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与成长
2017-11-22张哲
张 哲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浅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与成长
张 哲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深受湖湘经世之学的影响,怀揣着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开明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军事化的管理和训练,使得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既修习了学问又储备了能力,这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杨昌济;孔昭绶
二十世纪初,湖南第一师范响应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教育改革条令,开始推行民主教育,并聘请了一大批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且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担任教师,成为当时湖南进步青年向往的学府。1950年,毛泽东曾对他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说道:“我没有正式进入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就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就是在一师的时候打好了基础。”[1]
一、经世致用的传统伦理观为毛泽东修身立志指明了正确方向
湖湘文化是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与荆楚文化不断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极具湖湘特色的新的区域文化,其精神内核是经世致用。湖南第一师范是由南宋理学大家张南轩先生创办的城南书院发展而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成为湖湘文化绵延不息的重要一支,是湖湘经世之学的重要集散地。那么,何为经世致用?致力于民族、致力于国家,是为经世;以己之所学、化己之所用,是为致用。在这里,毛泽东不仅对“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更培养起了家国天下的济世救国情怀,从而明确了求学修身的最终目的。1950年,徐特立回湖南第一师范视察时说道:“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目的就是改造中国,此外无他目的。”
毛泽东早年在家乡读私塾时,就非常认同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积极入世的主张。进入第一师范后,在老师杨昌济伦理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对儒家“内圣而外王”的伦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杨昌济继承了王船山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曾国藩的经世治国之说,将“修身”与“经世”结合在一起,并把“修身”看作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他特别强调,一己之身不修养,其他就无从谈起,而修身的第一要务就是立志。杨昌济在自己编写的修身讲义《论语类钞》中写道:“意志之强者,对于己身,则能抑制情欲之横恣;对于社会,则能抵抗权势之压迫。有不可夺之志,则无不成矣。”[2]1917年,应聘到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黎锦熙收到了学生毛泽东寄来的一封长信,信中毛泽东就探索“大本大源”和改造社会等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黎锦熙读后感慨道:“虎豹之子文理未成,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雏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只有干大事业的人才胸有大志。”[3]可见,老师杨昌济的这种“凡修身必先立志”的思想在学生毛泽东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二、开明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毛泽东改造社会提供了锻炼平台
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4]1916年,重新担任一师校长的孔昭绶提倡学生“自觉、自治、自动”,鼓励大家成立学友会、开办工人夜学。正是在这样的学习生活氛围中,使得一师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将平时的所思所学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具体实践。对于一贯讨厌古板僵化的教育制度和校规校纪的毛泽东来说,校长的这些改革与自己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而且,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读书时,就从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事例中,得出了国家几度遭沦亡惨境的根源在于国民愚昧、民智不开。此次一师开办工人夜学,这无疑为毛泽东立志改造社会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于是,毛泽东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工人读书识字,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诉求,这为其后来领导和开展工人运动提供了直接的经验;组织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创建了湖南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后来,新民学会的成员基本上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们党的骨干力量。
孔昭绶担任学校校长期间,一师实行修学旅行制度,提倡向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游学考察。毛泽东曾多次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同学一起通过徒步游学的方式深入到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他还形象地把“游学”比喻为“无字之书”。“有字之书”是前人记载的间接经验,而“无字之书”则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通过多次的游学考察,不仅锻炼了毛泽东的社会调查能力,更增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1919年,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的机会,选择留下来研究中国的国情。1930年,毛泽东在《调查工作》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要学习,但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毛泽东能够产生这样的认识,这与他在一师所受到的先进教育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
