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探法
2017-11-18姚清潮
姚清潮
【摘 要】 初中《语文课程标》对课程目标表述的笼统性,造就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因而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运用多时呈现多样化状态。同课异构的基础要是“课”同,“构”异,即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教学模式、方法、风格迥异的课堂结构表现。
【关键词】 课同异构;模式重构;课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对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多分歧,也自然呈现出名目不一的课堂表现。当进行课例深研时,发现不在同一频道上的教学内容总是难以比较衡量的,也就在很大程序上丢失了“同课异构”的真实学术研讨意义。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法应当从“课”同,“构”异,进行建构,从不同教学模式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从不同课堂质效研讨中进行理构,从而达成教学研讨提升的目标成果,不忘同课异构法运用的初心。
一、“课”同”构”异的解构
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相同或相近的文本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异构执教,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不同,呈现出同样的教学内容不相同的教学风格,收获不同的课堂质效。在“同课异构”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知识维度、课堂中不可预知的教学生成等,使“同课异构”真正体现出教学的姹紫嫣红。
(一)在“课”同的含义上,应是相同的文本。所以“同课异构”也叫“同题异构”、“同篇异构”或“同篇教学比较研究”的。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当一致,或趋同。“同课”就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应该完成的共同内容。有了教学文本的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什么就能教什么”了。如果教学内容不一致,而采取“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话,那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定的随意性就将使“异”构流于形式。做的更多的功课都是不自觉的无组织的“同课异构”了。
(二)在“异”构的理解上,当是“怎么教”的范畴,指不同的教学构想,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环节等。即根据“学情”来结构课堂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这属于教法方面的内容。在共同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异构——“怎么教”。那么首当其冲地要考虑的是课堂质效的问题。即面对知识和能力层次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宜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計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施教,用最少的时间最优化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意在“殊途同归”。“异构”研究的应该是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等问题。
衡量“异构”是否高效的最重要指标是“学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用时”。学情相似,达到目标用时少的是高效;学情不相类,低层次班级能用同样时间达成与高一些层次班级共同的教学目标的也是高效。
二、“同”课“异”构的重构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有笼统的能力目标而无准确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文本是构成教学内容的素材而非教学内容,教参大多为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而没有提出“教什么”的参考意见。我们常常手捧课标、教材、教参,却难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文本的体式特征和内容实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来探讨、筛选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作为教师“异构”的共同性内容。“同课异构”,通常有区域性活动和校本活动两种。当下的“同课异构”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应作较大的调整和改进。
(一)区域性活动。参与人数多,影响大。“同课异构”,可先确定教学文本,由包括执教教师在内的研究小组分头细读文本、提出“教什么”及其理由,然后一起研究并确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而由执教者根据实情(学生的、教师的、环境的)设计教学方案并上课,比较其教学内容的落实和目标达成的情况,选择“好课”做成“实录”或完善教案,以“同课异构”的成果而保存、沿用。这样,比给一篇文章任由执教教师“异构”着、上课着,大家评议着,要来得切实、有效。
(二)校本性活动。有学科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两种。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同课异构”的内容和形式可与区域性活动相同。学科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集体备课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开展有效的“同课异构”活动能起到“同伴互助”的作用。“同课异构”更注重教师的集体备课和集体智慧,首先让备课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策略的选择、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巧妙运用等,然后在集体讨论时进行思想的碰撞,再把这些思想的“火花”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异构”,最后进行课堂展示。
学科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最好能将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纳入其中,也可以精选一些文本来做“同课异构”,比如每周一篇交由组员细读文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教学的主问题及其理由。问题一般包括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求“同”,讨论、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答案。然后由教师各自设计教学方案施教。备课组宜要求教师根据施教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之完善,然后选择最佳的几个教案作为“同课异构”的成果存档、沿用,成为集体享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操作富有针对性,简便,有效。
(三)流程归结。“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定篇——求同——异构——实施——成果。其中的“求同”是重点也是难点,求同的问题解决好了,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在互相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寻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学能力暂时稍弱的教师将会在专业发展方面获得提升。
真正的“同课异构”可以很有质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参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从而达到优化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
2.李海林《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
3.夏家红.训练写作技能 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代教育》2013(10)
4.傅禄建.教育研究与评论 中学教育教学《上海教育》(沪)2015第7期。
5.应慈军.语文教学“同课异构”的几个问题《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