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结策略在中段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7-11-18林晓岚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反语丰子恺拟人

林晓岚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得以实现。连结,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联结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就是指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学生从文本中所获取的信息,与本身的生活经验相关,或与其他文本相联系,从而达到与文本的共鸣。

一、连结,文本与旧知相关联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过已有的旧知识与新文本相关联,获取新的感悟与体验。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白鹅》:

片段一

师:小朋友,平时喜欢哪种小动物?

生:小狗。

师:那能不能说说它的性格?

生:活泼。

师: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生:我喜欢小兔子。它既调皮又可爱。

师:很多时候大家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

片段二

出示课文插图,师:这幅图上面写着“鹅”字,但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鹅”字略有不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你们了解丰子恺先生吗?

生:简介丰子恺生平。

出示:丰子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给我的孩子们》。

师:你们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丰子恺先生真是个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生:多才多艺、博学多才。

师:你们在阅读的同时很快就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中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每篇课文的内容总要在苦思冥想后还是支支吾吾地肢解得支离破碎,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加强。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从师生谈话起始就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時,也特别侧重信息的捕捉能力。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从既有的文本中捕捉信息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很容易,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读一读,那只是水过无痕,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内化并加以表达,这其中所要达到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因此,在众多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引导学生对大段的文本进行阅读并加以概括、理解、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样达到了从学课文到学阅读的过程,让语文学习避开“纸上谈兵”,或脱离老师、离开讲解,就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语文学习的本质应是让学生离开老师的“扶”后,学生还能在语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连结,课前与课中相关联

课前的谈话很多时候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为了让后面文本的学习更自然连贯。将课前与课中的学习相连接,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文本中的学习形象更鲜活。

课前谈话

师:老师曾养过一只猫,它经常跳上跳下,高兴时还会蹭着你,我经常对它说:“你真是个惹人讨厌的家伙。”老师真的讨厌它吗?

生:不讨厌。

师:我们的文本中也常常有类似的言外之意。

课中揭示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几个词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表示声音的。

师:在什么时候听过“厉声呵斥““厉声叫嚣“?

生汇报

师:是的,作者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鹅“高傲”,是讨厌白鹅吗?

生:不,作者透过文中表面的“高傲”,恰恰表达了心中的喜爱之情。

师:通过说反话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的写法——反语。

生:我发现,这与课前的猫有异曲同工之处。

反语是这篇课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仅仅对学生进行文本的讲授,直接对学生讲述反语的表达方式,学生会是一头雾水。如何深入浅出地教学这个难点呢?这个片段中,先在课前谈话中埋下伏笔,教师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这个例子有言外之意,表面上的意思居然和表达的含义截然不同,这是以往学习中还未出现的知识点,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中,学生逐步从“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厉声呵斥”“厉声叫嚣”中理解文中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那么,先生说鹅“高傲”是讨厌鹅吗?恰恰相反,是很喜欢。这就是反语。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从文本的表面走进文本的本质。

三、连结,文本与文本相关联

文本与文本的关联,可以是上文与下文的联系,也可以是这篇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联系,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秋天的雨有哪些色彩呢?

生:黄色、红色、金黄色……

师:秋雨分别把这些色彩给了谁?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把金黄色给了田野……

师:谁来美美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读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三、四句。

师:读过之后,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银杏树与小扇子都是有齿轮的,两者之间有相似点。

师:刚才的三句话都有这一共同点,它们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们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课堂学习单。

生汇报

教学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寻找秋雨的色彩,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在欣赏秋雨的美丽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银杏与扇子、枫叶与邮箱、田野与海洋中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从而找出这个自然段的探究点之一——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自己试着说说:它把( )给了( ) ,( )像( ) 。endprint

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比喻句中的相似点,从而从文本表面的模仿走向自己的创新。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片段二

师:小朋友们,秋雨还把很多很美的色彩给了谁?

生读第二自然的最后三句。

师:这几句话与刚才的句子对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几个句子把果树、菊花仙子当成人来写。你瞧,文中写了“你挤我碰”“频频点头”。

师:你们也能说一句拟人句吗?

生汇报

师:小朋友们,秋雨带来了许多色彩,就是文中的一个词。

生:五彩缤纷。

师:学到这里,你们有想问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文中用“五彩缤纷”,不用以前学过的“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更美。

師:美在哪里?

生:五彩缤纷突出了色彩的艳丽,五颜六色说明了颜色多。

生:我觉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很有意思。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师:带着秋雨的轻柔,带着秋雨的美丽,谁来读一读。

师:听着悠扬的音乐,带上你的感受,一起来品一品这——秋天的雨。

这个片段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的第二个探究点——拟人的修辞手法,虽然之前已经学过了,但要将拟人运用得恰如其分,还是有难度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句子出发,了解拟人手法的特点——将物人物化,抓住文中的 “你挤我碰”“频频点头”两个词突破难点。学习之后,学生加以运用,模仿句子说一个拟人句。之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问“为什么文中用五彩缤纷,不用五颜六色?”引导学生思考,对两个词进行对比区分,突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相类似的词语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文本中,词语本身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这个自然段的第三个探究点——理解词语“五彩缤纷”。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文本中的遣词造句视而不见,觉得大同小异,缺乏语文的敏感度。那么,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就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运用对比的方法,从词与词的比较中学会语文实践。

连结,不管是文本与旧知、课前与课中,还是文本与文本,都重在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实践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只有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具“语文味”,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杨斌.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J].当代教育科学,2015(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语丰子恺拟人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
论反语本质
言语反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