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响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因素
2017-11-20何振谋
何振谋
摘 要 本文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探讨影响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绩效协同的因素。汽车供应链绩效是內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于供应链绩效影响更大。[1]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一是政治环境,主要是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二是经济环境,包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产业结构等;三是科学技术环境,指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四是文化环境,指民众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各种院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五是法律和规定,主要是国家法律和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等。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汽车供应链 供应链协同 影响因素
一、组织外部环境
研究和调查一般都将技术、竞争、产业、政府、法律、社会公众、供应者与顾客、国际商业模式的变化等因素列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变量,[2]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是间接而长远的。对企业而言,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因素,对企业组织的影响更是直接而迅速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影响组织的发展。刘浩华认为,传统汽车供应链和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在结构上的区别,导致协同动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胡爱民等指出,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环境、市场及外部经济环境、技术发展状况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政治环境
马士华认为,政治因素会影响供应链物流的发展速度和性质。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加大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车政策和发展方向。在2015年,国家出台了20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体系中,大致可以分为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宏观综合政策、汽车准入管理规则的行业管理政策、政府采购实施方案的应用政策、关税优惠和车船税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863”和“973”计划的科技创新政策、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和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基础设施政策等。上述只是列举部分例子,从这些资料显示,国家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到了战略发展地位。[3]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一般是指商业的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包括经济活动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经济活动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对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决策更是非常重要。[4]
新能源汽车产业情况特殊,除了会受经济环境影响之外,也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所以本文将购买意愿的因素纳入经济环境的范畴。资料显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9934架大幅升至42448架,增幅达4倍多。虽然在整体汽车市场占有率仍然偏低,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未来的销售量肯定会再创新高。
(三)文化环境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问题的因素之一,相应地优化和约束了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生活”的理念应运而生。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推广等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汽车文化的消费观念,进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述产业外部环境对产业发展本身产生影响,从而对企业构建其自身供应链的方法和过程产生影响。因此,一个处于新兴产业初期的企业,由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整个产业的大环境而期望独立地构建一个高效的、适应企业的供应链,其必须密切地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联合上下游企业,协同构建有利于整体利益的供应链。
(四)技术环境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技术的范畴非常广泛,从产品设计开发、模具制造、注塑、自动化生产、质量控制等工序、ERP计算机技术,到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等。[1]另一方面,国家指导的“三纵三横”新能源汽车研究发展方向,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发布局,[5]也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环境。
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新电池材料的应用延长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行里程,同时充电时间缩短、动力电池寿命延长等。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更多投资者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并投放更多资源加强研发。[3]
在国内,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是只有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面世,氢燃料电池汽车只有小批量的大型乘用车在试产运行,2015年只有10辆客车的出厂记录。太阳能汽车、甲醇或醇类汽车仍未面世,相信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五)法律环境
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对的法律环境大多数是知识产权、企业收购合并后衍生的法律问题等纠纷。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科技产业,当中牵涉很多车款外形、技术应用等相关的法律纠纷。在技术研发时,知识产权的拥有权、汽车设计、安全等问题都会涉及相关法律和风险。
至于收购合并,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企业为了获得市场、技术而进行收购合并活动。一些涉及跨国企业的收购合并,由于地域、法律条文的差异,或者合约条款不清晰,就会引起法律诉讼,旷日持久,损失时间和金钱。
二、组织内部环境
绩效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内部指一个企业内的各个部门,或业务单位,设备设施、人员数目等。供应链节点之间的企业构成供应链的内部。[1]
陆薇等认为,供应链的内部领域是由生产线配送、仓储管理、物流能力匹配和标准化管理等部分组成。吕鸿江指出,内部因素是组织规模、组织类型、组织文化、组织决策、组织变革、组织结构及领导能力,这些因素都会使组织产生复杂性。周晓东认为,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内部因素是流程、合作伙伴、组织结构、供应链战略、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等。
(作者单位为上海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浩,费良杰.浅析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绩效内部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总第125期,2011 (15).
[2] 王宇.企业外部环境驱动下的战略变化及其绩效的关联性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6-40.
[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 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战略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
[5] 唐葆君.新能源汽车:路径与政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5.
[6] 刘浩华.新能源汽车价值链模型构建——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J].中国市场,总第853期,2015(38).
[7] 胡爱民,朱盛镭.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汽车,2005(10).
[8] 陆薇,宋秀丽,高深.汽车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及经典案例分析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8.
[9] 吕鸿江.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企业组织复杂性:动因、成长与应对[M].科学出版社,2012:25.
[10] 周晓东.供应链整体绩效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S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