设工作稳定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图书馆首先要赢得学校领导层的支持,成立由主管院长和业务馆长领导的非遗资源建设委员会,下设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可以挂靠在图书馆办公室。然后抽调图书馆各部门精英馆员,根据其业务专长和学科背景等分别组成实体资源建设组、数字资源建设组、技术研发组和质量考评组,另外邀请校内外对非遗和民俗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市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负责人加入非遗资源建设委员会。

非遗资源建设委员会主要制定非遗资源建设工作制度、确定工作任务和建设目标、管理审查资源建设专项经费、协调资源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等;实体资源建设组主要负责挖掘整理纸质馆藏资源、采购公开出版的相关纸质文献、收集整理专业教师的教学资料和教学成果以及地方相关部门的内部资料等;数字资源建设组负责纸质文献的数字化、确定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的原则、收集的范围、采集的标准以及非遗数字资源的选择、采集和组织等;技术研发组主要负责制定非遗资源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的各项技术标准、搭建网络平台、构建数据库的框架、维护网络平台和数据库等;质量考评组主要负责评审非遗数据库资源的数量、覆盖面和年限跨度;非遗资源组织和录入的规范性、元数据格式以及资源建设成果的验收、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非遗资源建设委员会,以便于后期改进和完善。

资源建设层面。国家多项关于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或保护条例都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地关注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问题。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实现对非遗资源的标准化输入、标准化转化、系统化整合、专业化分类和信息化存储,同时通过对资源的有序化整合,可以挖掘非遗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本质和知识联系。

皖北非遗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皖北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充分考虑非遗的地方特色、学院特色学科设置情况以及青年学生群、教师用户群、科研人员和广大社会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开展非遗资源建设工作。网页方式动态性强、更新及时、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在宣传推广、唤醒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数据库方式的资源内容学科性和专业性强,检索途径多,检索功能相对比较完善,比较符合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深层次需求。将网页方式和数据库方式结合使用的最大优点是灵活性和扩展性强,方便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扩充和调整,是皖北非遗资源建设的最佳形式。皖北非遗资源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非遗资源建设框架图

对于动态性强、信息量少的内容以网页方式展示,如非遗动态、科普系统和相关网站;信息量大、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较高的内容以数据库方式展示,如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由一个数据库群构成,是皖北非遗资源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包括非遗名录库、学科文献库、专题非遗库和师生风采库。非遗名录库主要是管理和存储皖北地区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的非遗资源,首先按申报地区或单位分类,然后对每个申报地区或单位申报的项目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现的分类体系进行分类,最后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学科文献库集中展示本校相关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宿州学院音乐学院设置有泗州戏方向的表演专业,宿州学院图书馆可以围绕这一专业建设泗州戏文献数据库,专门管理和存储泗州戏方面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等文献资料;专题非遗库主要选择科学价值较高、文化底蕴深厚和急需保护的项目进行数据库建设,集中展示非遗项目的产生渊源、传承脉络、衍变情况、流布区域及情感表达、创作心理、科学价值等知识讯息。阜阳师范学院于2012年牵头组建了包括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文化企业、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等多个单位的淮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淮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共搭建3个科研平台,其中,淮河文化资源保护与开研发平台主要研究相山庙会、花鼓灯、阜阳剪纸等7项民间艺术和非遗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可以和淮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建设非遗专题数据库,如花鼓灯专题数据库、阜阳剪纸专题数据库等;师生风采库主要收藏本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手稿、教学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资料。阜阳师范学院从事淮河流域非遗研究的淮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淮南师范学院专门从事推剧研究的推剧研究所、蚌埠学院的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等都有专职研究人员从事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阜阳师范学院非遗调研团自2015年组建以来,利用寒暑假先后对阜南嗨子戏、阜阳剪纸、淮南推剧、淮北梆子戏、宿州泗州戏、界首彩陶和苗湖书会、凤阳花鼓和凤画等多个非遗开展调研,并通过拍摄、采访、参观等多种方式对非遗的起源、发展现状、人才培养、传承危机、创新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最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出十几万字的非遗资料,并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数篇,形成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都是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和蚌埠学院图书馆非遗资源建设独一无二的资料来源,是增补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一大亮点,对于将相关的非遗纳入特色学科建设和特色科研方向也大有裨益。

数据库系统中的各个数据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于有关联的数据库可以通过设置关联词的方式将其进行关联,这样用户在访问一条数据时,通过点击关联词就可以直接跳转到另一个数据库中查阅相关信息,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检索时间,切实提高了检索效率。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既是基础业务的拓展,同时又是一次创新。高校图书馆唯有实时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转变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非遗资源建设规划,丰富非遗特色馆藏,创新特色服务,为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本文系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觉视域下皖北高校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号:2014FSSK1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SK014)以及阜阳师范学院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重大课题“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项目编号:2015ZDJY07)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皖北文化遗产数据库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