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课堂提问引导有效探究

2017-11-18林美琴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有效探究课堂提问小学数学

林美琴

摘 要: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当前一些教师不重视对课堂提问的研究,课堂提问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重点关注的是课堂的有效提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探究;课堂提问;启发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确,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对话、互动的关键,如果教师的提问具有目的性、启发性,能够设计简单明了、导向清楚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思考、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认为好的提问性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设坡度,给探究以方向

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要设计导向恰当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会借助这些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操作、讨论、交流和分析、整理,让学生自己建构起知识体系。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完成三次体验的:(1)猜一猜飞出来的是哪个数(a+8)。(2)看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个数。(3)请你用具体算式表示摆不同个数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4)你能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的式子吗?(5)这个字母它可以表示哪些数?(6)当a=100时,所需要的小棒一共是多少?(7)你从“a×3”这个式子能知道些什么?像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也就是小棒的总根数。还可以表示出小棒的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这个关系。(8)老师给你一条信息:爸爸的年龄比小红大30岁,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的式子。(9)谁来说说当小红几岁时,爸爸有多大?x能是200吗?a可以是哪些数?当a=18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10)你从“x+20”能知道什么?(11)假如用x表示爸爸的年龄,那么你会用式子来表示小红的年龄吗?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一个数,还能看出两者的数量关系。

“字母表示数”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又“难产”的概念,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断层,即“认为列成的式子不能作为结果来解决问题”,这是从算术思想到代数思想的转变需要经历的一次飞跃,是由数字王国走向代数王国的必经之路。但是在老师的问题导向下,学生经历了3次体验,自主经历了知识的“数学化”过程,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第一次体验。借助猜测,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到:像“a+10”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个数。第二次体验。让学生经历了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在对比、分享、交流中,初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简洁、概括,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第三次体验。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数,从具体的算式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体会到:只要字母值一定,那么含有该字母的式子的值就一定;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数量关系。从中获得对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让学生感觉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由浅入深,给探究以动力

拾阶而上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内在的需求,太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太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把一个难的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和核心,做到大处入手,小处着眼,关键处突破,给学生的思考留出空间,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乘法分配律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1)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征。(2)请大家读一读,要读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征。(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个假设:所有像这样的两个算式结果都相等。(4)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算式:(80+50)×5=( )。你能写出与它结果相等的另一个算式吗?再写一个(10+5)×4=( )。(5)请同桌合作证明,说说看可以用什么办法?(6)现在你能写出一个与它类似的算式吗?我们比比看一分钟之内谁写得多。(7)你写得这么快有什么小窍门吗?(8)其实这位学生发现的小窍门里隐含着我们数学的一条运算定律叫乘法分配律。谁能说说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9)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10)你能写出这个算式的另一个算式吗?a×(b+c)=( )。(11)谁能说说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2)谁能说说看(4+2)×25写成算式4×25+2结果相等吗?为什么?结果会少了多少?

通过这样的一组问题,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逐渐加深理解:第一,让学生完整地感知多种方法的计算,所列算式观察、比较和归纳,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第二,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真正体验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从而建构自己有意义的知识。按照这样的循序深入,层层剥笋,化难为易,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才能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问而生思,给探究以碰撞

“一问一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问即答”,让我们不由质疑:这样的问有价值吗?这样的答有思想吗?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学会“稍作停顿”,因为正是这几次的“稍作停顿”给了孩子思考的空间,给了孩子交流的话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

例如,循环小数的认识:(1)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为什么?(2)根据循环小数的特殊规律,你能说出吗?如:0.18…的第50位上是什么数字,第100位上是什么数字?0.142857…第5位上是什么数字,第100位上是什么数字?(3)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的商都是循环小数?

通过这三问之后的停顿,引出了一道道靓丽的循环小数的风景线。第一次,进行思维的判断和说理,学生的脑海里清晰地完成对循环小数特征的构建;第二次,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向老师提出了问题:“老师,0.18…前100位的数字和是多少?第三次,又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除法算式的商是循环小数。这样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既巩固了循环小数这一新知识,学生轻松顺利地对小数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引导反思,给探究以归宿

例如,分数的意义——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单位“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提问:

(1)谁能说说每一幅把什么看作单位“1”,为什么?(2)看来单位“1”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你能举例说明吗?(3)为什么单位“1”要加上引号?(4)说得好,单位“1”很神奇,它表示的物体可大可小,所以单位“1”要加引号,它与自然数1是有区别的。(5)谁能用数学语言说说什么叫分数?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逐渐回顾了从具体的事物—数量是1的事物—由一些相同物体组成的一个数—单位“1”这一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经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形象和抽象相互变换的过程,让抽象的单位“1”扎根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中,再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述,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有效的问题能促进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提升、情感的沟通。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智力发展水平,精心设计课堂用语,做到课堂用语应导向明确,目的清晰,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蔡玲.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52.

[2]邵士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66.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探究课堂提问小学数学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作业针对性批改的有效性的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