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护理及干预效果
2017-11-21韩苗
韩 苗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眼外伤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护理及干预效果
韩 苗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减轻眼外伤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0例眼外伤患者自入院至术前存在的心理焦虑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水平。结果220例眼外伤患者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入院前与术前心理焦虑评分有明显差异(P<0.01),眼球摘除术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焦虑程度均明显高于非眼球摘除术组(P<0.01)。结论术前针对性的护理心理干预可以减轻眼外伤患者的心理焦虑,使患者恢复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眼外伤;心理焦虑;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在外科常规护理工作中,手术前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安抚患者是比较常用措施之一。对比较严重的创伤事件导致身体某部位受损的患者,通常焦虑程度比一般的创伤患者要强很多,为手术的进行造成很多的困扰。眼外伤是眼科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多而复杂,是儿童和青壮年单眼失明的主要原因,应及时正确地妥善处理眼外伤及相关并发症[1-2]。对于眼外伤患者,因眼外伤可造成视力下降、失明、面部畸形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不良预后,影响生活和工作,患者身心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故入院前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心理焦虑,这将对手术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并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针对眼外伤患者存在的心理焦虑进行护理干预,成为眼外科常规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220例眼外伤患者入院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比较入院后和术前患者心理焦虑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227例眼外伤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愿意接受术前护理干预并完成两次术前焦虑评分的患者共计220例。男189例,女38例,中位年龄27岁(9~52岁)。其中双眼损伤13例,单眼214例。根据眼外伤类型分类:眼挫伤47例,外伤性白内障30例,前房积血27例,角膜裂伤23例,虹膜根部离断34例,眼内异物36例,视网膜震荡伤15例,继发性青光眼8例,眼内容物脱落7例。根据眼外伤后眼球摘除与否分类:眼球摘除术67例,非眼球摘除术160例。
1.2 纳入标准 患者受到眼部损伤时,身体其他部位也会有损伤的情况发生,但损伤程度较轻和眼部病情比较稳定;需要行眼球摘除术并对其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患者;为了填写量表内容能够更全面真实,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表达和理解能力;还需要同意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采用焦虑评分计量表(SAS)进行评定,SAS表包括20个条目,应用1~4级评分法,分值范围20~80分,分值越高说明心理焦虑程度越重。目前该量表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告知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向患者说明研究目的和方法,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3]。分别于入院后15min进行第1次SAS量表评估,手术前15min完成第2次SAS量表评估。5例患者由于病情危机或情绪不稳定,未能完成护理心理干预前的SAS量表评估,2例患者未能完成干预后的焦虑测试。
1.4 护理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大约10min以及手术前10min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试患者,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再对患者心理上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首先是安抚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患者同意虽然同意行手术摘除手术且有充分准备的心理状态,但在到实际情况面前,准备好的内心还是会有坍塌的倾向,这时患者家属的鼓励和安慰对他会起到支撑的影响,可以缓解术前压力[4]。所以,安抚家属,让患者得到家属鼓励,对实施护理干预和行眼球摘除术起到一定积极有效的作用。适当的接触和抚摸对患者的焦虑情况也能起到缓解和安慰的作用。患者在心情压抑、坐立不安的时候,护士人员可以通过握手,轻拍肩部等方式,使患者的心情得以平复,减少因焦虑引起的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家属或护士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友好关系,从而使减轻焦虑程度,对实施护理干预有很大程度上帮助。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时,首先要对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了解,再细心的观察分析患者内心的想法和问题,要全面彻底的做到有效沟通,针对他们的不理解的事情,或担心发生突发事件的顾虑,医护人员要耐心细心的解答,并结合成功案例减轻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推动护理干预的实施。一般情况下,采用眼球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比较少,导致无法在短时间内把关于眼球摘除的相关信息全部通知患者,患者通常只要求把不接受手术的后果或义眼等重点的问题给予解释。了解更多的相关问题对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更有积极性,以及对避免术后的护理中出现感染有较大帮助。为了减轻患者焦虑与恐惧的心理,在患者入院时及时清理伤口及去除周边的血迹,避免患者再次受到刺激。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术前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29.74±5.43)分,较干预前焦虑评分(38.04±6.22)分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
2.2 不同手术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 眼球摘除术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评分(40.77±7.28)分,明显高于非眼球摘除术组患者干预前的(31.45±6.0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球摘除术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34.09±4.02)分,亦明显高于非眼球摘除术组患者干预后的(25.29±5.17)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球摘除术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眼球摘除术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眼外伤是眼科临床常见病。由于眼外伤发生较为突然,患者一时无法接受,常表现出强烈的焦躁、担忧、紧张等负面情绪,对医护人员、临床工作排斥,大大减低临床依从性;同时家属会因为患者病情、眼部伤口、血迹等,产生恐惧、焦虑情绪,患者及家属心理受到强烈冲击,进而无法确保手术顺利实施,甚至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眼外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焦虑程度进行护理心理干预后,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程度显著减轻,提示护理干预对减轻患者心理焦虑、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手术的顺利开展及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5]。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者恢复良好心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接受并配合手术与治疗,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与主动性提高。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护理心理干预能达到药物治疗无法实现的疗效,护理心理干预能较好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影响或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因此,术前积极地做好心理干预应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影响眼外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主要决定于伤情的轻重和伤后抢救是否及时与正确。眼外伤一般病情紧急且病情复杂,大多数需手术治疗。由于眼外伤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如导致面部畸形、致盲、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不同类型的眼外伤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心理焦虑程度有差异。本组研究的患者中67例患者接受了眼球摘除术,其他160例患者接受非眼球摘除术。本研究结果表明,眼球摘除术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焦虑程度均明显高于非眼球摘除术组,提示眼球摘除术较非眼球摘除术更易导致患者严重的心理焦虑。由于大部分需行眼球摘除术的眼外伤患者对突发的意外事故无思想准备,当医生告知患者需要行手术摘除眼球,从而导致失明、畸形及剧烈疼痛时,造成患者极度恐慌,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严重,考虑到对生活、婚姻及工作的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由于眼外伤患者通常术前均存在心理焦虑,其影响手术顺利开展和患者预后,故应积极开展术前针对性的护理心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可使患者恢复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 师彦敏.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儿童眼外伤康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06-107.
[2]郑小春,肖红兵.硬膜外麻醉前心理护理对患者焦虑情绪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8):207-207.
[3]展素梅.心理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3(6):157-159.
[4]汤咏梅,杜成芬,方华,等.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3):297.
[5]米丰花,杨敏,王贵生.31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62.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6.083
2095—9559(2017)06—3590—02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