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备份的科技成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7-11-20张素珍单振芳白增山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27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

张素珍+单振芳+白增山

摘要:科技成果是各大学院校的重要知识资产。该文从总体需求、系统的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实现等方面讨论了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介绍了进行成果管理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对类似系统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成果;hibernate;网络备份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7-0062-02

1 项目概述

科技成果是各大学院校的重要知识资产,传统的科技成果采用手工管理,开发B/S结构的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成果管理系统,实现科技成果的采集、审核、查询、共享及集中存储,有利于将这项重要的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与分享。

2 总体需求描述

科技成果管理系統应完成论文、科技项目、专著、奖励成果的录入及审核、管理功能;开发手工数据导入功能;各类科技成果的查询,统计等功能;确定数据导出格式,开发数据导出功能;划分系统用户角色,区分不同用户的功能权限与数据权限,开发权限管理功能,同时搭建系统服务器,安装数据库等程序运行环境,以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逻辑结构

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由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各维护部门可通过浏览器登录系统主页面,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进入相应界面,完成科技成果的浏览、维护和统计工作。如图1所示:

3.2 系统网络结构

本系统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局域网,其中,WEB应用服务器经过地址映射后被互联网用户访问;局域网和互联网之间串接有两道防火墙,分别是边界防火墙和WEB应用防火墙。如图2所示:

3.3 功能模块

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的使用人群分为五类:教师、系部处室、科技机构、职能部门、科技处,根据权限不同可使用不同功能,具体情况如下:

1) 采集功能

本院内所有教师可将与教师个人有关的论文、著作、项目、奖励等科技信息录入到科技成果管理系统,待科技处用户审核确认后正式进入的成果库中。

2) 查询阅览

本院内所有教师可查看个人科技列表信息及详细信息,并可下载查看论文、项目、著作、奖励的佐证资料,同时可将个人的论文、著作、已结题项目、未结题项目、终止项目、所获奖励等成果信息导出到Excel中下载。

本院内所有教师可查看全院所有人的科技成果的列表信息及详细信息,并可下载查看论文、项目、著作、奖励的佐证资料。

3) 统计

系部处室、科技机构、职能部门可统计本系部、科技机构及职能部门的所有人员的个人成果信息及单位总体信息。科技处可统计全院所有人及全院总体科技信息。

4) 系统管理

①人员信息

科技处用户可从Excel表中导入或录入所有人员的信息、可导出所有人员信息,同时可按照系部或科技机构查询所有人员信息,并可以对人员变动信息进行修改或进行密码重置。系部处室、科技机构、职能部门可查看本部门所有人员信息并导出人员信息。教师可查看个人信息。

②科技机构

科技处用户可导入全院内所有科技机构的基本信息,也可增加、调整或撤销机构,查询科技机构信息并导出机构信息,也可在科技机构内设立学科组、合并学科组,并导出学科组信息及所有科技机构人员信息。科技处用户还可上传、删除或下载科技机构设立的相关资料。

科技机构用户可查看所有科技机构及相关资料,并可添加或删除本科技机构的成员。科技机构用户一般是科技机构的负责人。

③支撑单位

科技处用户可维护学院支撑的上级科技单位的信息。

④权限分配

科技处用户可设置系统的角色并分配权限,同时可将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角色。

⑤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中主要数据是论文成果、项目成果、著作成果、奖励成果,而围绕他们展开的是人员信息、系部及科技机构、基础信息、科技成果综合信息等数据。设计集中体现以成果为主线,以各个数据的编号为主索引,根据系统的具体要求和数据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几类表空间:

人员信息包括人员基本信息、人员登录信息、人员工作变动信息、人员学历学位信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信息表、人员专家信息表、外部专家信息、人员学历表、人员学位表。

基础信息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代码、学术期刊信息表、系统功能信息表、角色信息表、功能角色对应信息表。

系部及科技机构包括系部信息表、科技机构信息表、学科组信息表、科技机构所属系部信息表、科技机构支撑单位、学科组支撑单位、科技人员表、支撑单位数据字典、科技机构操作历史记录表、科技机构资料表。

论文成果包括论文成果表、论文作者表、论文佐证材料表、论文检索枚举、论文刊物表、论文成果正式表、论文作者正式表、论文佐证材料正式表、论文成果历史表、论文作者历史表。

项目成果包括项目成果表、已结项目表、未结项目表、项目相关材料、项目组成员、项目类别表、项目成果正式表、项目相关材料正式表、项目组成员正式表、项目成果历史表、项目组成员历史表。

著作成果包括著作成果表、著作作者表、著作佐证材料表、著作佐证材料正式表、著作和论文关联表、著作成果正式表、著作作者正式表、著作成果历史表、著作作者历史表。

奖励成果包括奖励数据表、获奖单位表、奖励数据佐证资料表、获奖人员表、奖励数据表、获奖单位表、奖励数据佐证资料表、获奖人员表、奖励数据表、获奖单位表、获奖人员表。

科技成果综合信息包括成果操作日志表、科技成果审核结果表、科技成果流程信息表。

4 系统实现endprint

4.1 技术方案

科技成果管理系统主要由系统操作平台、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三部分构成:

