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过去照亮未来
—— 专访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
2017-11-20肖凌霄
文/肖凌霄 图/周 怡
让过去照亮未来
—— 专访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
文/肖凌霄 图/周 怡
◎陈顺祥
2017年9月30日,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中段北侧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接下来的“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天天观众爆满。截至10月8日,博物馆共接待游客50199人,日均5578人。有观众发表观后感:为贵州有这样的博物馆而骄傲,为身为贵州人而自豪!新馆逐渐受到市民和游客青睐,成为大家休闲好去处。10月20日,本刊采访了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听他阐述博物馆新馆构架、建立意义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展览主题为多彩贵州
《藏天下》:贵州博物馆(新馆)选址观山湖区是基于什么样的初衷?
陈顺祥:选址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筹建新博物馆时,有几个地址供选择,一个是筑城广场,一个是观山湖区的文化山公园,还有一个在观山湖旁边。
博物馆有一个功能是服务于大众,地址在城市中心区比较便利,当时也有在老址上扩建的想法。但是城区扩建很难,后来就选在观山湖区,当时还叫金阳新区。那几年它的发展迅速,是一个重要新区,有会展,有城乡规划展览馆,还有将来的西南国际金融中心。可以说这一片有文化的、经济的、会展的,还有很好的交通条件。将来轻轨通了有站台到博物馆附近,方便广大市民前来参观。
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几经反复讨论,最后敲定在目前的地址上开工建设,顺利开馆。
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馆发展的需要。
《藏天下》: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碰到过什么样的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陈顺祥: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诸如时间紧、任务重这些常见困难就不说了。最难的还是怎么把展览和贵州文化结合起来、和博物馆藏品结合起来、和建筑风格结合起来的问题。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建筑理念要和我们的文化相关。博物馆建筑设计反复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最后主题敲定为多彩贵州;建筑色彩选了18种颜色,代表贵州的18个世居民族。
建筑大框架定了,剩下的就是展览。省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还是有一定的藏品。展览怎么提炼主题?我们请复旦大学做大纲,请专家参与讨论,敲定了“多彩贵州”这个展览主题。
和其他博物馆不一样,我们的展览一开始是从民族开始直接进入主题,然后到古生物,再从历史贵州讲起,是倒叙的手法,打破了一般博物馆的陈列模式。
还有一个困难是人才的困难。贵州省博物馆是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博物馆,文物藏品有很多积累,但是随着博物馆容量扩大,专业人才配备不齐,人才资源紧张。
《藏天下》:贵州省博物馆(新馆)的功能是怎样划分的?
陈顺祥:博物馆功能大体分为外和内两大块。外就是展览和公众服务这一块,比如说我们有三个基本陈列展厅,有两个大的临展厅,有一个青少年数字馆,还有一个多功能展厅。
◎民族贵州·服饰
应该说第一部分是展厅,第二部分是公众服务,比如文创服务区,观众参观了可以购买文创衍生品;休闲区目前正在配套;还有4D影院;有一个非遗剧场可以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有一个培训中心,等等。
对内就是办公,还有库房,包括文物的保管收藏。下一步还要建设实验室,比如说文物修复可以让志愿者来参观。
目标是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博物馆
《藏天下》:现在省博新馆开馆20天,每天大概有多少人来参观访问?大多是哪类人群?哪个年龄层的人比较多?达到您的预期目标了吗?
陈顺祥:从9月30日开馆到10月20日,观众有6万人左右。黄金周期间就有5万多人,后来几天天气比较冷,出游人数不多。
观众年龄集中在20到50岁这个阶段。再次是青少年比较多。当然,有七八十岁观众诚挚留言,也有儿童在家长陪同下参观。
参观人数超出我们的预期。黄金周期间有一天超过8700人。原来想一天就三四千吧,最多5千人,谁知还是超出我们预期。我们那几天还有点担心,因为人太多了看展效果不理想。欣赏艺术作品需要精神注意力,需要思考和记录,而不是被人推着走。
◎民族贵州·场景
◎观 展
根据博物馆运行的情况来看,如果要达到好的看展效果,每天5千观众差不多了。
观众游客数量,是上级主管部门包括博物馆的级别都比较关注的。比如说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观众是50万人,算下来一天至少要有1600人左右才能达到一级馆的要求。
《藏天下》:贵州省博物馆在全国来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特色?它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
陈顺祥:贵州省博物馆目前还是一个国家二级馆,准备2019年冲击一级馆。贵州现在有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一级馆。前几年我们一直在修博物馆,在老馆那边,许多条件不具备。比如因为面积的原因,参观人数就达不到要求。
贵州省博物馆目前综合实力在全国来说处于中游水平。现在各地博物馆发展迅速,我们差不多是全国第二代博物馆最后建成的省份。其他有的已经是第三四代了。
我们馆的规模算是中等,面积不算小,环境和占地在全国是比较靠前的,在市区有这么大块面积是有优势的。有的馆在城市里中心区寸土寸金,无法扩展。面积大为将来室外空间与室内展览结合留有伏笔和可能。
不足的还是刚才提到的人才储备。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博物馆,这一块需要人来做。贵州本身区域背景下藏品不算太差,关键是人的问题。我们要有一批能够适应博物馆发展趋势、既有研究又有服务的人才。人才问题是博物馆目前遇到的瓶颈和困难。
《藏天下》:贵州省博物馆和外面的博物馆或机构有什么样的交流和合作?
