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分会2017学术年会专题报告
2017-11-21刘宪
刘宪
各位委员,与会代表:
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分会2017学术年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按照会议要求,我就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做一个专题汇报。
党的十八大召开五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机械化都有长足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保有量逐年持续增加,亿万用户对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和维修需求日益迫切,维修分会坚持结合行业实际开展学术活动,非常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农机化是一门应用学科,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和实用。通过知性(介于感性和理想之间的认知)思维,运用范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获得研究成果。对于农机维修行业的推动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提升。中国农机学会的各分会中,农机维修学术活动一直很活跃,自1963年成立以来,每届至少编写一部论文集,至今已编制15部论文集,每集都具有浓郁的探索求知,密切联系实际的质朴特色,这次又有许多新的论文结集问世,值得称道。能参加这次重要的学习交流活动,聆听学术报告感到很荣幸。
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多部委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分别发表了若干个重要文件,对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甘蔗生产机械化;农用动力机器排放标准升级;农机维修服务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指导和支持意见。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致力于从企业和用户角度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和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应用情况调研、棉花种植及生产机械化调研、农用航空应用与管理情况研究(连续三年),遥控飞行植保機运营现状分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粪污机械化处理、互联网+农机等。以及组织参与各类研讨活动、走访企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搜集行业信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于农机装备调整及技术改进升级,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情况和素材。2017年是农机装备面临升级转型的重要一年,为振兴实体经济,民盟中央决定开展“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专题大调研活动,按照民盟中央的要求,协会组织精干力量配合调研工作,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都作出重要批示。引起各界对农机问题的广泛关注。这次大调研对农机工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
一是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目前仅是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丘陵山区、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很多领域的农机产品有诸多空白点,农业生产的很多关键环节缺乏适用机械。如,甘蔗收获环节、牧草打捆转运环节、大葱、蒜、胡萝卜等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环节等。以全国农机强省江苏为例,主要粮食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而设施蔬菜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26.8%,其种植机械化水平仅为2%。中国每年种植蔬菜面积高达3.2亿亩,产量达7亿多t。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蔬菜种植机械化率20%都达不到。但有些生产环节,如玉米收获等,国内市场过量供给问题突出,而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急需的大型高效、多功能、自动与信息化智能装备的产能不足,如高端耕整机具、精量免耕播种机、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等仍然依赖进口。这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所需的农机化支撑要求有很大差距。
二是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不高。调研显示,多数企业生产装备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工艺技术落后。除少数企业产品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国际公司接近外,较多农机产品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不高。表现在目前使用的农机具技术水平、操作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用舒适度较为落后,可靠性比国外机具差,特别是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如大马力环保和节能型发动机、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GPS导航系统、动力换挡传动系统、打捆机的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等关键零部件。
三是产业集中度低,科研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大。受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制造能力的制约,国内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喂入量10 kg/s以上谷物收割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高端产品缺乏量产能力。大部分农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额不足2%,企业内研发主要集中在产品持续改进、改型上。农业装备领域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方法还不成熟,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条件滞后,3D模拟、工业设计等普遍尚未采用,产品开发周期是国际水平的2~3倍。这种状况下生产出的农机装备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而国外进口机具又因价格等原因让用户望而却步。与国外相比,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产品同类生产企业多,中小企业多,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全球目前形成的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其收入规模均在30亿美元以上,前三家2015年收入达619亿美元,与国内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
四是农机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有待加强。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的导向作用仍未充分发挥。新机具补贴政策尚未充分体现有效支持农机化发展,引导产品技术升级的作用。财政资金对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不足,尤其是在行业一些共性和基础技术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化项目支持资金较少,建设周期较短。金融信贷对农民购机支持力度不够。机耕道、场库棚建设扶持力度不够,对农机作业和安全生产都有很大影响。农机企业对外合作难,对外合作能力不足。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综合评价这些政策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总的来看政策精准度不强、效率不高、覆盖面不广。某些新出台的规定增加了生产成本(如《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GB1589-2016)造成企业运输成本增加)。另外,农艺的多样性与农机的统一性、单一性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
