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汉字形体之美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2017-11-18常艳敏
常艳敏
摘 要:在小学生写字教学中,注重学生美育的培养,从兴趣、欣赏、品味到模仿练习到书写,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感悟到汉字的形体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让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字;形体美;发现;欣赏;认识;品味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无穷的魅力。汉字书写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抓起,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与紧迫行动。在写字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书写的快乐,应从“美”字入手,让学生感悟到汉字的形体之美,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人格。近几年以来,实验小学加强与市书法家协会的通力合作,通过建立“兰亭小学”、书法社团等形式,探索出写字教学中美育的新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发现美
解小东演唱的《中国娃》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儿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写字与人格的关系。无论是铅笔、钢笔,还是毛笔,用书写工具开始写字时要的就是横、平、竖、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兴趣的培养是关键中的关键。老师根据这种情况,组织学生到嘉峪关关城的碑廊参观,逐个讲解每一块碑上的字意,带领学生观看书法协会举办的书法展,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在书法课堂教学时,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轻轻松松地练习写字,及时表扬那些握笔姿势正确、运笔规范、间架结构合理的学生,号召学生向这些同学学习,定期开展学生作品展,如:手抄报、黑板报等,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发现汉字之美,每学年利用六月份的艺术节举办学生书法作品展,在“六一”表彰大会上对涌现出的书写之星进行表彰。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字兴趣,增强了其成就感。
二、树立良好的书写榜样——欣赏美
在平时的书法教学中,安排那些书法功底好的教师给学生上课,通过老师规范的书写对学生产生特殊的影响。教师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不规范的运笔方法,不仅会造成对学生指导的错误,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书写基本功,教师平时上课的板书、批改作业等都应注意书写的质量,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教师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兰亭小学”的建立,便于定期邀请嘉峪关市有名的书法家来学校现场书写,组织全校师生共同观摩学习。同时,选择不同学段的学生作品让书法家给予点评,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能够较好地欣赏到汉字美,感悟到一撇一捺间的呼应感,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给正确的书写方法——参与美
1.身正方能字正
小学一年级学生,之前也有不同的执笔写字,但在学会拿笔上,表现不一,千姿百态。老师要精心选择示范图片,强化坐姿训练,手把手教会学生执笔。第一节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示范拿笔的姿势,对拿笔的姿势要一步一步地教,要求学生在写字时上身要坐端正,两肩要自然放平,胸要挺起来而且离桌子要有一拳;两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上,要与肩保持一样宽;左右两臂要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住纸,右手拿笔,手指离笔尖一寸远,眼睛与纸的距离要保持在一尺左右。可以通过动画形式,播放不同坐姿写成的字,让学生自己对比与体会,认识到只有坐姿端正,方法得当,才能写出方方正正的字,进而体会到美感与快乐。
2.笔顺笔画要规范
点、横、竖、撇、捺是汉字最基本的笔画构成,能否写好这些基本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年级写字教学时,对每一个基本笔画都要做到反复练习,力求规范完美。将基本笔画写好后,再让学生练习写简单的字,这样一步一步的练习就为今后的学习写复杂的汉字奠定基础。字能不能写好,写得是否美观,它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至关重要。老师要充分利用田字格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写字的要领,在寫字时先要观察汉字的结构,是左右结构的字还是上下结构的字,是包围结构还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等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其字的结构。在书写时,要求学生努力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四、养成良好的练字习惯——品味美
美无处不在,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写字,要求学生只要拿起笔写字,就要认认真真地写,一笔一画地写,努力做到笔画清晰,间架结构合理,行款整齐,在写字的过程中慢慢品味汉字的美。如果所教班级学生的写字差距很大,就要耐心地个别辅导并加以练习。教师面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做到及时鼓励学生,尽量让学生在写字时先观察汉字的字形结构,然后再下笔写,细细品味汉字的美。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书写汉字开始。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处处感悟到汉字的优美,感受到书写的魅力,就一定能够静下心来一笔一画地写,终能写出一手好字。
参考文献:
[1]蒲正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J].新课程(小学),2014.
[2]罗春华.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体会[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