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拧巴”
2017-11-21主持人斜阳不暮
主持人/斜阳不暮
两代人的“拧巴”
主持人/斜阳不暮
转眼就是深秋,诸位接到杂志的时候,应该马上立冬喽!正所谓“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当然,也包括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本期主持人要说的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那位看官说啦,“孝”的故事比比皆是,仅我国古代就有二十四孝,你想说的是哪个故事呀?当然,是当今一位朋友的“心事”!具体说啊,是两代人的“拧巴”!
主持人好!您肯定不记得我了,我是几年前同您咨询过的女青年。当年,您为我写了《囧在夏天》一文刊载在《中国储运》杂志《心雨》栏目上,您别说,我们老板读了,虽然他不知道那是我“提供”的素材,可他还在公司会上做了“工作岗位对女同事尊重”的“讲话”。那年夏天,可以肯定地说,我和我单位女士们虽然上下班着装与社会文化同步着越发“鲜亮”,但包括老总在内,再也没有“被目光骚扰”的恐惧!男同胞的那份尊重啊,有时竟让我们“不好意思”啦!言归正传,我啊,又有了“心事”……
那会儿我二十七岁,我当年说过,老爸是北京人,而我是重庆出生的女子。没错,嫁的是天津叫津生的小伙。而且当年有的宝宝海亮,眼下他都六岁多喽。
津生大学次年他爸因病去世,读大学和读研是他妈一人“供”着。不瞒您说,开始我怕“独守妈妈”呵护儿子,少给甚至不给儿子儿媳应有空间。想不到我这婆婆真够意思,没结婚那会儿就明确告诉我,津生爷爷去世早,她就是跟津生奶奶一起过了大半辈子,知道“独守”婆婆让儿媳妇“不知所措”的滋味。她还举台湾电视剧里一些故事(我也记不清了)说,孩子放心,我这婆婆的绝对给你和津生一个自由生活的天地!“多好的婆婆呀!”真的!
婚后的婆婆“真的”好。两室一厅房子是公公在世时给买下的。我们住房和老人在一栋楼的两个门,往来方便极了。婚后不久我们有了儿子海亮,我妈也从重庆过来和我婆婆一起“倒着”带孩子。姐俩处的也好,除了那会儿快退休的我爸自己在重庆让我们惦记着外,我们的日子过得很有滋味。
孩子两岁前我们是雇过一个保姆的。后来俩妈妈说花这钱不值,于是就退了。不让人省心的是这两年婆婆和我妈身体都先后出了点儿“故障”,先是原来就有高血压的婆婆又增加了糖尿病;后是我妈得了一次轻微的脑栓塞。虽然婆婆控制着血糖,身体精神都好,我妈不严重的脑栓塞也恢复得不错,但毕竟不是那么“健康”,平日的言谈中,俩妈都透露着子女“孝敬”的愿望……
“理科男”的津生在职大教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边教学边补充;我在公司当部门经理,以业绩“说话”,不可能清闲。时间上紧些,可理念上我俩都懂得“孝敬”。家务就不说了,像我出差云南,银镯子、翡翠挂件必带;上海开物流会,“牌子”的衣裳不会少。老人们一边面颊上透着欣喜,一边说着太“破费”,该节约的话。我们倒不介意这些。高兴就好!
这人啊,就爱听别人的话,尤其是老年人。做晚辈的说多少他们都听不进去,只要是别人几句话,特别是报纸电视上,现在是微信上的几句话,那就是“圣旨”!老师,真的不是我的偏见哟,您说啊,要不怎么上当受骗的多数是老人呢?不是他们智力不够用,而是他们那么多年来一直在接受“教育”,从心里就笃信“宣传”!您听我慢慢讲来。
我妈和我婆婆当年都是下岗工人。因退休金相对少些,思想观念不知是只因受“经济”制约呢,还是有“危机”感呢?总之啊,提倡的“孝道”是又广泛又具体……
近几年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老人的文章啊新闻啊甚至教材啊随处可见,从要求学生在家里为妈妈做家务的,到学校组织学生在广场上给妈妈洗脚的;从有的小学把《弟子规》放进教材的,到网络上可以搜出小学校本教材《二十四孝故事解读》的……我真的不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中是有些糟粕的吧?不过报纸电视说说,微信文章视频讲讲,也不算“坏事”。央视不也总播这些嘛。可这信息到俩妈这,平静的家庭生活却起了“波澜”。
这两年旅游的多了,老人们在一起经常谈到谁谁家儿媳给公婆安排海南游啦,谁谁家女婿给丈母娘老丈人安排出国游啦等等。这些我们心里当然跟明镜似的——安排个旅游,表现个孝心。可俩妈出去谁放心呢?我们陪着吧,哪儿有工夫啊。我和津生跟俩妈说过多次,意思很简单,等过节了什么的,我们陪她俩出去。可谁都知道过节出门简直就是受罪,更不要说我公司每到年节这个忙啊……就这么着耽误着,我们就连儿子小海亮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更别说老人家啦!
