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师刘茜的熨斗收藏
2017-11-20张存鲜段建文强
文/张存鲜 图/段建文强
服装设计师刘茜的熨斗收藏
文/张存鲜 图/段建文强
裁缝手上四件宝:针线、尺子、熨斗和剪刀。作为工具,称手就行。可刘茜的先生周起祥玩的是收藏。做哪一行,就玩哪一行,裁缝之家每天都离不开熨斗,一不小心,小裁缝竟然成了熨斗收藏家。
◎民国时期的黄铜两用型熨斗
夫妻档裁缝结缘熨斗
收藏这件事,思路、眼光都重要,但是经济基础更重要。刘茜夫妇从2010年后迷上了老熨斗,看上的就敢买,那是因为他们的服装店已经变成了刘茜高级服装私人订制工作室了,小两口腰包里有些内容。
刘茜是昆明第一职业中专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三年的中专非常扎实,实作老师都是当年昆明服装店,德茂服装店的老牌裁缝。对服装既有天赋又有家族遗传的刘茜,毕业后留校了。那时候刘茜可爱做衣服了,上班做校办工厂的,下班做自己裁剪的,曾经做过一条连衣裙,穿着去兴仁街布料市场买料子,被一个公司的老板娘叫住,拉着裙子,左瞧右瞧。从这位老板娘定制的第一条裙子开始,就那个式样,刘茜一口气做完了两匹布。
昆明豆腐营永兴路二号巷,这是刘茜妈妈的职工宿舍区,刘茜一开始接单做衣服,就在这红砖房里起步的。小巷深深,但是深不过昆明女人永远对下一件的深情。有一位幼儿教师,是最早的客户,她的服装,清一色的T恤衫、一步裙,仅换料子和花口,每一次做十多套,这个习惯延续至今。刘茜说,记得有一年下大雨,二号巷里水积成潭,有美女花钱请人背进来,有赤脚湿了半条裤子进来的,有用三轮车摆渡进来的。为什么啊?就为一身新衣裳。
有了大水都冲不走的客户,刘茜有积攒了。1997年,刘茜和朋友周起祥在气象路开了一家缝纫店,刘裁剪缝纫主内,周买料子,管所有的辅助事务。刘茜天赋的时装设计让昆明更多的女士穿上了独一无二的时装,顾客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生意红红火火,两位朋友加搭档最终成了夫妻档。
刘茜苦的第一笔钱,买了一个电熨斗,那种电熨斗温度相当高,熨烫的衣服上要铺一块布,用毛刷子不停地刷着水。这可是一个技术活,一不留神,衣服就被烧出洞来。刘茜得心应手,还开发出多种用途。中午时,她用电熨斗贴铝饭盒热饭菜,或用来烤麦粑粑,都很好用。
周起祥看上的第一个熨斗是他表姐的。表姐是个乡村裁缝,她使用一个很小巧的在火炉上烧热了才能熨烫的铁熨斗。这是周起祥小时候就很向往的熨斗,他对熨斗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恨不得搜罗尽世间熨斗。
这个愿望到了2010年以后就慢慢付诸实现,小两口下地州,逛古玩市场,都注意着与裁缝相关的物件,收藏到家里的熨斗陆陆续续地摆满了博古架。
我侄女海英带着我沿着深深的二号巷找到那栋红砖房。海英追随刘茜做了二十年的衣服,搬家到哪跟到哪,是不折不扣的“刘粉”。找到刘茜还是大姑娘时缝衣服的发源地,接过周起祥送我的刘茜高级服装私人订制工作室20年纪念茶饼,听他们讲着那些宝贝熨斗的故事。
收藏中的惊喜和遗憾
熨斗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很恐怖,起初是刑具。商代的暴君纣王专门用来烙犯人的皮肤取乐。秦末汉初,熨斗变成生活用品。魏晋时期的熨斗,用青铜制成,有的刻有“熨斗直衣“铭文,让人明了用途。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富强,丝织业发达,人们讲究穿衣打扮,用熨斗熨烫衣服已经成为君主绅士甚至百姓的习惯。
我曾经在书上看过一幅画,是宋徽宗临摹唐朝张宣的《捣练图》,两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右手执熨斗,正在帛上来回熨烫。这是熨烫丝帛的图片记载。
刘茜家收藏的一对很精致的熨斗是清朝的,瓢形状,莲花瓣的边,黄铜料做的。瓢把留着接木柄的圆孔,瓢身刻有花纹。这种熨斗是将烧红的木炭放进去加热,所以,又叫火斗。遇熨烫丝绸薄料,还可以装热水进去,温度裁缝掌控得住。
民国时期,大户人家、文人雅士也有很多过着精致生活,衣服浆洗后都要熨得板板的。那时期熨斗的式样很多,工匠在熨斗上动了许多脑筋。周起祥收藏了几个民国时期的船型、北斗型的熨斗。有一个铸铁的,屁股上留了风门,下端有风眼,内部有台阶搭炉条。这样,炭火在里面燃烧可以漏灰,不会熄火,而且炭火不直接放在熨斗底部,避免高温熨烫烧坏衣服的风险。另外一个,分上下两个部分,下面可以装炭火,上面是个薄薄的熨斗。刚开始用时,上面的就起把的作用,到熨斗下面很烫的时候,就解开中间的链接扣,只用上面的薄熨斗,多功能用途。还有两只熨斗是带烟囱的,木把铜身,屁股上开了风门,烟囱摆在右侧,熨烫衣服时,烟往外冒,不会烟熏火燎着工作者。