1) 数据库平台。考虑到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其发展的前瞻性以及原有数据库平台的接口问题,在设计此软件系统时采用ORACLE9i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统一管理。

2) 操作系统。考虑到软件开发的方便性,操作系统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列开发,但开发完成后要移植到linux下以确保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设计软件系统时要充分考虑两个平台移植的问题,使得程序能够具体良好的可移植性。

3) 服务器。除数据库服务器外,由于系统中科技成果的文档内容较多,故设计了WEB服务器、文档服务器。

4) 应用软件实现设计。

Hibernate是一种实现对象和关系之间映射(Object Relation Mapping)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思维来操作关系数据库。在多层结构的应用中,业务层和数据层之间存在一个持久层,它负责应用到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数据的检索、更新。本应用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在做开发时又是面向对象的方式,选用Hibernate来实现对象、关系之间的映射和数据的持久化。

在应用Hiberante框架时,首先编写O/R映射描述文件,完成对象、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映射。持久对象可以根据映射文件生成后编写业务逻辑类。这些JavaBean实现了具体的业务逻辑,也封装了对Hibernate的访问。Hiberante利用数据库以及其他一些配置文件如hibernate.properties,XML Mapping等,为应用程序提供数据持久服务。

在这个方案中,表现层是采用JSP技术结合Struts的TagLib来实现;业务层的核心部件是控制器,它由Struts的控制组件ActionServlet、ActionMapping及Action来实现,业务层还包含业务逻辑类,它由JavaBean来实现,这些JavaBean里封装了与Hibernate的交互关系,业务层通过模型层来实现与数据层的交流,这一部分工作由Hibernate来做,最底层是关系数据库。

4.2 功能实现

本系统中最核心的功能是成果的采集管理,其中成果采集最为复杂,包括论文采集、项目采集、著作采集、奖励采集等。

论文采集包括论文录入、论文审核、补录检索证明。论文录入可进行论文信息录入、对录入的草稿或审核未通过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将录入的论文信息提交审核及撤销提交审核等;论文审核指科技处对教师提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论文进入论文库;补录检索证明指对已经通过审核但未提交检索证明的论文,可后期补录检索证明。

项目采集主要包括五部分功能:已结项目录入、已结项目审核 、未结项目录入、未结项目审核、补录项目资料。已结项目录入指可进行已结项目信息录入、对录入的草稿或审核未通过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将录入的已结项目信息提交审核及撤销提交审核等功能。已结项目审核指对教师提交的已结项目信息(包括未结转已结项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已结项目进入已结项目库。未结项目录入指可进行未结项目信息录入、对录入的草稿或审核未通过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将录入的未结项目信息提交审核及撤销提交审核,将未结项目设置为已结项目。未结项目审核指对教师提交的未结项目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未结项目进入未结项目库。补录项目资料指对已经通过审核但未提交完善资料的已结项目,可后期补录相关资料。

著作采集主要包括著作录入和著作审核。著作录入指可进行著作信息录入、对录入的草稿或审核未通过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将录入的著作信息提交审核及撤销提交审核。著作审核指对教师提交的著作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著作进入著作库。

奖励采集主要包括奖励录入和奖励审核。奖励录入指可进行奖励信息录入、对录入的草稿或审核未通过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将录入的奖励信息提交审核及撤销提交审核。奖励审核指对教师提交的奖励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进入奖励库。

4.3 网络备份

科技成果最重要的内容是文档成果,如果文档丢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做好数据库及文档的备份。

首先,安装一台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并选择网络备份的方式进行數据备份。网络备份适用于数据量不是很大的备份需求,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投资少和易于维护等特点。当系统中的数据不断增长而网络成为瓶颈时,使用完整的LAN Free备份方案是最好的选择。

除了备份服务器外的所有服务器上通过安装其上的备份软件代理和选件将文件数据、数据库数据、系统状态数据从网络交给备份服务器,并由备份服务器软件统一写入备份介质上(如磁盘或者磁带)。

个人计算机通过备份软件的台式机/笔记本选件(客户端)定时或即时将需要保护的数据备份到文件服务器上。

其次,在网络备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专用的备份网络。为每台服务器缺省已经配置2个以上的以太网卡。指定其中一个网卡作为专用的备份连接,通过一个千兆的以太网网络交换机组成一个专用的备份网络。备份时数据通过备份网络直接传输到备份服务器,而不需要占用公网的网络带宽,而且备份速度更快。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科技成果的业务流程、主要功能及系统实现等。系统建成后,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知识资产管理、查询、统计、评奖等,充分实现科技成果的重用,保证过往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进而更有效地发挥科技引领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
WTC科技成果转化论坛:金融助科技成果转化 大有可为(上)
科技成果
八项科技成果介绍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