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阅读:成全人的教育活动

2017-11-22马向阳

今日海南 2017年4期

文|马向阳

家庭阅读:成全人的教育活动

文|马向阳

建设书香城市、推进全民阅读,是当前各级文化与教育部门重点抓的一项工作,而弘扬优良传统、实施家庭阅读以及亲子阅读工程,则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

一位文化大师的家庭阅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启超先生(号任公)及其家族,实在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辉煌篇章”。在梁任公的九个子女中,除了梁思忠英年早逝,梁思懿和梁思宁在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行政管理干部之外,其他六个子女分别在文学、建筑学、考古学、经济学、图书馆学、火箭与导弹控制系统等方面卓有建树,闻名遐迩。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个个成为杰出才俊呢?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梁任公不辞劳苦、亲力亲为地指导子女们的阅读,使其养成阅读的习惯,培育广博的兴趣、自学的能力,进而获得扎实的学问基础和通识的才学。随意披阅梁任公的家书,大多是他对子女们关于阅读、向学、修身的谆谆教诲与具体指导,其中饱含着一位父亲的浓浓爱意、一位杰出思想家的价值判断、一位文化大师的远见卓识与智慧才情。

比如,1925年5月7日,梁思成因遭遇车祸受伤,须住院两个月进行治疗,梁任公告诫儿子在住院期间,要系统地阅读几部国学经典,以奠定自己扎实的学问基础。他说:“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闇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以其中有益身心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言之凿凿,诲子不倦。不因爱子受伤住院就骄纵惯养、放任自流,而是悉心指导其珍惜光阴、阅读经典,汲取智慧学识,补充生命营养,以便修身进益,日后能够厚积薄发、有所建树。

1925年12月27日,梁任公写给在美国求学的梁思成的信中说,“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你可以转告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地看待,在无可慰藉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当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先生应郭松龄邀请,前往东北军郭松龄军营辅佐郭松龄反对张作霖以自立,然谋划不周,行动泄密,反被张作霖部队围攻,交战时不幸被流弹击中,不治身亡。梁任公的这封书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他告诉梁思成设法劝慰陷于极度悲伤中的林徽因,帮她摆脱忧患,一心向学,为将来中国艺术界作出贡献。言辞恳切,婉转达意,其博爱仁厚之情怀、高尚伟岸之人格,令人敬佩。

1927年8月27日,梁任公在致求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的信中说,“思成所学太专向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从中可以看出,梁任公施予子女的教育,是通识教育、全才教育、博雅教育。因为他知道,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怎样的专门学问或专业研究,都必须有宽阔而深厚的学问基础、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热爱生活、创新生活与享受生活的能力。因此,他要求子女多读书,要多读一些能陶冶美好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有趣味的书。

事实上,梁任公对子女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于学术方面的指导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育,还在于对子女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与积极的生命意义追寻等方面的引领,在于对子女健康的人性的成全和高尚道德、人格的培养。2010年7月,为了探寻梁氏家族的发展踪迹、亲身感受一代大师们的风范与情怀,我与朋友们长途跋涉,几经辗转,来到了四川宜宾紧靠长江的古镇——李庄。那个被当地人称为“月亮湾”的地方,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林徽因所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的旧址。在战火弥漫、物资匮乏的艰辛艰难环境中,他们以一己之肩头,肩负起了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的神圣职责,在靠赊欠与典当度日的时光里,梁思成硬是用英文写出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这部皇皇巨著,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1944年冬,日军攻占贵州独匀,直逼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一时举世震惊,身在李庄、缠绵病榻的林徽因得知此讯,慨然留下遗言道,“如果到了临危决断的时刻,我的最后出路,就是我们家门口的扬子江!”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其子梁从诫曾询问母亲道,“当时我寄住在重庆亲友家里,还在读小学,那时你们真的就不想管我了吗?”病中的林徽因深情地握着儿子的小手,道歉似地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直到1991年,年近花甲的梁从诫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记忆犹新,并在其所著的《倏忽人间四月天》一文中写道:“听到这个回答,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不仅是因为感到自己受了‘委屈’,更多地,我确是被母亲以最平淡的口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凛然之气震动了。我第一次忽然觉得她好像不再是‘妈妈’,而变成了一个‘别人’。”人们常说“母性是天生的”,有哪一个母亲不挚爱着自己的孩子呢?而这样的一个“别人”,就不仅仅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她还是一位浸润着儒家文化和欧美文明优秀传统的知名学者,是一位体现着正义、崇高和人类良知的知识分子,是一位氤氲着学术的理性与诗人的感性的文化大师。所以,舍身以成仁,宁死而不屈,弃亲情而从大义,舍爱子而全气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非凡的环境下,就是她的选择。这是何其悲壮而又伟大的选择啊!

