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新闻报道的言据性语用比较

2017-11-20

未来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域英汉范畴

赖 彦

英汉新闻报道的言据性语用比较

赖 彦

言据性是新闻报道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重要的语用和评价功能。基于240篇报纸新闻报道语料的调查分析,比较英汉新闻报道在政治新闻、商业新闻、体育新闻和时评社论等不同语域的言据性使用差异,揭示不同语言和不同报道语域对信息来源可靠性认知编码以及命题信息主客观性介入程度的语用功能策略。

新闻报道;言据性;语用功能;策略差异

言据性是新闻报道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重要的语用和评价功能,一般被视为说话人对信息来源及其可靠性的一种认知编码,表明对命题信息的主客观性介入程度。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归属和重写的目的具有言据性意义,定位读者将内容和论点视为高度可靠,并对参与者、事件和事态持肯定或否定评价立场。[1]

本文基于英文报纸《纽约时报》和中文报纸《人民日报》的240篇新闻报道语料,其中政治新闻、商业新闻、体育新闻和时评社论各30篇,探讨新闻报道言据性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不同报道语域中的使用特点和语用功能策略。

一、言据性的概念特征

所谓言据性——证据的语言标记,主要指说话人知识的来源以及对知识的态度或介入程度,有狭义与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言据性指知识的来源。Jakobson把作为编码的言据描述为“有关叙事事件所称的信息来源”[2]。Bybee也把言据性描述为“表明有关命题信息来源的标记”[3]。广义的言据性则指知识来源以及说话者对知识可靠性的态度,是一个语用的概念:作为说话人/作者对信息的责任或认识态度的话语策略编码。具体地说,指对“信息来源的说明、对一个标记范畴的精确性或真实性的程度或者适切性的说明、对一个真理的或然性的说明以及对有关陈述或然性期待的说明”[4]。

Willett把言据性类型分为直接言据和间接言据。[5]直接言据指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证实的证据;间接言据则指通过报道或经过推理得到的证据,其中报道言据包括通过第二手、第三手资料或者从传说中得知的证据,推理言据包括根据因果关系结论或逻辑推理得到的证据。

二、新闻报道的言据性分析范畴

在狭义言据性和广义言据性的基础上,我们把新闻报道的言据性归纳为以下几种分析范畴。

(一)直接言据

直接言据,即可证实性言据,指说话人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形式获得知识和命题信息,表明说话人耳闻目睹的行为。

1.视觉言据

(1)在“温州温暖”里,我们看到,事故两小时,号召献血的微博集结了上千网友前往血站;温州三院招募志愿者的帖子,3小时内挤爆100个名额;我们也看到,参与的通道还不够畅通,很多人不知如何发力;参与的方式还有待改进,组织效果还不能完全地最大化。

(《人民日报》,2011年7月26日)

在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人们迅速开辟了一个名叫“温州温暖”的网站,例(1)中的第一个“看到”表示直接言据中的“视觉言据”标记,表明其后的命题内容是“目睹”获得的第一手信息,而第二个言据标记“看到”虽然字面上与第一个相同,但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应理解为“明白”的含义,则属于下文将讨论的间接言据中的“结论言据”范畴。

2.听觉言据

(2)还没走进超市,(记者)就听见超市广播的宣传语音:“海南蕉农今年遭受严重损失,急需您伸出援手。买一斤香蕉就是献一份爱心……”

(《人民日报》,2011年7月26日)

例(2)中的“听见”表达直接言据中的“听觉言据”范畴,表明信息来源可靠性程度高的依据。

3.其他感官言据

(3)Players want to use paper ballots because that is the same process they used to dissolve their union,and they feel it indicates how seriously they took the vote.

