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设计太白楼陈列
2017-11-20王道
王道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上的太白楼景区内,有一尊李白的卧像,取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导游词提到:“这幅像是由十大雕刻家之一闫玉敏主刀,由三个人共同指导完成。这三个人都很了不起,第一位郭沫若先生,当代文豪,雕像的神态就是由郭老师塑造的;第二位沈从文,当代有名的作家,他对古代服饰也很有研究,这雕像上李白穿的衣服就是由沈先生定的;第三位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者之一。三位巨匠共同完成了这幅雕像,所以这雕像后来被称为李白的标准像”。
实际上,除了对李白雕像服装的指导外,沈从文还曾系统参与了修复太白楼的相关工作。他在当时个人生活尚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却一再回复安徽方面的帮助请求,多次致信畅谈修复太白楼的规划建议,并为此写出了《主观设想的第一陈列》《第二室陈列》《第二楼第三陈列》《第三楼陈列》《李诗中所见相关形象材料》《历代绘画和李诗有关材料》《附陈材料》这7篇文章,据《沈从文年谱》称:“这是沈从文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服务过程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组材料”。
年过古稀 渴望做事
1973年秋,沈从文给中国历史博物院的同事、画家陈大章写了一封长信,其中叙述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惑,主要是希望能够解决他在文物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寻找接手人、助理的配备、文献的提供等等,之前他曾致信给相关领导,却都没有得到回应。他在信中说,“我今年已72岁,目下血压下降,精力虽还好,应作待作的还不少,能工作的日子,却有一定限制”。
当时沈从文根据馆藏物品及实际情况拟出了历代名人像、古代著名亭台楼观及名胜地方等多个研究项目,希望能与有志于此的同事一道完成工作,以便为以后的研究做一些基础的铺垫。在这些题目中即可见沈从文对李白形象的探索研究,如历代人物故事画中,他就提出了李白醉酒、李白形象的问题。
对于以上研究项目,沈从文表示自己完全可以一个人进行,只是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且不利于以后的传承和学习,还是希望能有陈列、保管、美工等组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我搞的工作,一搁已八九年,原有的工具书已全部散失,原抄辑的大量文献资料和收集的形象资料,也已大部分散失。幸亏这个脑子还得用。但是记忆力即或再好,随同年岁上升,依然不免日益衰退。”因此沈从文还是希望能与年轻人一道进行,自己作为“垫脚石”服务其中。
在这封信中,沈从文还提到个人生活问题。“这一次从乡下回来,快两年了我的粮食供应还不回来,住处始终得不到合理安排,最近家中老二从四川回来,加了几个人,东堂子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人摊地铺过夜,我爱人住羊宜宾,大孩子在那边,也必须睡在一张小小写字桌上,我请求馆中让我住在原研究室,不回答;请求在美工室睡睡板凳,也不许可;再请求写个介绍信给附近旅馆住一月,好便于为馆中改陈提意见,也不加理会”。
根据《沈从文年谱》记载,1972年2月4日,病中的沈从文在致信周恩来总理后获准离开湖北丹江五七干校回京治疗,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决定继续留用他为研究员。但是直到1973年夏,“沈从文在馆里没有固定名分,供应关系还在丹江”。此时沈从文人住在东堂子胡同宿舍,吃饭则回到夫人张兆和与两个孙女同住的小羊宜宾胡同,“两边跑”多有不便。因此沈从文数次提出住处申请,均没有回音。而面对着不断出土的文物,以及从业人员并没有上进心的现状,沈从文非常焦虑,“日子尽混得去,良心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党的期望和信托吗?”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沈从文接到了安徽方面有关整修太白楼和塑太白像的请教事宜。
