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树” 聚起成森林
2017-11-21文/劳骥
文/劳 骥
“我是一棵树” 聚起成森林
文/劳 骥
“我是一棵树”袒现了塞罕坝人的超常意志。“成如容易却艰辛。”塞罕坝人为了实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目标,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369人就豪迈扎根在荒凉贫瘠的坝上。他们“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既没有医院,也没有学校,遭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坎坷:6400亩落叶松幼苗接连夭折,20万亩林木因雨淞灾害损失惨重,12万亩树木遇罕见大旱大部枯死,还有六女上坝、连年会战、夫妻望火楼……无不成为对塞罕坝人的艰苦卓绝考验。他们穿过的靴子、自制的皮鞋大衣,使用过的药箱、水壶、饭盒、风镜、煤油灯等实物,都是塞罕坝人不屈不挠、艰苦创业历史征程的生动见证。“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眼珠子,就是我们的命根子!”靠意志坚守,凭意志拼搏,三代塞罕坝人以精卫填海般的坚强意志奋斗不息,风吹不到,沙打不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绽放了生命的激越辉煌,诠释了意志的宏大能量。营造百万亩林海需要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扶贫攻坚、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这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超常意志。
“我是一棵树”彰显了塞罕坝人的时代精神。“丹青难写是精神。” 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不仅打造了生态文明的绿水青山,也以信念与意志铸就了与时代同行的“塞罕坝精神”。难得塞罕坝人55年如一日,把植树造林视为生命根本与生存意义,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一个个建设者的事迹催人泪下。“老坝上”从一登上望海楼防火望,就像钉子一样定在岗位上。刘军、齐淑艳夫妇誓言“把父辈种下的树养好、护好、看管好”。刘志钢自愿放弃上海工作回到林场做森林消防员,成为“林三代”。有个细节极为感人:齐淑艳在给好不容易见面的儿子洗书包时,发现一团已被搓烂的卫生纸中有几根长发,原来是儿子想妈妈时,就看一眼妈妈的头发。毋庸赘述,塞罕坝精神,就是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精神,就是无怨无悔、爱岗敬业的精神,就是忠于使命、绿色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既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今天,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只有学习赓续塞罕坝的时代精神,才能肩负起迎接新的赶考的历史使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站在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塞罕坝人这样的一棵棵“树”,更需要我们万众一心,聚起塞罕坝那样的宏伟森林!
塞罕坝人历经三代、55年,以坚强信念与超常意志,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坝上荒原,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由此我们记住了奋斗拼搏的塞罕坝,更记住了塞罕坝人谦诚而博大的一句话:“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颗树” 寄托了塞罕坝人的坚强信念。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这山丘沙地、狂风肆虐、自然条件恶劣的塞罕坝初建国有林场时,树苗几种不活,植树屡遭挫折,是荒漠深处一棵20多米高、两人合抱、树龄200多年的落叶松,让塞罕坝人确立了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我是一棵树,我们都是一棵树,一定要建起一片大森林、大林海!正是“我是一棵树”信念的支撑,塞罕坝人首次在高寒地区取得全光育苗成功,会战马蹄坑,9万亩石质荒山一次造林成活……一棵树连着一棵树,聚起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再次证明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96年我党之所以一路不断地走向胜利与辉煌,无不因为每个共产党人就是一棵坚定挺拔、苍翠常青的“树”,为了一个共同信念,牵手连心,汇聚起无数棵一样矢志不移的“树”,结成牢不可破的林海长城。信念,是塞罕坝人的主心骨,也是育成当代“百万亩林海”不可移易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