调研报告在梳理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产品结构单一,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的原因:主要从需求端来看,在于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及比较效益低,环节分工不够细致精确;农机装备行业研发创新能力及小众产品技术积累起点低、存量小,满足小众市场新兴需求的能力不够;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抢占;农艺和农机的融合程度不够理想,部分试制机具无法推广。endprint
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低的原因主要是: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此前的发展主要以中低端整机组装为主,整个产业体系的分工程度远远不够,能够带动的配套体系多集中于中低端。企业研发投入少,跟随战略成为主流。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中国在这些方面起步很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追平的。另外,国内农机企业运营管理比较粗放,先进制造手段不足,仅少部分龙头企业重视研发及制造投入。多数中小企业仍是以传统管理、运营方式为主,重数量轻质量少服务,造成农机装备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质量差,性能水平低。
產业集中度低的原因主要是,国内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农机化领域的需求过于分散、季节性强,无法形成统一完备的巨量市场,单品细分市场规模不够,企业公关、管理、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中国农机行业在包括信息系统、大数据服务、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软硬件能力方面严重欠缺,且受制于投入大,见效慢,人员能力不足等影响,企业层面缺乏提升动力和能力。
科研开发不够,与国际水平相距较远问题的原因较多。如:企业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原始创新乏力,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在行业科研方面,多数专业科研院所已转制科研型企业,生存压力导致基础研究动力不强。缺少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和机制,对于民间科技成果缺少评估、扶持、孵化、转化机制,大量优秀创造停留在专利文件、样机阶段,技术转化率低,无法及时通过产业化供给社会。产学研责任主体不明确,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最终主体,未能形成整合行业高端科研资源的优势。缺少平台支撑,在涉外知识产权争议处理中处于不利地位,侵权行为严重,专利权保护不力,对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打击。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的特点,形成繁琐复杂的种植制度。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等区域差异性很大,各地区种植方式(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单作)也有很大不同,使我国的农艺发展呈现较强的多样性。农机与农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管理体系,农机装备研制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种植制度、种植方式,研制不同作业要求的作业机械。而农艺研究主要追求产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把农艺与农机结合研究的情况较为少见,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难度。
调研认为:我国农业装备行业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我国农业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原始创新方面、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企业中计策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影响企业生产的稳定可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调研报告提出十点建议:
一、落实“行动方案”,解决产品结构单一问题
未来一段时间相对较为急需的农机装备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高端产品,如200及以上马力拖拉机、大型采棉机、大型打捆机等。二是畜牧及相关机械,如青贮机、畜禽舍除粪及粪便处理机械、畜禽产品采集和初加工机械等将进入黄金发展期;三是经济作物耕种、收获机械,如甜菜收获机械、蔬菜移植及收获机械、马铃薯收获机械、甘蔗收获机械等,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四是收获后处理及山区丘陵机械及特种作业机械,如烘干机、薯片、薯条加工机械、具有较强坡地作业性能及通过性能的山区动力机械、轻巧型水稻收获机械、小型采茶机等,市场前景可观;五是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机械、机具,如深松机、能源型植保机械、性价比较高的精量化播种机等,市场需求不小。建议政府能在这些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其能在技术上尽快实现突破,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二、产业链整体协作,突破关键零部件问题
零部件强,则主机强,这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共识。建议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门针对《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里涉及的中高端农机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环保型低排放发动机、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核心零部件专业生产企业申报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在其他财税政策方面给予优惠。
三、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契机,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广采用数字化数控生产技术、TPS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
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以创新为基点,提升行业国内外竞争力。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搭建基于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积极“走出去”,切入全球农业装备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建议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在智能化服务方面的项目申报,加大互联网+农机装备示范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在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加快物联网、机器人、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动无人机作业、协同作业和农机管理的信息化示范,以实现农机产业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变。
五、改革完善补贴及财税等政策,更好服务行业
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步伐,探讨完善农机作业补贴方式;贯彻绿色生态导向,科学确定补贴范围;加大对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完善农机新产品鉴定和购置补贴政策;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建立长久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
根据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增值税进项税留抵退税政策,定期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的留抵税款以财政返还形式返还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鼓励农机产品出口,将农机产品出口退税制改为出口免税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帮助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与国外品牌竞争。endprint