文图并茂出主意 力荐人才袒胸怀
据《沈从文全集》记载:1973年10月,安徽省马鞍山市为恢复整修太白楼,筹建李白纪念馆及李白塑像,派周星珷、阎玉敏来京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及有关单位联系,寻求帮助。沈从文和本馆的陈大章、李之檀及有关部门曾给予多方配合。
正是在这次与安徽来人见面之后,1973年10月4日,沈从文致信周星珷,详谈了他对于整修太白楼的整体设想以及对太白像的建议,同时还推荐了不少相关专家,皆是业内好手,可见沈从文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如有关太白楼建筑方面,沈从文力荐文物局的专家罗哲文,“罗哲文同志懂得问题多,全国重点建筑调查都参加过。有关李白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如河北、河南、山东,以及江浙各地名胜,还有些什么画图可采用,他懂的也必然比我多百十倍。”沈从文建议马鞍山方面去拜访罗哲文先生,同时还可以去新华社摄影部查查峨眉山、岷山、严子陵钓台、庐山等彩色图片。沈从文也愿意贡献自己多年积累的史料,“我将尽我手边所有(附52种草目),借给你们使用,或相赠,也不妨事”。
在沈从文提供给对方的一份草目中,附提了数种彩色乐舞小图片,“是我十年前为音研所设计陈列时提供,并约人复色绘出的。原放大多在二尺半左右。我意思是,将来太白纪念馆陈列图像,或许有10多件需要照这么加工复色的。若派人来京进行这工作,我还可在知识范围内,就便为建建议,加工时对于如何复色效果会好些,出点主意,供画家参考。因为涉及衣服上色和花纹问题,恐一般美工同志不易处理”。沈从文所提音研所即杨荫浏等人在北京所创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沈从文与杨荫浏为旧友,曾为之解决图片资料问题。在美工方面,沈从文向对方推荐了北京美院和博物馆美工组几位人选,其中有范曾、边宝华、李砚云、常沙娜、马二云、王家树、郭慕云等。沈从文对这些人才所在单位和个人所长非常熟悉,有的还一直在一起共事,沈从文还建议可以就近先从安徽当地调人,如当时在安徽的美术家韩美林、王济美、黄永厚等。“且等安徽方面,把陈列計划决定以后,可就需要,以及陈列面积估计,要用多少附陈资料,有多少画得放大摹绘,多少文物必摹绘,如在日本的几种唐乐器,一时不能仿作,即只有摹绘或照相上色”。
沈从文还针对太白纪念馆的建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供了相关珍贵参考资料,“我目前主观设想,这个小小陈列,是不大费事,即可望把他作得很像个样子,给人印象一新的。所提草目中,有关宋元人画建筑楼阁,分量较多,陈列处地位有限,不一定全用到。但是,这些建筑布局,多各有好处,特点分明,或许对于另外一时,要扩大太白纪念馆时,却相当得用。也有些建筑式样,或许还是编建筑史的同志也疏忽了的……又我手边还有一小部分清初北京内蒙古王府(名“达王府”,在后门)苏式建筑内部设计小相,不仅比目前苏州庭园内部精美,也比故宫内乾隆时苏式小花园好得多。有需要时,也可以借给你们翻照出来,当作参考材料备用,扩建时或得用。(这个建筑全部是用楠木作成,不加油漆装饰,十分美观。抗战前,我曾住过三四月,后来被日敌拆毁,目下只剩下这几张照相是唯一证据!)”endprint
对于沈从文热情支持和资料提供,安徽方面给予了真诚的感谢。但是沈从文却谦辞谢意,“这件工作,我如能参加点末议,提提材料,对我也是一种学习机会,可以当成一种试点工作看待。因为这份工作经验,将来或许还可转用到为杜甫、苏轼、屈原、陶渊明、李清照、司马迁等等专题性陈列,得到工作便利。所以应当感谢的是我。是安徽方面党领导对我的好意,不必要你们对我说任何感谢。”沈从文还说如果有需要,他可以去安徽协助两三个月,作出来大致还像个样子。沈从文说自己已经72岁了,身上所掌握的还苦于没有一个接手人,感觉到处都在需要类似的常识知识,却又觉得使用不上,因此对于这次使用机会,他反倒更应该表示感谢。
