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妙趣横生地理课

2017-11-18周春燕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桶盖气候知识点

周春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也强调学生应具有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通过设问来逐步推进,使学生通过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进而获得新知,这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的科学精神,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效设问的意义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巧妙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与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另外,问题是开启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经常向学生设疑、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巧妙设问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组织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情境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之一。问题情境是指当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要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目标范围内的积极情景,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和鼓勵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从日常生活出发设计问题

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教学内容气候类型名称众多,加之各自特点不同、分布不一,学生普遍表现兴趣不高。如何通过巧妙的设问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呢?这一章节的授课通常是江南冬季最冷的一段时间,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此时对于低纬度地区的向往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上课时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季节来一场旅行,你会选择去什么样的地方呢?能不能用上节课学到的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术语炎热、温暖、凉爽、寒冷,降水丰沛、湿润、干燥等来描述一下……”随后呈现课题“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开始构想自己理想中的“气候特点”,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在下一环节的授课中又通过设问“想知道你理想中的旅行目的地在哪里吗?”继续把学生饶有兴致地转向本课的第二个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在设问的引领下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效果斐然。又譬如,讲到东南亚地区时,对于当地主要农作物“水稻”,可以先设问:“超市里进口大米的产地主要是哪里?”不仅自然引出课题,学生也很容易记住这个知识点。

2.结合时事、热点事件设计问题

“巴西”一节的教学则是以巴西举办奥运会为题设问,引入新课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3.通过教具演示设计问题

“地球公转”一节内容是初中段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一节的授课过程中教具的演示是较常见的。在演示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演示的效果以及学生的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通过演示春分日到夏至日这一段公转运动,适时反复设问“在地球表面太阳的直射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时期我们苏州的日照长短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正午时,操场旗杆的影长有怎样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有效观察的同时,冷静分析、理解、深化知识点,进而达到透彻掌握的目的。

4.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由表及里

仍以“日本”一节为例,这一节的设计是以三个小设问来拆解作为课题“追问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大设问的。这三个小设问依次是:追问一,国人春节假期为何纷纷选择赴日旅游?追问二,赴日游为何会买“马桶盖”?追问三,“马桶盖”中国造?第一个问题其实相对开放,学生通过课本内容学习加上自己的思考不难得出如下结论(1)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距离近;(2)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多温泉——重要的旅游资源;(3)日本境内多山——山地丘陵为主——风景秀丽;(4)日本较我国同纬度地区冬季更温暖湿润,气候适宜;(5)日本传统文化与我国接近,感觉亲切……紧接着通过对日本高度发达工业的学习,学生也不难解释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仍然是通过对“马桶盖”的后续报道以“马桶盖中国造?”的设问继续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围绕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最终对日本工业的海外迁移有了深刻印象。课堂设问深入浅出,教学方能“浅入深出”。本课在设计上通过三个追问将课题一个大追问进行有效拆解,一方面使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任务和方向更明确,不至于不明就里,同时学生在接连探索中体验到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通过连环设问的方式,老师将学生牢牢抓在自己手上,自由驾驭课堂节奏与方向。另外,针对难点把相关知识点统一集中设计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阶梯式”问题组,这种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有效问题组的设置,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

5.提供两难情境,设计问题

譬如,在“人口”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上,问题的设计“世界人口越多越好?越少越好?那怎样才是适当的呢?”在中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上“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单一经济显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不利的。本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其他经济发展很受限制,该怎么办呢?”在对于古城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拆,可能使历史文化上的损失无法挽回难以估量;不拆,不适应当代生活,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同时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对于古城是发展还是保护呢?”这样设计两难情境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学生充分理解原有知识,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以及为解决问题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避免极端化、偏激化有明显的积极作用。endprint

6.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各知识点之间往往有密切联系。源于学生已有知识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饶有兴致地探求答案。譬如,在讲到气候的直方图时,学生一开始接触的大多是描述北半球地区气候的,如何设问能够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引入南半球气候直方图的认识呢?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节的授课中我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线索推进教学。当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自己旅行目的地有所了解,开始对课堂有所松懈时,我适时呈现一张表示南半球地中海式气候的直方图,通过设问“老师想去图示的地方旅行,你们看看这种气候有可能在哪里呢?”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抓回课堂,同时又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继续探索。

三、课堂教学设问应注意的问题

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收效甚微。知识本身的内涵很广泛,而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因此要把握知识的内涵使问题情境更有效,非常重要。

1.设问要有足够的认知价值

学生在研究这个问题后能够获得有用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应在吃透教材和把握学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授课内容的重难点恰当设问、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使认识逐步加深,视野不斷拓宽。一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能在学习中顺利迁移和应用。

2.设问要有层次性

在设计问题组时,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设置问题。“问题组”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来设计。这样才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将目的任务通过问题组进行逐层拆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问题,既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兴趣。

3.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问既要注意问题的基础性,又要注意问题的延展性。单一的设问,用“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设问,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能力不足会使学生缺乏兴趣、甚至感到无聊,这样的设问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既需要深思熟虑,又要力所能及。

4.设问要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事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堂上巧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有效设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地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设问技巧,有效设问将成为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巧设问,教师能自由驾驭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热烈高效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桶盖气候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惊艳世界的马桶盖
瞧,气候大不同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智能马桶盖提质列为国家行动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