鼓励建立农民购机的信贷扶持机制,加大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机购置的贷款倾斜力度。解决农机具质押贷款问题,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办贷手续,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农机具交易市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六、支持、推动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
把农机装备纳入国家走出去战略,制定农机装备走出去规划,打造“一带一路”农机装备制造经济带工程,积极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出口、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项目援助等。由政府牵头、协会搭台,建立与国外政府项目合作机制。加大农机走出去和技术引进信贷支持,给予农机装备“走出去”补贴、展会补贴。扶持国内农机展览会和中国农机企业参展。积极利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农机质量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七、加大鼓励产品技术创新的力度,解决科研开发不够问题
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项目给予支持,可采取事后直接奖补、首购奖补政策等方式。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减轻企业困难。建立农机装备产业制造技术研究基础平台,加强制造工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应用,尤其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发挥科技人员(包括体制内外)的创造性、积极性。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大力支持、发展绿色环保和健康养殖机械化装备。
八、提倡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利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的综合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九、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独特作用
利用行业协会具有联系广泛,资源丰富,服务性强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步伐,为农机化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由行业协会组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材料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协调和推动先进高端农机产品的研制、鉴定和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营销网络、维修服务中心合理构建,组织开展咨询诊断、技能培训、成果产品交易等各类服务,为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十、加强农业生产模式研究,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通过实施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创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引导新型服务主体、经营主体使用高质高效农机装备。
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我们农机维修行业从“锤子、扳手时代”向“电脑检测维修时代”迈进。传统的维修手段和维修体系已经很难满足新阶段的农机维修需求。农机维修业的转型升级提上了日程。最近,农业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农业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財政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打造区域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和维修中心,以农机合作社维修间和农机企业“三包”服务网点为重点,推动专业维修网点转型升级”。今年8月农业部在答复人大建议时提出在对农机行业“放管服”的同时,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大行业协会对农机维修行业的服务力度,推动成立行业协会分会,研究发布服务规范、公约,搭建维修企业与农机产销企业合作共赢的平台。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第一时间响应,组织筹办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机维修分会,并于近年9月在山东潍坊市举办了协会维修分会筹备前期的研讨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协会计划通过农机维修分会进一步推动农机维修行业的升级整合,为农机维修行业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目前,我国的农机维修系统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按市场经济要求运行的轨道,面临着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再好的规划设计都是废纸。农机维修事业也是一样,各地目前具有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的人才普遍缺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推进农机化人才培养和储备,积极倡导和鼓励中高职院校开设农机维修专业,培养科班人才;积极争取阳光培训工程农机维修培训项目,分期分批对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合作社维修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引导和鼓励维修行业人员合理流动;继续加强与农机制造企业合作,搭建“政企联动”、“企社共建”、“校企联合”等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场地、师资等资源优势,建立高效、实用的农机维修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农机维修职业技能大赛,激发维修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注重业务技能的热情,做好高技能高素质农机维修人才选拔和储备。
农机维修基础设施与设备升级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为满足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农机维修的新要求,必须加快维修手段更新改造步伐,促进农机维修网点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示范评选和示范建设活动,创建一批管理规范、基础设施齐全、服务能力强、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的农机维修示范网点,并给予重点指导和扶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对示范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维修设备投入和人员的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等。要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维修网络建设水平。利用现有的网络通讯技术在各个省(市)建立网络服务站,在农忙季节请若干农机使用与维修的专家,开展全天候的农机维修领域的咨询服务。网络服务站与用户建立视频关系,直观及时的了解农机作业和故障情况,通过各方专家的会诊迅速给出解决方案,使维修服务及时、准确、快捷,不误农时。
各位委员、与会代表:
我国农机化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主要农业作物已经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各类蔬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也有望得到突破,新形势对农机维修的要求越来越高。维修学会大有可为。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农业部农机维修研究所,历任领导都很支持,学会秘书处勇于担当,克服困难一直坚持组织开展学会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普及维修知识、推广维修新技术新装备。默默地为行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令人敬佩。我相信在新的发展时期,维修学会一定能再创辉煌,建议学术各项活动与农机化发展需求更紧密结合,除了上面提到的需要关注的常规问题外,也要关注当前热点问题,如国三发动机的维修问题,以及智能农机装备发展对维修手段和技术革命性的新要求等等。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即将成立农机维修分会,我们期待协会与学会携手共进,为振兴农机维修事业做更多的实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谢谢大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