那一天,站在李庄月亮湾中国营造学社的旧址上,望着院子外面一棵高大的乔木,我想,一个家族的发展或演变,不仅在于血脉的延续,更在于文化的传承。只有文化薪火不熄,家族才能够兴旺发达,才能芳馨久远。而文化薪火的传承,是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读书涵养,砥砺前行的。

一个平凡人的家庭阅读

我们都是极为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人生阅历与非凡的阅读体验。

我的中小学阶段,适逢“文革”后期,当全国的大人们都紧跟形势、忙着“抓革命”的时候,一代青少年的求学求知自然成为了一种奢望。于是,在我的履历表中,小学一年半、初中2年、高中8个月,就断断续续地连接成我青少年时代的全部求学经历。尽管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不够完整,但是求学向上的欲望却时时膨胀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成正比逐渐放大。于是,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我渴求知识、汲取生命营养的唯一途径。从父亲的书箱里,我曾经悄悄地拿走了《水浒》《呐喊》《鲁迅杂文选》;从同学的家里,我借阅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烈火金钢》《星火燎原》等红色经典;在中学逼仄的图书室里,我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等一批苏联文学精品;一位酷爱戏曲的语文老师偷偷借给我《赵氏孤儿》《窦娥冤》《牡丹亭》等剧本,为我打开了另一扇文学作品的视窗,让我明白文学作品中除了颂扬英武刚烈之外,还能够表达幽怨悱恻,正如自然界中的雄雌阳阴,豪放与婉约、俊朗与纤柔、明快与幽暗、刚劲与坚韧等,相克相生,和谐共处,水乳融汇,才构成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多元、丰富与充盈。

大学四年,是我人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当时,年龄未及弱冠,闲情娱乐、婚恋烦忧诸事还不曾缠绕身心,且脑清目明,神俊志朗,精力充沛,记忆惊人。当时,年高德劭的学术大师们除了给研究生们开课之外,也经常为我们这些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且全国各个大学之间学术交流十分频繁,各种研讨活动能够随时参加。于是,王季思先生、霍松林先生、任访秋先生、钱仲联先生、华仲彦先生、于安澜先生等一批知名教授,都曾经给我们以耳提面命般的指导。亲炙硕儒慈颜,聆听大师宏论,弦歌一堂,切磋砥砺,让我眼界大开,学业精进。

参加工作之后,备课授课之余,购书与阅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除了文学专业书籍之外,我还集中精力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政策法规、教育科学与教学方法论、课程建设、教育管理、人事与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我辈并非天才,有些开创性的工作也无经验可循,只能边学边做,及时反思,不断总结,适时调整,逐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成了我不断前行的重要保障措施。白天事务萦身,我就利用晚间进行阅读,整整二十多年光阴,我的夜晚大都是从黎明开始的。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后来应邀参与编著《乐府诗鉴赏词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解大辞典》《万家宝典》等文献辞书,撰述质量已有学界定评;自己所撰写并出版的散文随笔集《遥远的啸声》《渐远的风雅》《明斋读书记》以及文学作品集《传诵千秋是著书》等,被评论家们赞为“端肃板正,用典浑成”“含蕴丰富,文笔清丽”,具有“凝重而安详”的气质和文风,自认为这并非完全溢美。

我时常想,我们的父辈们,终其一生,勤勉劳作,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耕读持家,以清正之人品,铸造了清白之家风,已经无愧于他们的时代,无憾于他们的人生。我们这一辈人,也一定要沉潜心志,远离喧嚣,扎实做事,诚实做人,诗书遣怀,无愧时代。我们期望,在祖辈与父辈们的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之下,我们的子孙辈们,也能够读书明理,向学向善,健全人性,健康成长,摒弃功利,放开眼光,积极构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创造高品质、高趣味的生活。

关于阅读的点滴感悟

静坐深思,盘点人生:是什么让自己五十多岁的生命底色多了一些靓丽与明快?是什么构成了支撑着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坚实基石?当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像视频中的快镜头一样,匆匆地从脑海里闪现了一遍之后,猛然间一个非常明晰的词语跳跃了出来,犹如阳光一般照彻了自己的心房——阅读。

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阅读,丰盈了我的思想;阅读,支撑了我的事业;阅读,提升了人生的境界与生命的质量。数十年的阅读体验,我真切地感受到,为了学业、求知和工作需求而进行的学术性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它能够极大地改进一个人的生存和工作状态;而为了丰富与满足自己精神生活所进行的闲适性阅读,则像阳光与水露一样,时时滋养着心灵的沃土,让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不断提升。当然,学术性阅读与闲适性阅读常常融汇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促进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使人性向着善良、仁慈、宽厚、包容、感恩和勇于担当的方向迈进。而这些,正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当然,阅读的场所、形式以及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我们走在宽阔的道路之上,举目所望,满眼葱茏,蓝绿红白,缤纷五彩,大自然以其多彩多姿的生命状态,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辉煌壮观。不过,我总认为,尽管阅读的场所不拘一处,但是,家庭阅读是最为温馨的一种状态,是最能够培育家庭成员之间浓厚亲情的一种方式。而多读一些经过了时间过滤与历史沉淀的中外古今经典著作,最能够陶冶情操、培育人性、浸润人生、传承文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尽管术业有专攻,行业不尽同,但是,在庸碌繁忙的一生中,能够挤出一定时间而从容阅读的人,是最为幸福的。因为,他能够用心灵去联结人类的昨天与今天,去感悟生命的痛苦与欢乐;能够用智慧去铺设通向未来的桥梁;能够充分地享受人生的自在与安详!

(作者系海南中学校长)

本文责编/曹秋秀 邮箱/364801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