可老人们在不断接受“信息”中对我们有了微词,我妈说,你看人家老人都出去转悠转悠,我这可好,在你这三四年啦,哪儿都没去过。我说北京天安门啊、颐和园、故宫啊不都带您去过嘛。我妈说,你哄孩子啊,乘高铁半小时的北京,那也算旅游啊?您瞧,要求还挺高!婆婆呢,那表情也不断地有了“不开心”,虽然没跟我说,可总是跟她儿子用“天津话”念“三音”,“旁敲侧击”地表示“不满”。说什么自己很喜欢内蒙古大草原啊,海南的三亚呀什么的。津生跟我说,要不咱安排时间陪两妈妈出去转转,孩子以后上学了,出去的机会也少。我说好啊,那就安排吧,咱做事不就求个“孝顺”嘛,尽可能不让老人挑剔。
今年春天,我们算计着国庆和中秋在一起,出游的人肯定太多,于是就安排“五一”节去海南。可等要交钱的时候,俩妈妈不去了!说是嫌人多,其实是疼钱!坦率讲,妈妈们的心理我们不是不懂,从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过来的老人,炒个西红柿鸡蛋没吃完剩下点儿都放冰箱里第二天中午再吃,一听一家人出游要一万多,说那可是她们小半年的退休金啊,就要打退堂鼓。津生“威胁”说,这钱已经交了,如果不去旅行社会“扣钱”!这么着才一起出去玩了几天。可在外边玩的这些日子,俩妈是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除了给孙子海亮买东西她们没意见,就连吃个雪糕,喝个椰子水她们都心疼……
老师啊,我不是不懂老人们的心思,她们说的最多的是:“你们是挣钱多,可海亮还没上小学,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将来娶媳妇买房子,你们等着着急吧!”老师啊,不是我们有钱,更不是我们“心宽”,这一来嘛,俗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具体说,海亮他们这一代结婚的时候,那房价咱无法预测,可不在这一两万,不在喝不喝椰子水,吃几个热带水果吧!
老师啊,以上这些我和津生虽然无奈,但能理解!这些还真不是我眼下的“原则性”心事,最主要的“心事”是近期对海亮的“教育”……
前些日子我妈回重庆了。单独带海亮的婆婆微信里出现了“培养孩子为家长洗脚”的文章。老人家说给我听,我自然是说“这是培养孩子孝敬长辈,孝敬老人。是好事”。
那天津生加班,我回家做好晚饭(只要不加班,我从不让婆婆下厨的),婆婆说有个“节目”一会儿“上演”。当时我并不介意,笑笑问“是什么好电视吧。”没想到吃过饭就见海亮端着浴室里的盆,摇摇晃晃地走来。我正诧异地想问海亮怎么端盆过来,就见一旁的婆婆笑眯眯地说,这是让你享受“儿子的孝敬”。原来,海亮的盆里从浴室里放出的热水。我一看就急了说:“谁让你做这个呀?”海亮说:“妈妈,奶奶说让我给你洗脚。”我当时的心里那个别扭啊,我心说,我儿子是个未来的男子汉,谁让他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受这样的“熏陶”啊。我立刻把孩子手里的盆接过来,明确的告诉他:“妈妈不需要你这样的孝敬。”婆婆一旁不高兴地说,“我教育孩子孝敬你,你不接受也就罢了,怎么告诉孩子‘不需要’呢?”海亮这时插嘴说:“妈妈,我下午还给奶奶洗脚了呢!”听孩子一说,我立刻火了说:“您这不是伤害孩子吗?他虽然小,但您让他干家务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啊什么的我都不会反对。但怎么让他给洗脚呢?!”从来没被抢白过的婆婆一时变了脸说:“中央电视台都播的事,怎么就不对了呢?别以为我们没文化,是你的思想有问题吧?”
……
老师,我真的不愿意和婆婆吵,而且几年来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不知道是我错了还是婆婆不对。津生也说我太认真。可我觉得一个五岁的孩子,让他给长辈洗脚的确不是什么“正能量”,如果发展开来,对他的心理是有不好的影响的!客观讲,我和老人处得很好,并没什么“代沟”之类的,可为什么就这么“拧巴”呢?是不是我把生活想得太完美,而实际上不是这样呢?
读者朋友们,一个相处得好得无以复加的婆媳关系,却因“孝敬”的主题出现了“冲突”!这位来信的女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对普遍,但又似乎“莫衷一是”的问题。上述来函中,老年人生活消费中的“收敛”;旅游中的“节俭”,因来函的朋友能“理解”,我们就不再注重和讨论。但关于“六岁孩子给长辈洗脚”这个“故事”的“拧巴”,的确是个值得商榷的内容!主持人“百度”了一下,观点真的是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呢!此篇《心雨》,主持人将“认知”的见解交付于读者朋友们……
您怎么认为呢?恭请参与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