(TheNewYorkTimes,July 23,2011)

例(3)中的“feel(觉得)”则属于直接言据中的“其他感官言据”标记类型,表达报道命题信息的来源。

(二)间接言据

间接言据指说话人对其表述没有直接证据,但具有其他的信息来源支持,可分为“报道言据”和“推论言据”两大范畴。

1.报道言据

“报道言据”指说话人被另一个人通过言语手段告知的第一手或第二手信息来源,包括“引语言据”和“传闻言据”两个次范畴。在引语言据范畴中,信息来源被明确指称,并公开提及,如例(4)和(5),而传闻言据则指信息来源不明确,但信息保持公开,如例(6)。

(4)泌阳县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补充意见》中规定:发生一次死亡3至9人较大事故的,给予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免职处理;责令县(市、区)长和分管副县(市、区)长作出书面检查。

(《人民日报》,2011年8月11日)

(5)Mitt Romney,the former governor of Massachusetts,last year wrote in an opinion article for USA Today that the payroll tax cut“will add to the deficit.”

(TheNewYorkTimes,August 25,2011)

(6)根据2010年3月22日有关媒体报道,当日零时40分左右,泌阳县顺达矿业有限公司发生透水事故,11人被困井下,“泌阳县主管安全生产的副县长王新科已被免职”。

(《人民日报》,2011年8月11日)

例(4)中的“告诉”是报道言据中口头形式的“引语言据”,而例(5)中的“wrote(书写)”则是报道言据中书面形式的“引语言据”,信息来源均已明确指称,但例(6)属于报道言据中的“传闻言据”,因为“有关媒体”的信息来源指称模糊、不明确,但信息保持公开。

2.推论言据

所谓“推论言据”,指说话人既没有亲自经历某个事件,也没被他人告知,而是经过推断得出的命题信息,涉及“结论言据”和“推理言据”两个次范畴。在“结论言据”范畴中,说话人的表述依据间接线索,指向过去非目击事件的因果推理判断,如例(7)。

(7)“I got in trouble talking about the Federal Reserve yesterday,”Mr.Perry said to laughter at a Politics and Eggs breakfast in Bedford,referring to his sharply criticized comments suggesting that the actions of Ben S.Bernanke,the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were potentially “treasonous”.

(TheNewYorkTimes,August 17,2011)

例(7)中的“his sharply criticized comments(其尖锐批评的评论)”是言据标记“suggesting(表明)”的间接线索,其后的命题信息“the actions of Ben S.Bernanke,the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were potentially‘treasonous’(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S.贝南克的行动是潜在的‘背叛’)”表达一种事件结果的推理判断。

至于“推理言据”,指并不基于间接线索而是通过逻辑推理或者一般常识或共识所获得的推测,如例(8)和(9)。

(8)这仿佛已成惯例:利益丰厚时争相管理,事故一出则互相推诿;日常养护、监察过程中缺少科学规范和严格执行,明知存在隐患也带病运行,而不肯防微杜渐。

(《人民日报》,2011年7月18日)

(9)The Southern Cross,as it is sometimes known,was never an official flag of the Confederate government,and it never flew over public buildings,despite what Hollywood might have one believe.

(TheNewYorkTimes,July 29,2011)

例(8)中的言据标记“仿佛”是一种推理言据,从语境可知,表明并非基于间接线索而是间接推断其后表述的命题信息,而例(9)中的言据标记“as it is sometimes known(正如有时人们所知)”也是推理言据,表明其后表达的命题信息是基于共识的推论。

三、英汉新闻报道的言据性语用差异

根据上述讨论的言据性分析范畴类型,我们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240篇新闻报道语篇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新闻报道的言据性使用差异总体变化不大,基本呈现趋同的语用策略,但就不同言据性范畴和不同语域的使用而言,出现的变化差异较大,详见表1的调查结果。

(一)直接言据与间接言据

在英汉新闻报道语篇中,“直接言据”的使用几率非常有限,尽管新闻报道的目标力求客观,但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却极为有限,基本上依靠采访对象报告的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材料进行编写报道。因此,实证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英汉新闻报道的直接言据(分别为2.53%和3.15%)远低于间接言据(分别为97.47%和96.85%)的使用。

