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2017-11-21文/黄植
文/黄 植
理论园地
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文/黄 植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战时刻。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在这样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指导工作中,旗帜鲜明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如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所以他强调:“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一
党的历史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还只是作为众多救国新思想中的一个学派,而且当时流行的诸如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等等,都一度被看成是社会主义流派,但中国人民是通过比较和选择,才最终认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旗帜。毛泽东曾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①上述所说的这种比较和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说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面临的基本问题,它是能够深刻而科学地观察国家命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反帝斗争中,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么盲目排外,要么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历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在李大钊的传播工作中,才第一次从经济根源上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政策,揭露了帝国主义既残暴又虚弱的本性,指明了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内在统一,从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进入理性阶段,引导中国人民进行胜利的反帝斗争。这个认识升华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他一生“曾经无数次地向资本主义国家呼吁过援助,结果一切落空,反而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孙先生有了经验,他吃过亏,上过当。”②只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的思想才获得了升华,他后来在遗嘱中写道:“深知欲达到国民革命之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这里提出必须唤起民众,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必须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而不是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近代中国最可宝贵的两条历史经验。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这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二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社会指明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近代中国历史提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两大要求,从本来意义上说,这两大要求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但“五四”运动之前近80年的历史证明,在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主权的情况下,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这两大要求的历史机缘。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种向西方学习,不仅是热烈而虔诚的,而且也是逐步深入的。晚清时期魏源最早提出要学习西方,但他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还主要限于科学技术的领域。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对西方社会有比较深入认识的洪仁玕,则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不仅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技术,而且要像西方国家那样兴银行、办工业、开矿藏,设新闻馆(办报纸)和书信馆(邮政局),而且还要“准富者请人雇工”,穷者则“宜令其作工以受值”。这就是说,他已经把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现实的方案提出来了。要求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更进一步主张以“欧美之新法,日法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大陆。”他相信这必定会使中国臻于富强之境地。他还充满信心地预言:“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尽采日本之良法,则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这表明,这时他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且主张要按照西方的模式和经验,来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由此可见,这时向西方学习已进到了制度的层面。而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严复,更是把这种向西方的学习,深入到了思想和理论的领域。在他看来,“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即要学习西方的一整套理论,要用“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体系,来改造中国国民的素质。他以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把讲西学以启民智作为自己的一项历史使命,以主要精力从事西方学术论著的译介工作。这时他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逻辑学诸领域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相当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了。由此可见,在近代中国,企求通过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多少志士仁人为之奋斗不已,结果都像梦幻一样破灭了。在这一个历史时期,先进的中国人至诚地学习西方,通过改良的或革命的方法加以实践,但是,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制度搬到了中国,都表现出水土不服,淮桔为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艰难发展,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正因为这样,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就成为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根本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才能够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正确解决了中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可以避免历史已经证明走不通的资本主义道路,而同社会主义前途联结起来。正是这一反映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新规律的正确方向,实现了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即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并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取得的。正是这样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具有头等重要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和坚持的。一些人鼓吹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等等。这些言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我们必须加以坚决地抵制和反对。
二
党的历史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保证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作用。毛泽东根据党所担负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根据我们党的和他自身的丰富经验,提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的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他在党的七大结论讲话中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斯大林说:没有预见就不叫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毛泽东形象而深刻地说:“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③还进一步强调:“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④他不止一次地引用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在《风赋》中的一句话:“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说明风有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和盛怒于土囊之口的小、中、大之分。他说:当风还处在“‘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最不容易识别,我们这些人在一个时候也很难免”。借以教育干部要“有识别风向的能力”,也就是要有预见性。毛泽东所说的预见,就是要在这种“起于青苹之末”的小风中,看到风暴来临的可能。所以在毛泽东看来,盲目性是没有预见的,并且是妨碍预见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不可能有预见的;而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指出:“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⑤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所以能够卓越地发挥革命领导者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够始终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有益古训,无论是关系到战略全局,还是具体的战役战术问题,他总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周密分析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及其可能遇到的情况,因而总是能够比别人多看几步棋,或早看几年,预见事物发展的前途,以至能有驾驭对手的能力。这种预见的惊人的准确性,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
这里以中国革命道路与革命高潮的事例说明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标志着把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的伟大开端,但要自觉地认识和实现这种战略转变也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无论是资产阶级的法国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的俄国十月革命,或是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所提供的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历史经验。所以,党内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有人持“城市中心论”的观点,是有其历史的和认识的原因,是并不奇怪的一种现象。问题在于,在反革命势力已经占领中心城市,革命力量无法在城市获得立足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要开创一条不同以往的崭新的革命道路,这是一项没有前例的艰难的创新事业,是需要极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勇气,需要经验的积累。对于作为这项事业最主要的开创者毛泽东来说,也同样经历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为湘赣边界第二次党代会起草的决议案中,科学地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原因,并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就是他随后阐发的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这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增强了人们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但应当说,这时毛泽东也还没有明确形成把工作中心放在乡村的思想,正如周恩来所说:“他也还是认为要以城市工作为中心的。开始他还主张在闽浙赣边创造苏区来影响城市工作,配合城市工作”。