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2017-11-17鄢旭张东生
鄢旭 张东生
摘 要: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服务,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增加服务供给,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必须从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和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只能两个方面做出调整,解决政府失灵和社会失衡问题,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树立良好的公信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政府职能 理念创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时间安排及领域规划两个方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推动政府行为转型,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
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作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日趋一致。随着经济工业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经济体制乃至利益格局矛盾日益凸显。为此,政府就要改变以往的官僚主义作风,坚持把以人为本、重在服务的理念作为出发点,把恪守行政道德规范作为行政人员工作准绳,真正意义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一个让广大的社会群众接受和满意的政府。
1.制度化。
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政府模式,公共服务型政府特征之一就是法治政府,它是在整个社会民主只需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接受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其公共利益的满足需要通过国家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来保障。健全立法体系成为必要的法治基础。所谓“法治”,是以制度和法律为内容的治理手段。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也发生重大转变,更多的要求已体现在权利性、公平性、制度性等方面。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因此,成功有效的制度化的政府是培育公共服务理念的前提条件。
法治政府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求政府一切活动都应限制在宪法和法律规范内,权利的行使也不能超越任何法律许可范围之外。依照中国目前的情况看,行政立法体系逐渐走向完善阶段,以《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包括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在内的一整套的规范性法律制度文件为基础建立的框架初步形成,基本上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一些制度仍不健全,具体有法必依还有一段距离。因而,只有进一步加大行政法规制度健全速度,才能奠定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基础。
2.民主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原则之一。胡锦涛对此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为惠及全体人民。”[2]传统的以特权政治为特征、“官本位”思想为理念的官僚政治已经偏离了服务型政府的初衷和发展。为此,政府的工作重心离不开服务人民,政府管理者及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既要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同时也要与民众的公益相符,与公益目标保持一致性。这就要求政府在重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观,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念,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以民主促进服务就是对民主理念、原则和要求贯彻到公共服务政府建设实践过程中,用民主的规制对公共政府的权力和行为进行明确的制约,在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政府组织结构,控制政府管理幅度,规范政府规制,强化政府主动性和开放性,努力构建完善的实现民主公共服务政府的制度体系,、具体程序和运行机制,从而提供切实的制度保证。
二、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不断深入,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根本要求及行政改革的核心。这一点已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容中得到肯定。
1.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经济管理职能为主体,以满足多元化社会下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终极目标。因此,进一步规范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成为政府职能定位的核心。规范政府经济职能,就要淡化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以新公共理论为逻辑依据,通过服务的手段来营造供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实现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均衡发展。
2.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社会管理一般包括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主治、提供社會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社会政策。西方的社会政策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会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政策变化均与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时期,无论是在政策与法规、管理和规范方面,还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都亟需强化。对此,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加强机制体系创新。创新型的制度安排可以带来服务方面的很大改善,即使是在低收入水平上。[3]主要是关于政府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既包括中央内部横向关系。也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其中权力制衡是核心,权利与责任的划分为手段,建立从“权力”、“权利”两个方面的双重制约机制。推进民主建设,实现社会公平。
(2)强化环境保护职能。“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保护环境成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能。政府一是要正确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加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宣传教育,倡导在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二是在经济领域内容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建立有效地环境治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1世纪是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必然导致人民的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这就要求政府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建设,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政府行为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世界银行:迈向21世纪,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备注:2017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7083课题组成员:赵义华 王钊 鄢旭 李德军,课题名称《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