表1 不同语域言据性的使用分布

一般而言,人们可能认为直接言据和间接言据两种范畴代表事件行为真实性介入的不同程度:间接言据表明转述者对说话人所说事件真实性的介入程度不如直接言据使用时的那么大。其实,这一语用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如此,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未必如此,正如新闻报道中言据性的使用仅表明转述者和事件行为之间的相对关系,因为转述者使用间接言据是表述事件发生在说话人指称范围以外的行为,而直接言据则说明事件发生在指称范围之内的事件行为。由于新闻的事件行为大都发生在记者报道的指称范围以外,所以这也就可以解释英汉新闻报道为何出现“直接言据”比“间接言据”使用较少的原因。

(二)报道言据与推论言据

首先,就“报道言据”和“推论言据”而言,英汉新闻报道绝大部分使用“报道言据”(67.74%),而较少使用“推论言据”(29.59%)。这说明英汉新闻报道均在于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信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

另外,仅从“报道言据”的范畴来看,英汉新闻报道的“引语言据”占61.79%,而“传闻言据”仅占5.95%。这又表明记者在报道中主要借助新闻人物之口说话,而不是自我站出来评头论足,因而较少使用尚未充分核实验证的传闻言据。即使在“推论言据”范畴中,也相对较多地使用依靠间接线索获得信息的逻辑结论言据(18.83%),而相对较少地使用缺乏间接线索的推测推理言据(10.75%),从而在整体上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合理可信。

最后,从不同语域的“推论言据”使用情况而论,英汉新闻报道的时评社论使用“推论言据”的频率均为最高,分别占48.95%和34.42%。这一差异的原因明显与新闻报道的语体特点密切相关,因为只有时评社论语体才最有可能给报道提供更多推论性命题信息的使用空间。但同一“推论言据”,英汉新闻报道在不同语域中出现使用频率的有趣差异。《纽约时报》的“推论言据”在时评社论语域中使用频率最高(48.95%),远高于该报政治新闻(18.92%)、商业新闻(18.92%)和体育新闻(13.21%)的使用频率。而《人民日报》“推论言据”在时评社论语域中使用频率(34.42%)尽管也算最高,却只略高于该报商业新闻的使用频率(31.81%),较高于该报政治新闻(20.78%)和体育新闻(12.99%)的使用频率。这说明不同报纸的“推论言据”范畴的使用存在个体差异。

(三)主观性言据和客观性言据

在新闻报道中,作为言据性标记的直接引语转述和间接引语转述反映不同的主观与客观报道程度。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英语新闻报道的直接引语转述(含自由直接引语转述)占35.56%,而间接引语转述(含自由间接引语转述)占64.44%。但是,汉语新闻报道的直接引语转述(含自由直接引语转述)占15.52%,而间接引语转述(含自由间接引语转述)占84.48%。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从整体的引语转述言据性来看,英语新闻报道表现的客观性比汉语新闻报道表现的客观性程度要高,而主观性介入程度则相对低得多。

事实上,新闻报道远非对事实的完全客观反映,而是以报道者潜在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意向受众相对应的方式建构现实。即使在直接引语中,通常被视为对原话的复制,记者都不可避免地通过引语方式的选择对被转述的说话人的话语信息加以过滤。因此,即使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报纸都可能会依其潜在的意识形态采用不同转述方式的言据进行报道。

[1]Clark,C.Evidence of evidentiality in the quality press 1933 and 2005[J].Corpora,2010(2):141.

[2]Jakobson,R.Shifters,verbal categories and the Russian verb [A].SelectedWritingsII[C].The Hague:Mouton,1957:135.

[3]Bybee,J.L.Morphology:A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eaningandForm[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184.

[4]Mithun,M.Evidential diachrony in Northern Iroquoian [A].In W.Chafe & J.Nichols(eds),Evidentiality:TheLinguisticCodingofEpistemology[C].Norwood:Ablex,1986:86-90.

[5]Willett,T.A cross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ity [J].StudiesinLanguage,1988(12):57.

[责任编辑:赵晓兰]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英汉新闻话语的言语和思想转述方式比较研究——基于报纸语料的调查分析”(10YJA740046)的部分研究成果。

赖彦,男,教授,博士。(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H314.3

A

1008-6552(2017)05-0027-05

猜你喜欢

语域英汉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语域下土木工程英语词汇文体特征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利用语域预测功能突破听力语言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