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进堂:把致富梦书写在大地上

2017-11-18尚彦秀

北方人 2017年22期
关键词:红小豆农垦农场

文/尚彦秀 王 彦

吴进堂:把致富梦书写在大地上

文/尚彦秀 王 彦

吴进堂,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融富旱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的故事该从1990年说起,这位21岁的山东小伙子,借着农垦二次开发的良好机遇从老家来到八五四农场,成为一名农场职工。十几年来,他用自己辛勤创造的财富不断地帮助百姓、回报社会,以强烈的责任感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是百姓心目中的大好人。因此,他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科技示范带头人;被黑龙江省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农垦总局第三届“感动北大荒人物”、农垦总局首届“道德模范”、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感动社会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6年,黑龙江省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省职工创业创新标兵表彰大会上,获得了“劳动模范”和“创业创新标兵”两项殊荣。

卧薪尝胆做利益共享的探索者

1995年,他从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本科函授毕业后,被农场任命为第二十七生产队农业技术员。1998年,在农场体制改革政策的鼓舞下,他一下子承包了3000多亩耕地。可是,老天爷仿佛要故意考验一下这位倔强的山东汉子,连续 5年风、雹、涝、旱灾害让他亏损了将近100万元。那时,家中常年舍不得花钱买新鲜蔬菜,他曾因花几角钱买了一瓶酱油而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因怕孩子听到外面叫卖雪糕的声音而在炎夏关紧门窗……在他最艰难的日子里,农场帮助他协调贷款、赊购生产物资,生产队工会给他送来了米面粮油……

吴进堂认真思考创业路上的失败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天灾;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自己种植知识匮乏,缺少科学种田和先进农机装备的支撑。吴进堂开始研究北方气象知识,琢磨黑土地的日照、积温、无霜期、土质结构等等条件,虚心向连队“老把式”和农业科研院所的老专家求教。他开始调整种植结构,进行农机改装,解决了因春季低温玉米种子“粉籽”的问题,同时,将八行玉米覆膜机改装成果向国家申请专利。这项技术刊登在《农垦日报》后,有几百个农户打电话询问或前来学习,他都毫不吝啬地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成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承租的土地扩大到了8000多亩,在偿还全部债务后,有了220多万元“家底”,从而成了远近闻名的土地承包大户和富裕户。

志存高远做土地经营管理的创新者

2000年前后,受加入WTO影响,国内农业生产的大环境出现变化,国家取消小麦保护价收购、允许国外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北大荒麦豆轮作的传统种植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吴进堂大胆分析市场,快速转变种植结构,采用玉米取代小麦、红小豆取代大豆的新型粮种结构,寻求粮食生产的品种突破。在大豆改种红小豆之后,普遍出现了红小豆耐药、耐草性差,依赖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吴进堂又自费开展安全化学药剂的探索性试验,在投入100余万元后,终于成功选出适用的农药制剂,红小豆亩均效益提高100元,初步实现了种粮结构成功转化。

农业要强大,必须现代化,革新机械技术是当务之急。吴进堂没日没夜地钻研农机的引进、改造和研发。一件件科技成果被成功运用:在早期玉米种植方面,吴进堂研究发明了玉米行间、全面覆膜机;在解决玉米下棒收货工艺复杂问题上,将俄式“赫尔松”玉米割台嫁接到佳联3518康拜因收获机上,由收获玉米棒变为收获玉米粒,解决了人工收货成本高、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在解决储存玉米净水难题上,设计改装了可拆装、可移动的机械化玉米楼子,解决了玉米棒的存储风干问题;在红小豆种植上,自主研制了往复切割式小豆割晒机,比人工收割效率提高20倍,获得了国家专利;改装了红小豆翻铺机,解决了以往人工翻铺损失大工效低的难题,提高工效30倍以上。

现在,吴进堂的技术成果覆盖面积超过1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从2008年起,他开始在自己的家庭农场内部搞起股份制,按工作年限分给每个家庭农场工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股份,多的 400亩,少的150亩,年底按效益分红,6个工人共分得土地1200亩,三年共计分红46万元。2010年加上工资收入1.8万元,平均每家从他这儿就能收入将近8万,有5户家庭当年就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敞亮的楼房。2015年,他种植红小豆,年底喜获丰收,立即给工人多发放了1.5万元分红。

他是个有心人,闲暇的时候他不断为自己充电,国家的政策、新动向他都十分关注。十八大期间,他每天坚持观看会议内容,他看到农场的种植户都渐渐富裕起来了,他认为自己富不算富,一部分人富也不算富,“小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富裕,他脑海里有了新的想法。2013年,他创办了融富旱田农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土地经营范围延伸到虎林市地方乡镇,将虎林市杨岗镇的50多户1770亩旱田地和虎林市伟光乡的60多户2049亩旱田进行集中连片经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社员们切实尝到合作经营的甜头。人们口口相传,更多的农民纷纷要求加入。

心怀感恩做回馈社会的践行者

说起2003年国家出台“一免两补”农业政策时,让地的情景历历在目:要土地的人挤满了连队的办公室,旱改水得调地,建集中育秧大棚得用地,“包地热”更让干部们急得不行。看着着急上火的干部们、吵着闹着要地的职工种植户,他二话不说,倒地、让地!就这样,他先后五次因旱改水、让地给无地户、建集中育秧基地和解决养牛户畜牧用地,让地2913亩交给作业站领导进行重新分配,解决了15户家庭无地承包的状况。后来因国家政策性调整,土地再次成了众目睽睽的“香饽饽”,他又先后让出3700亩地给需要包地的9户家庭。就这样,他承租的土地从8000多亩一下子锐减到现在的1600亩。

把生金产银的耕地大片大片地让给贫困户,将辛勤劳动挣下的血汗钱大把大把地撒向社会,有人说他“缺心眼儿”,可他仍乐此不疲。他常说:“社会成就了我们先富群体,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回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仅要带头致富,而且要带动共富!”

他回报社会的善举,几乎遍布他足迹所至。2010年,他和妻子回山东老家探亲,得知邻村的姜明广家遭遇车祸造成一死一伤,老父亲急火攻心辞世,老母亲精神失常,儿媳带着9岁的女儿艰难度日。在农历“小年”那天,他带着妻子和女儿打车来到这个陌生的不幸家庭,给她们送去2000元,女儿也掏出了自己身上的200元零花钱。他当场承诺,要资助这家孩子一直读完大学。2011年,老家的大哥在电话中告诉他,那家的儿媳在一场事故中遇难了。他立刻给姜家寄去了 2000元,又拿出钱委托大哥帮助雇工把姜家的庄稼收回来。从此,他在千里之外又有了一个令他牵肠挂肚、靠他寄钱读书的“女儿”。

十多年来,他不但帮助连里的十几个贫困户耕地、推土、挖沟、收割,提供技术支持、农用物资援助,还先后拿出30多万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这些家庭逐渐摆脱贫困。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个找到支部捐款2000元。这些年不少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人找他借钱总数超过20万元,他从来没拒绝过。这几年,他又先后拿出8万多元资助农场学校的贫困生。近两年,他连续拿出合计15万元送到农场工会,作为扶贫共富基金……

猜你喜欢

红小豆农垦农场
农场假期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红小豆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红小豆价格持续上涨,后期有回落风险
农场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一号农场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
丰收的农场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