信心满满拟蓝图 立体构筑大陈列
1973年10月24日,沈从文再次致信周星珷,把自己在一周时间赶出来的28页陈列蓝图一一介绍,其中内容分门别类,极尽详细,可见沈从文所耗费的精力,但他却是依旧的谦虚。“谢谢厚意,给我一次学习机会,把个初步草拟的陈列蓝图写出。”当时尚处于“文革”时期,之前沈从文的不少书都被没收或散失了。就是在这样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沈从文自嘲说他“近于闭门造车”、“瞎子摸象”写出了蓝图,并谦称“不易及格是必然”,但“足供作为线索参考”。
从这份洋洋大观的陈列方案看,沈从文虽然未到实地察看,却能够发挥其小说家的超强虚拟功底,隔空构筑起一个立体名人纪念馆。《主观设想的第一室内陈列》提到:“一、下层部分,中部作李白塑像,房间若不太大,立像高度或在二米以内考虑,免占空间太多,且不协调。二、左右两侧,布置平柜各四个,照比例考虑,每一平柜长度,不必大小一致……”对于这一陈列室的具体分布内容,沈从文也有详尽的表述。
在陈列方案中,沈从文还就具体史料强调细节,如柜三李白生活史中,他建议用元代银匠朱碧山所作银槎杯,“实物恐不容易从故宫调陈,即照原物照个相。并另外把槎杯内的五言诗(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为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铭刻拓出,字过小不便观众,不妨把它放大到五分左右。附陈于杯旁。”对于一些相关版本和画作具体在什么地方,沈从文也是如数家珍,如李白作品集子的主要版本他建议循着唐诗研究学者詹锳所作的图表去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科学院文学所、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地寻找藏本补充陈列。同时,沈从文还希望这一部分尽可能以原作呈现,如他提到的宋元明人作的《滕王阁图》,“内中似乎以元人的一幅最好,建筑多,以天籁阁藏画印的最简单。明代人绘的真迹是中等大立轴,记得是北京市文物组收藏的。时代虽晚些,画的也不如宋元的精美。但是若能商‘调或‘借出陈列,自然也很好。因为总得有些原画,全是照片不大成。李白诗中写黄鹤楼处较多,说滕王阁不多,但住江西久。要用”。沈从文致信 周星珷指出,明人绘《滕王阁图》在北京市文物组,1960年他曾经看过,印象很深,“照收藏习惯,专家大都对这种图画不重视,有用的,将来也可以协商调过安徽,因为他们若展览,也不会展出”。由此,可见沈从文对安徽展馆的尽心。
有关第二室陈列的设计方案,沈从文对安徽雕塑家阎玉敏提出,第二陈列室按照他的预计,至少有120张图,而其中牵涉到李白的诗大致在40首或再多,诗与图如何结合表现?沈从文建议以圖为主,但是也要看诗的内容和分量。沈从文主动提出,他另外选出李白的40首诗作为参考。在他后来为此辑选40首李白诗中还特别都附加了与之相关的绘画作品,并指出所在方位,其中有一册天籁阁藏宋人画册,载有《九歌图》《黄鹤楼图》等。沈从文说图册在北京琉璃厂星云堂帖铺,由于此地商品是专卖外宾的,一卖掉就不易找回了,他提醒安徽方面可去购买,连同一明拓怀素《千字文》一起买下来,买时就说是由他介绍去的。沈从文早年曾长期在琉璃厂购买古物,与很多卖家较为熟悉。
在沈从文所作《第二楼第三陈列》中则更是强调了李白诗与历代画作和书法的协调展出,“目中上为李诗,下为画迹。陈列时则看需要,部分李诗上墙,部分或在平柜和小画并陈”。沈从文在虚拟布置中可谓对李白诗意心神领会,如李白的《庐山谣》,他建议用石涛的画《庐山图》并书法,“这个立幅似得放大到三尺左右。另外再把上端写的放大到每字约五分以上,置旁边,诗末有‘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王京,用故宫名画宋代篇中赵伯驹的一小立幅,仙真乘龙,在云中飞行,手把白莲花一枝,那个图放二尺大附陈,最切题。画即似乎据李诗而作”。