三、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提高了毛泽东的国学造诣
湖南第一师范在当时汇集了一批道德高尚、学问渊博、思想进步的优秀教员,他们在毛泽东求学和成长的路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中,在国学方面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有三位,分别是杨昌济、徐特立和袁仲谦。
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主要在学习范围。杨昌济不仅在毛泽东探索宇宙、社会、人生这种“大本大源”的问题上给予了精神指导,在提高毛泽东的学问素养上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杨昌济曾先后留学日本和欧洲近十年,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理解。不仅如此,对于“中国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亦间取之。”[5]他主张,求学问道要杂取百家,融贯中西。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影响下,毛泽东除了阅读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札记小说、野趣杂典以及各种期刊报纸等。据毛泽东晚年的专职图书管理员徐中远介绍,毛泽东在中南海故居的藏书大约有十万册左右,这还不包括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失的部分。所涉内容更是囊括古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科技、宗教等十几个领域。
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主要在学习效果。徐特立是长征时期年龄最大的红军战士,同时,他还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教育学老师。徐特立非常注重读书的实际效果,反对学生在平时读书时一味贪多而不求甚解。他所倡导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使得毛泽东养成了凡读书必须做笔记的习惯。在读德国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毛泽东竟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读书批注。其中,既有对书中论述深以为然的感慨与发挥,也有对作者观点表示不以为然的批判和解释。投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后,毛泽东也依然保持着这一学思结合的读书习惯,留下了大量的富有真知酌见的圈点评批。这在已经相继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中便可见一斑。
袁仲谦对毛泽东的影响主要在写作文风。毛泽东非常关心时事政治,因而对当时梁启超所创办的进步刊物《新民丛报》尤为喜爱。他不仅在《新民丛报》上吸收各种进步思想,更热衷于学习梁启超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此,国文教师袁仲谦批评毛泽东的作文像新闻记者的手笔。在他看来,古文之兴,始于唐宋,而唐宋八大家又以昌黎先生开千古文风之滥觞。袁仲谦对韩愈的推崇直接影响到毛泽东对古文的研究与学习。在他的督促下,毛泽东熟读《韩昌黎全集》,并认真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习古文的言辞。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曾笑说:“多亏了袁大胡子(袁仲谦),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6]
四、军事化的教学管理锻炼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
荆楚之地,民风强悍,自古就有“崇气尚武”的传统。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一师范坚持“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的教育原则。因此,学校对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非常重视,并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毛泽东一向热爱体育锻炼,对历史上英年早逝的颜回、王勃、贾谊、卢照邻、夏完淳等人感到非常惋惜。面对当时国人身体羸弱的普遍现象,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文章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观点,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毛泽东将体育锻炼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蕴涵了他的体育救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大力倡导体育锻炼,并提出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通俗易懂且一语中的的口号。
为了进一步增强尚武精神,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孔昭绶决定组建湖南一师学生志愿军。这对曾经有过参军入伍经历的毛泽东来说,更有了锻炼和施展自己军事才华的平台。1917年11月18日,北洋系军阀湖南督军傅良佐在护法战争中被护法军程潜部击溃,率残余部队三千余人败往长沙。此时的长沙城内无一兵一卒可以防守。为了避免溃军进城后烧杀抢掠危及到学生的安全,学校决定将全部师生撤退到城东阿弥岭暂避兵祸。就在此时,毛泽东却建议主动进攻,击退溃兵。在他看来,离校不如护校,如果让溃军进城,千年古城长沙将会变成人间地狱,而城中的百姓和学生也不可能保全。最后,在当地警察的配合下,毛泽东率领第一师范百余名学生军运用谋略、巧借地势,硬是一举逼降了全副武装的三千溃军,从而保住了长沙城。毛泽东的才能和胆识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赞赏,称其“冒险进取,警备非常”。多年后,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曾提到过这次军事行动,称它是自己从事军事指挥生涯的开始。
在湖南第一师范的五年读书生活成为毛泽东修学储能的关键时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学问素养,更对其以后从事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青年毛泽东着眼于国家民族之大义,执着地追求着人生理想,这对正处在求学之路上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正是一块值得借用的他山之石。
[1]夏佑新,杜兵.试析青年毛泽东“游学”原因[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1):139.
[2]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0.
[3]杨庆旺.虎豹之子与鸿鹄之雏——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三封信谈起[J].百年潮,2013(12):65.
[4]刘鸿翔,朱与墨.湖南第一师范早期的民本主义教育对毛泽东的深远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3):8.
[5]杨昌济.达化斋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97.
[6][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07.
张哲,女,汉,1992年 1月,山东省济南市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