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墨子的阶级属性
2017-11-18夏东平
夏东平
墨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其主要思想有尚賢、兼爱、非攻等。如何分析其思想的阶级属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出身于鲁国,先祖是周的贵族,但他自己称为“鄙人”,被后人称为“布衣之士”。看上去,他更像是一位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他也应受到相对比较好的教育,而且热衷于社会政治活动,从而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理念。
一、墨子的阶级属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墨子有这样的表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从《史记》不多的言辞中不难判断,墨子作为宋国的大夫,应该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更像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士人在古代中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政治社会地位都是不高。但是除此之外,在历史著作中关于墨子的出身,也就没有留下多少具体可靠的史料。
根据《墨子》和《韩非子》、《淮南子》等书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墨子是一位由手工业工匠而上升的士(知识分子)。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墨子学说是“贱人之所为”。因为墨子擅长木工手艺,一些学者据此认定墨子出身低微,是手工业者的身份。《吕氏春秋》里墨子也被载为“北方之鄙人”。钱穆在《墨子传略》中认为,墨子因坐罪而受过古代五刑“墨、劓、宫、大辟”之中的墨刑,而罚做苦役,故世人称其为“墨”,以此论证墨子的囚徒出身。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墨子应该深处社会底层。
“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历史学家们纷繁复杂的历史叙述中,如何来判断墨子代表的是哪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到底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列宁在谈如何分析一种社会思想的阶级性时,进一步指出:“直接为某种观点辩护的人是谁,这在政治上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观点、这些提议、这些措施,对谁有利。”所以接下来,笔者试图从墨子的政治思想和具体的政治行为对阶级属性去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
二、墨子的政治思想
墨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其核心思想为“尚贤、兼爱、非攻”。接下来,我们要着力对这些思想做些简要的分析解读,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墨子的阶级属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尚贤。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墨子多次指出了尚贤的重要性:“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这就是说,进入一个国家掌握政权的君主,如果他不爱惜贤士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发现了贤才,若不马上使用,贤才就会怠慢国君。
不是贤才不急于解救国难,不是贤才就不能为国谋划。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使国君长存,是从未有过的事。由此可见,墨子视贤才为国家的珍宝、政权的辅佐,将境内贤才的多寡直接与国家的治乱、民族的兴亡相联系,可见尚贤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
于是,墨子进一步为我们勾画出有贤者治理国家的美好图景:他们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因此国家太平而刑法严明;夙兴夜寐,为国家征收关市、山林、泽梁的税利,因此国库充实而财力聚集;早出晚归,亲自进行农业、林业生产,因此粮食多到足够百姓吃。
所以贤者治理国家,使朝廷对上有足够用来祭祀天鬼的酒醴,对下有广阔的胸怀接纳人才;对外有强大的与别国交接的经济实力,对内有充足的以养万民的粮食。其结果是“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墨子所描绘的贤人治理的国家就是国强民富,但在其中我们不仅要看到百姓的富足,更要注意到墨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了统治阶级展示一幅未来发展的美好画卷,赢得统治阶级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推动墨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所接纳,从而发展为显学。
2.兼爱。
兼爱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他还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从而导致了“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的不稳定、不和谐的社会局面。因此,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认为,作为社会成员做到了这些,祸患、掠夺等就有可能不会发生了,战乱也就消失了,社会从而更加稳定和谐。
墨子兼爱思想的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人与人之间不要存在血缘差异和等级的观念。毛泽东说:“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让奴隶主贵族放弃血亲宗族纽带,平等地与奴隶及平民交往,共同分享社会劳动成果,这样的政治思想更多代表的墨子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墨子通过“兼爱”的思想表达麻痹奴隶和平民,从而让被统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们存在更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3.非攻。
墨子从“兼爱”的思想出发,更进一步提出了“非攻”的政治主张。首先墨子视“攻”者为“寇乱盗贼”。他在《非攻上》篇一开始便是把“寇乱盗贼”作为“不仁”“不义”。墨子视仁、义为最高的道德规范。他站在“天下之君子”的立场,认为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泵鸡豚”者,到“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拖其衣裘,取戈剑者”,都认为是“不仁兹甚”,“罪益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的。endprint
墨子不但在理论上声讨统治者的兼并战争,而且为制止战争身体力行,四处奔波。最著名的便是《公输》篇中记述的墨子如何打败公输盘,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事迹。另《鲁问》中记载墨子如何以自己的理论劝止齐国攻打鲁国及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故事。为阻止战争,保护下层人士的利益,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般”。
墨子的这些主张,不只为了“民利”,更多是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着想的。他说君主“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按:顿,坏也),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反之“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势必造成“其民淫僻而难治”,“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的意思非常清楚,他认为“君用财节”则“民易治”,“府库实满”则可“征不服”,君奢侈则“民难治”,國必乱,他力倡节用之道,同时也是为了君主成“霸王之业”。
总之,墨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奴隶社会所确定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社会秩序正逐步走向崩溃。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加之墨子个人的生活经历,更增添几分对百姓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同情。但是这些理解和同情,并不掩盖墨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追求,他渴望个人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墨家思想成为显学,从而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诉求。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34
[2]孙中原.墨学通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
[3]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46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27.
[5]《墨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徐希燕 《政治学研究》2001(12)
[6]《墨子尚贤思想述评》 黄建聪 《社科纵横》2008(9)
[7]浅谈墨子的“兼爱”思想 米礼宾 文史博览(理论)2012(4)
[8]《论墨子的阶级立场及其“兼爱”“非攻”思想》韩连琪《东岳论丛》1985(5)
[9]《阶级属性观:墨子独树一帜的可贵思想亮点》 魏爱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 论墨子政治思想的两重倾向及其阶级归属 卢枫 《求索》197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