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7-11-18杨子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杨子华

【摘 要】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与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增强德育实效性,为学生形成优秀的品德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学校德育;实效性;增强;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1

近来,学校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实施行为规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面貌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加快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必须树立德育务求实效的科学观念,要把增强德育实效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一、要处理好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关系

现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时期,这场巨大的变革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能力,能自覺地按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因此,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德育目标素质化首先表现在增强目标的前瞻性。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而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全面的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着眼于未来,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不仅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还必须重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发展真正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能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德育目标素质化还表现在促进德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确立德育目标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考虑到学生终究要由学校步入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学生能否清醒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这才是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一般认为,研究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德育实效的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

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2.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展了关于主体性教育问题的讨论,鲜明地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教育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上来,从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回归到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上来。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是时代的呼唤。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志、主体精神、主体人格,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学生个性品性结构更加完善。其最终目的与追求是更好地将学生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2细化德育目标,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要根据实际,尽量把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年级,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贯彻落实。将德育目标细化、分层,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一定要针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如果一味地强求学生接受远远高于其身心发展阶段的道理,即便这些道理被学生背得烂熟,也很难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的德育自然成了“空洞说数”。二是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立德育目标。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求他的公民承认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遵循社会所规定的法律和道德,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尽义务,这些基本要求理所当然地成为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学会关心国际合作、环球意识、环境法和环境与发展的意识、和平与发展的意识,环境道德的观念等具有全人类性的目标已成为现实的要求,这种情况反映到德育中来,在确定目标时应有所体现。

2.3构建一体化的校内外德育体系

学生的道德思想,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学校,要清醒地认识到把学生关在学校中进行德育已不再适应新形势,应将他们看成是社会的一员,让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健康成长。对于家长而言,应主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切实做好表率,多与学校联系,相互了解,共同配合,共同育人。对社区而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道德活动实践场所。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德育的和谐与有效性才能实现。

2.4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改善社会环境

真正落实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模式,与其操作方法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还属于欠发达,对于提高全民的家庭教育其成本无疑非常大,所以,如何使其相对完善的家庭教育就是至关重要的。再者我国老一辈人的文化层次相对较弱,家庭教育方面即存在一定困难,所以,不仅是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更是需要从社会角度,配合家庭教育,从思想上面,社会大环境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便会以小博大,取得较好的效果。

2.5培养责任感,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感是德育内容的重要方面,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群众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发展,而其责任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长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内容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辅助有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深化德育内容。有效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使学生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具有有效抗体。

总之,德育基地是充分开掘德育的社会资源,要使之经常地、能动地为学校德育服务。各级各类德育基地的建设,能增强全社会的德育意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渠道,对青少年可以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新世纪呼唤我们培养出一代“四有”新人,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战胜德育面临的种种挑战。对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们相信,只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深入思考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教育工作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大环境,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就一定能取得较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廉珍.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赤子,2012,(4).

[2]赵山辉.关于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新时期强化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