⑥但毛泽东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但能依据实际情况及时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把起义部队带向农村,而且随着农村斗争的进一步发展,革命潮流逐渐回升,在1930年1月致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就对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作了充分的估计,他指出:“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⑦这个科学的表述,强调农村根据地的斗争“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表明有了明确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道路。但这时他还需要回答一个继续坚持农村斗争的重要问题,这就是能不能通过以农村斗争为中心促进中国革命高潮很快到来?如果不能很快促进革命高潮到来,而是遥遥无期的,则不能回答“红旗究竟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这是因为如果长时期没有革命高潮的出现,要在白色政权包围下长期坚持红色政权的斗争也是困难的。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矛盾和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的深度分析,预见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断定中国革命高潮会很快到来。毛泽东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很快”二字作了这样的描述:“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己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⑧毛泽东的这个预见,为一年多后出现的全国性的抗日反蒋热潮的到来所证明(这次高潮被王明“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所葬送),也为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的抗日高潮所证明。像这样准确的预见,毛泽东无论在对形势的判断,战争的指导,一定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以及对国际问题的看法,都不乏有生动事例。
有的人虽然也提出一些预见性的看法,但并没有获得历史的证明,或者历史的发展却是相反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毛泽东预见的准确性,则是惊人的。这里再举关于国际方面的一个事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恰在同一天苏联宣布赫鲁晓夫下台,所以有人说是我们的原子弹把他轰下去的,其实这只是历史的巧合,因为赫鲁晓夫被解职是10月14日,两天后苏联方面才宣布的。但在这半年前,即1964年3月间,毛泽东就作过这样的判断:赫鲁晓夫现在内外交困,有可能被人推翻。但推翻之后,一个可能是出来一个比他好一点的,还有一个可能是出来一个比他更坏的。从现在的情况看,出来比他坏的这种可能性更大。⑨在毛泽东看来,赫鲁晓夫是右派,但还不是最右派,所以决定还要拉他一把。当时毛泽东决定为赫鲁晓夫70诞辰发贺电,而且要修改到能够在苏联报纸上发表。这样做,一来表明我们团结的愿望,二来也是拉赫鲁晓夫一把。在毛泽东上述判断中,说赫鲁晓夫有可能被人推翻,半年后出现了;出来的有可能比赫鲁晓夫更坏,后来的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的所做所为也作了充分证明。这就是富有预见性并被历史发展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魅力。
毛泽东在他的领导工作中,所以能够富有预见性和非凡的洞察力,决不只是个人的天赋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做到了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并善于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客观事物。这是一个艰苦的学习和掌握运用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调查研究的过程,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科学性及其无比威力。毛泽东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于社会的发展历来没有预见,或者没有很清楚的预见”。“只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才对社会发展有了预见,使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它对于将来和前途看得清楚,对于社会各个阶级向什么方向发展也看得清楚。”所以,“我们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⑩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势。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党拥有的这个科学世界观的优势,充分认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党才能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党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判明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测事变的进程,不仅洞察事变在目前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而且洞察事变在将来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并在这样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升华,也才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总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保证我们的事业获得健康发展,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
三
党的历史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团结是党的生命,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行动和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没有任何私利追求的政党;它以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标准接纳和要求自己的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为民宗旨,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自觉的纪律要求。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经历两次重大挫折而能够重新站立起来,获得新的发展,典型地表现了党的上述特点。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我们党由建党时50多个党员发展到近6万党员,领导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同国民党一道进行了北伐战争,迅速地把革命势力推进到长江流域;但这时我们党毕竟是处在幼年时期,还缺乏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统一认识,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后,我们党被打到了地上。这时,2.6万多党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屠杀,许多人离党而去,但余下的一万多党员又迅速集合起来,高举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革命的旗帜,踏上了新的征途,在很短时间红旗重新在大江上下十多个地区飘扬。这是我们党经历的第一次浴火重生。后来,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时的红军经过一年拼消耗的反“围剿”战争已经元气大伤,特别是战略转移中血战湘江损失惨重,“左”倾中央进退失据,党和红军处在万分危急之中。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通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地位,指明了红军前进的正确方向,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无数艰难险阻中战胜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胜利完成了人类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的长征。这是我们党又一次凤凰涅,使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从这两次严峻的考验中,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内在的凝聚力、战斗力。
但是,我们党所经历的挫折也告诉我们,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建立在坚定的原则的基础上,特别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统一的思想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真正的团结和革命事业的胜利。毛泽东说:“统一必以团结为基础,团结必以进步为基础;唯进步乃能团结,唯团结乃能进步,实为不易之定论。”这对党外和党内来说,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强调“团结精神,就是要在一个原则下团结起来,在正确路线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是头脑清醒的团结,不是盲目的团结。”党的建设经验表明,除了极少数野心家、异己分子的破坏活动外,党的团结也往往是围绕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毛泽东说:学了马克思主义,才有方法,才有共同语言。这里所说的方法,不仅是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而马克思主义最富有生命力的是作为方法论的意义。在这里,他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只有掌握这一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有了这样正确的认识,在党内才会有共同语言,才会有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团结,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就不会有真正的团结。在党的历史上危害这种党内团结的,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只讲普遍性,不讲特殊性;言必称希腊,而不问中国的实际。这种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是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路线,必然引起党内的意见分歧,争论不已;而他们要推行这样的错误路线,就必然在组织上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通过肃反扩大化陷害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造成了令人痛心的严重后果。只有到了延安整风运动,通过学习文件、反省比较,才在思想上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全党获得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统一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团结起来,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如果说在党的历史上出现过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党的团结,那么,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和危害党内团结的则主要是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国内外种种复杂的原因,一些错误思想侵蚀了我们党内一些人的理想信念,使党内出现了严重的“缺钙”现象。这种理想信念失落,首先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扬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历史、要求西化和私有化的各种错误思潮的迎合者甚至举旗人。同时,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失去了对崇高的追求,必然严重影响和破坏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指出的:“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阴谋活动。”上述两种情况,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一定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他说:“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他还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这是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并作出明确回答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立足点,只有防范于未燃,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4-147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39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1-222页。
⑥《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⑨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3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