对于李白诗《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沈从文则建议以行草书写展示,同时用宋人《把酒对月图》立轴,放大上墙展示,下用平柜放两三把不同的唐代镜子,题材为“嫦娥奔月”。如此设计,真是形象而绝妙。
李白诗中提及的安徽风景,沈从文也很熟悉,他提出要用《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城北部,距离太白楼也不算太远。沈从文建议配图用明代肖云的《敬亭山图》,虽然是小景,但效果不会差的。
鉴于第三楼的陈列受面积局限并有承重问题,沈从文在方案中仅是列出了六项内容,具体到李白的衣服式样和颜色,以及所用器皿的造型、形状等等。一是用仇英彩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贴于屏风之上,并请书法好手以行书写出全诗附上。当然,将此画临摹到屏风时也有注意事项,“临他时,必用重彩青绿,才会有效果,因为还有如下各方面得稍稍改动,如三男子衣绿,绿色得加强。李白衣朱或紫,靴子外露部分得加黑,才符合‘乌皮六缝靴制度。酒杯改成金色……”沈从文还画出了酒杯的具体形状,强调说可以照实物画,像一大,这些附设用具都得具体才好。
在这一展厅,沈从文还提出要展出李白晚年在安徽当涂写的诗,或陈列一个诗集,或展出一部分,用楷书写出来,“更好的是能照唐人写经卷子方法,用加有乌丝栏的仿造硬黄写经纸写出,作成卷子式展出那一部分”。
沈从文另外还附加构拟了几个陈列材料,如《李诗中所见相关形象材料》,其中有不少涉及的古代乐器和用具都不在国内,如唐代的琵琶、五弦、阮、尺八等都在日本,沈从文就指出了向达先生访日时曾仿作了一套在历史博物馆,届时似可以再仿作一份,再根据相关图册放大图像展出。又有藏在日本的唐代琉璃杯,传说正是李白诗中所说的琉璃杯,喝西凉红色葡萄酒用的,国内正好新近有实物出土,可以照作或照相展示。在对李白诗的意境和历史背景分析中,沈从文还提出了几个颇为新颖的议题,如李白一些七言诗夸张浪漫,“有不少也和唐代的变文叙述形容极其近似,影响明显……说李白接受通俗文学影响,过去人必以为近于贬李,照目前说法,则实赞李。且为新的提法,物证俱在,不是胡说瞎猜”。还有李白信奉道教的缘由,“李白好道,表面上为求道寻真理,炼药长生,事实上除了可以谋作政治出路,还能满足另外浪漫情绪,诗中提起的即不多,而事实上即婚姻问题也由之解决”。endprint
对于陈列实物的种类,沈从文也给予了把关,如李白诗中提到的赌博用具“长行”、“樗蒲”、“围棋”、“双陆”,沈从文说前二者少实物史料,后二者则属于赌博用途,不提倡展出。
在给周星珷的信中,沈从文还提及,如果安徽方面对他的陈列有兴趣,并有需要的话,他希望能到当涂实地来一趟,“到开春,我再来和各位学习一二月,大致将可望看到这个展出正式开放的”。
理解与支持 希望与实现
从沈从文前后致亲人和朋友的信中可见,他对于李白纪念馆的陈列事宜是非常用心的,而他的详细方案也并非是朝夕之间“突击”的,是平时日积月累所沉淀的结果。在此方案写出之前,他在致好友同事陈大章的信中就提到了,他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历代故事画”,其中就有“太白醉卧”。还有历代名人像,古代著名亭台楼观和名胜,如滕王阁、黄鹤楼、曲江、大明宫等与太白有关的地方。
在方案出来后,沈从文还兴致勃勃地致信西南联大时的小友、河北师范学院教授萧成资,说自己血压、心脏问题都似乎好转,脑子越用越灵活,“近日正试在为安徽方面李白纪念馆搞个形象的陈列设计,用不到一星期,凡是和李白一生有关的本人种种画像,和其诗中涉及重要事件、重要地方的各种图像,凡记忆到的一一为罗列出来,大体蓝图就已完成。估计用不到半年时间布置出来,对于今后国内外研究李白的专家都值得看看,看到这个陈列后,肯定都将得到或多或少不同有用的启发和教益。因为有上百种新材料取自各方面,过去研究李白的专家大体都少接触的。其实这种工作,对我说来,还不过是学习中的副产品而已”。
在1973年11月初致次子虎雏夫妇的家信中,沈从文还希望带着张兆和去一趟当涂,实地看看长江风景,“我在一礼拜中为安徽当涂李白纪念馆作了四个楼,近800米陈列设计。结果把手中所有一点图录全抱去了。再过些日子,大致即可由那边决定如何办法。我们初步设想,是调(黄)永厚来办办事务,因为要借调馆中和美院教师协助,人熟好办得多。一切由馆中为布置陈列。到明春,如能搞好,春天转暖,我或和妈妈过当涂去看看,听说在长江,风景最好”。