陈顺祥:近年来,我们也与国内外博物馆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引进各类外展,服务于本地观众。让本土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人情,欣赏到国际一流的艺术精品。尤其是在新馆试运行期间,我们就分别从国内外引进了《璀璨的欧洲绘画艺术——16至18世纪欧洲绘画》《西班牙当代大师——苏比拉克作品展》《从文艺复兴到黄金时代——威尼斯之辉》三个高质量的临时展览与观众见面,得到了公众与媒体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
今年开馆时和俄罗斯彼得霍夫(即彼得夏宫)国家博物馆合作的精品展,精选了243件珍贵藏品,展览会一直延续到12月份。还有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意大利中介都有合作。明年我们准备做一个波兰的琥珀展,结合本馆收藏的墓葬出土的琥珀做一个临展;有埃及的文物展;和宁夏博物馆合作西夏历史文物展。
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要和一些机构、博物馆合作推出改革开放成果展。
还会加强与高校、教育机构合作,让青少年进博物馆;我们也会办展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合作机会更多,面更广了。
《藏天下》:我们知道全国和国际上一些博物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做文创和衍生产品,我们省的博物馆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考虑?在和观众互动,吸引观众上有什么举措?
◎ 彼得夏宫展藏品
◎ 和妈妈观展 秦良静 摄
◎民族贵州·服饰
陈顺祥:我们结合博物馆藏品的特色,已经研发了一些文创产品。开馆期间最受欢迎的是银饰,还有书签、笔记本等承载贵州文化的小物品。价位适中,也有纪念意义。
我们想进一步拓展、投入研发文创产品。一是依托文物和贵州文化来做文创产品,二是围绕博物馆来做周边文化产品,三是依托博物馆自身,例如众多的文物、藏品、图书、图片,这些资料怎么把它们用活起来?可以做图片库资料库;不能进库房看但是可以看电子版;可以开展对外文物修复、鉴定,等等。
进一步拓展博物馆大文物,可以有许多事要做。博物馆是免费的,将来也不排除有市场化的展览。
博物馆更多的是要做一些文化事项
《藏天下》:贵州省博物馆(新馆)的建立有什么样的意义?未来几年,贵州省博物馆有什么发展规划?
陈顺祥:贵州省博物馆新馆面向社会开放,是外面了解贵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枢纽,对构建贵州人文精神和人文自信有很大作用。当然,也是贵州人了解外面的窗口。
博物馆最终还是公众服务机构,是文化综合体,要开展文化活动事项,是文化休闲和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场所。这是它的功能和意义。
◎历史贵州·藏品 李果 摄
一个新博物馆的建成要树立自己新的形象。我们有三个办馆理念:改革创新,不断创新内部建设;兼容并包,博物馆可以容纳任何文化事项,可以把自然、历史、文化在这里综合展览;合作共享,推出贵博讲坛,从古到今,从自然到人文都有,都涵盖。
我们要主抓三个方面:一是展览,要不断把基本陈列完善,充实提升,不断引进外面的展览。每年计划引进一个国外展览、四五个国内展览,自己也要做展览。
二是大文创。博物馆是收藏教育研究展示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怎么活化,怎么把它运营好,实际也是在文创里把它做好。
三是公众服务。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对公众进行教育引导,让观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走出去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职责。这也是我们之后几年关注的工作重点。
我们要加紧对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加紧对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拓展,做好贵州省博物馆的联盟,牵头带动其他市州博物馆。
《藏天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他的中国梦是希望国家博物馆的护栏越来越少、希望今后有年轻人来博物馆结婚。您的梦想是什么?您希望将来的博物馆成为什么样的?
陈顺祥:护栏越来越少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但这也是参观与展览互动的结果。护栏要越来越少,那么观众观展水平就要越来越高。因为护栏不是隔离观众,而是保护展品。护栏越来越少,是办展和观展逐步提升的结果。
新博物馆比较吸引年轻人,也有情侣来博物馆拍摄婚纱照,但都在外面,进来的话是有限制的。因为展品需要保护,比如说不能开闪光灯。
博物馆更多的是要做一些文化事项,比如说怎样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做文化的多样性,多一些探索。
展览是我们最重要的抓手,因为可以从内到外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希望大家尤其青少年多来博物馆逛逛,博物馆可以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课堂,讲解员甚至专家可以给学生讲解关于贵州历史、文化、自然、文物的一些知识,对照展厅和文物讲解,比较直观。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教育”和“为公众服务”是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如果把藏品当作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敞开大门,突出特色,强调互动,让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不知不觉养成逛博物馆的习惯,才能赋予藏品新的生命。
责任编辑 陈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