刘茜家的收藏品中,最精致的两只熨斗,年代不详,身上有船锚的印记,熨斗把看得出来是车床车出来的,这对熨斗应该来自于国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熨斗刘茜家也收藏了几个。那时候小工厂里的工人,做个砂模,浇铸铁水,直接成型。或者闲暇时找块废铁,砂轮上磨出形状,车个木把,厚铁皮两边对等折过,螺丝螺帽一固定,熨斗就做成了。再后来的电熨斗、蒸汽熨斗,很现代,也实用 ,就不列在收藏级别了。
◎ 内部烧炭熨斗
说起淘宝淘漏掉的事情,俩口子都有着遗憾,在大理旅游时,他们在喜州看见一个熨斗,身上刻有“喜州古镇”的字样,因为价格太高而放弃,至今还在遗憾。大理“喜州帮”是云南百年滇商历史上的一大商帮,成就了一方富商,所以一个喜州盖了无数家大宅院,留下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在富庶人家使用的熨斗,并且刻有喜州古镇,这一定是有故事的。
还有一次,小两口在昆明古玩市场看见一只很小的熨斗,从造型看,是专门熨领带的。一问价钱,好几大千,他们犹豫了。回家后又老是忘不掉,下个周末,咬咬牙决定去买,结果,被人先买走了。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熨斗留着裁缝走过的路。
一家子体验的收藏乐趣
每一个熨斗都是历史的见证,烙的是衣装,留下的是时代烙印。熨斗在收藏中,应该是小众,冷门收藏。那些做学问的,收藏大家就不说了,因为熨斗是裁缝的必备工具,所以刘茜家玩了一个本门收藏。一大架子铜铁熨斗摆在家里,观赏,把玩,闲暇时还搞点研究。
熨斗,熨是功能,斗呢,样子象斗,又象征着北斗,所以叫熨斗,还称火斗,金斗。东汉的《说文解字》载:斗,象形有柄。晋代的《杜预集》载: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这里指明是生活用品。到了宋代,熨斗的用途增加了,可以熨衣,平帛,熨纸,护书,还用来熏香和饮酒。清代的很有观赏性,熨斗身上铸有福禄寿字样和花纹。到了民国时期,熨斗从碗口变成了三角状,密闭式。还出现了陶瓷、酒精、热水熨斗。
◎清朝的瓢型熨斗
◎船型烧炭熨斗
生长在裁缝之家,他们的女儿周星妤从小就习惯了家里的热闹。每一次爸爸妈妈从广州进料子回来,那些孃孃姨妈们像过年一样,每人拎个大编织袋,把看上眼的料子塞袋子里,然后扎根布条,写上王孃,张海英,赵晓晓——一般不急于做,先把布料认定了,慢慢再来量尺寸。星妤放学回家,总爱看看那些袋子浅了多少,再摸摸这些爸爸的宝贝,她也喜欢妈妈做衣服的这种工具。
今年暑假 ,上小学六年级的周星妤随一个英语辅导班去英国游学,在英国的20多天内是住在伦敦市民的家里。周起祥为女儿准备了两饼勐海的古树普洱茶作礼物,不管住哪家,都要送给主人。
周星妤住在一位英国老太太家,家园很大,从客厅的后门出去是花园,周星妤经常去花园帮奶奶浇花水。星妤注意到,这扇门经常开着,抵门的竟然是一个很别致的熨斗。她问奶奶怎么把熨斗丢这里啦,奶奶说:我年轻时用的,跟着我五十多年了,舍不得扔掉,就抵门吧。星妤知道爸妈的爱好,但是她遵守规矩,不敢对奶奶说买更不敢说要,就当个故事讲给爸妈听。
英国游学期间小娃娃们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周星妤和别的孩子关注点不一样,小女孩久久地停留在熨斗玻璃柜前,仔细看那些国外的熨斗,并且发现和自己家里的两个非常相似。她贴着玻璃,照了很多照片发给爸爸,和爸爸讨论着大英博物馆也重视熨斗收藏的问题。
在两面墙都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布料前,在满目的绚丽和时装引诱中,刘茜停下了手中的剪刀,也来和我们聊着熨斗的事情 。周起祥说,我家星妤说了,这些收藏不能卖。我回答她,不卖,绝对不卖。刘茜说,这些熨斗,是我们的裁缝老祖宗一辈辈用过的,它跟衣料、缝制、服装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一件衣服,从剪刀开始,以熨烫结束,熨斗留着裁缝走过的路。
如果说,收藏是种爱好,但与职业紧密联系的收藏,就是热爱了。爱好加职业,占据了他们生活,生命的大部分。
收藏的路还要继续,小周说:还要收点国外的,特别是荷兰的,荷兰是中国之后最早用熨斗的国家,一家人找机会去去荷兰。有一种镶嵌珐琅彩的也得去寻找相遇。裁缝与熨斗,有着说不完的乐趣。
刘茜:服装设计师 1993年毕业于昆明第一职业中专设计专业,1997年创业开裁缝店。
2005年获昆明春天杯民族风格时装大赛第三名
在昆明开办刘茜高级时装私人订制工作室
集人物绘画、时装设计、裁剪、缝制、衣料提供为一体。
责任编辑 肖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