但是在致友人杨琪的信中,沈从文则道出了构拟这一大方案的背后辛酸,资料缺乏,没有助手,无法照相、临摹,沈从文还要面对一个人的孤独,他与家人分居两地,他戏称自己是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或许为‘死亡意思所迫促,日夜废寝忘餐来赶(工),致令同院住的几个十分相熟的大妈,总担心我会忽然死去,每早必轻轻扣扣(叩叩)门,待我回答才放心的现实情形下,还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为当涂李白纪念馆约一千平方米陈列,搞出了个设计草目”。沈从文说,做这个方案像是过了一回例外小考试,只等着安徽方面审查后派人来京解决布置,开春后他还有望去当涂实地试为作三五天说明员,“一切通过后,还才算考试及格!这几天总布置下的战役,近于打完了,身心似乎有点解体样子”。从中可见沈从文为之付出的艰辛。
对于李白纪念馆,沈从文不只是个人尽心,他还寻求亲友们的帮助,如当时在安徽下放的好友巫宁坤,这是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外语系的学生,解放初由美国学成归国,在燕京大学执教,此时正在安徽乡下。沈从文致信巫宁坤说,为李白纪念馆所作方案尚没有审核和施工,届时将可能到当涂来看看,如果需要讲解词的英文翻译,或者翻译李白的诗,当必会推荐他试试看。同时沈从文还提及可以先问问安徽大学的熟人,看看是否需要教师,希望巫宁坤早日回归校园。直到近一个月后,李白纪念馆方案审核有了眉目后,沈从文还致信巫宁坤说,方案大致还在当涂革委会研究中,过了年后,或可望落实。1973年11月27日,沈从文回信周星珷,说看到了《李白雕塑像和太白楼展出提纲》后,觉得很好,只是对于资料有些担心,“有的新画,恐不易搞好,还是用旧图结合,比较省事,且见分量。望能实事求是的加以考虑,免得返工”。从此处可知,沈从文所拟的陈列方案终于获得了通过,只是在陈列画作时对方提出加入一些新画展品,沈从文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以古代图像为主。此时,沈从文的同事陳大章已经先期去了当涂,提出了一个安全问题,为此沈从文也在回信中提及,“大章同志说可用空间过少,又无人照管,环境比较偏僻。因之陈列上还得考虑安全。玉不宜陈列过多即此意”。
在此信后几天,沈从文在致信次子虎雏夫妇提及一件小事,即虎雏的女儿红红,尚在少时便能作画,把沈家亲戚雕塑家刘焕章的李白像画出来了,活灵活现的,还让沈从文贴在墙上。由此可知,沈从文为太白纪念馆作陈列设计稿一事甚至影响到了家人,他对李白文化的热衷和投入可见一斑,家人对此的理解和支持也不言而喻。
沈从文设计太白楼陈列时正处在“文革”时期,在此期间他和亲友都曾遭到影响和打击,甚至有些朋友还没有得到平反,面对一波一波的运动,他心急如焚,正是抱着这种沉重和迫切之心投入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之中。
笔者曾在拍卖场上见过沈从文写于1983年的两首李白诗,一首是七言绝句《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一首是《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明末学者唐汝询说《江上吟》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即李白身处羁旅,面对压抑的现实,却不予理会,仍旧继续着他追求自由,向往理想世界的初心,诗中依然可见其坦荡荡的潇洒之态。而后一首则是诗人于晚年的异地对家乡的眷恋,诗文意境恬静而平和,倒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旧景颇为相近,年逾八旬的沈从文先生于病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想必一定是感慨万千的,李白与他,注定有一段令人感怀的隔代之缘。当获知太白楼的纪念场馆的陈列中部分采纳了他的方案,相信沈从文一定是欣慰的,只是到访太白楼的游客中,有多少人会知道沈从文为之倾注的心血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