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与“意境”表现
2017-11-17蔡玲
蔡玲
摘 要: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创造的灵魂,也成为中国艺术歌曲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艺术歌曲经过近百年发展,已达到技法成熟,精品璀璨,本文探讨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表现和创造,以揭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的艺术性特点。
关键词:艺术歌曲;民族化;意境;艺术表现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核心,被称为是“中国韵味”的代表,古往今来,已成为中国传统各类艺术作品表现所追求的目标。艺术歌曲是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与音乐的结晶,自上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它与钢琴、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一样,怎样融入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国度,怎样创作出受中国民众所接受的作品,就成了音乐家们必须面对的难题。近百年来,经过数代音乐家的探索和创新,已使艺术歌曲这一重要音乐体裁,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结出了丰硕成果。不少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有极好的意境表现,它们已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
一、“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之灵魂
“意境”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情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景谐、深邃悠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1]“意境”一词以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提出,初见于初唐时王昌龄的《诗格》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2]诗中“物境”即诗中客观物象;“情境”即诗人之内心境界;“意境”则是前两者的交融,具有哲理意味的境。意境备受各代研究者的青睐,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诗、词、歌、赋概括抒情性作品高层次艺术形象的重要范畴。不管作品描绘的景与情、主体与客体、创作、表现以及欣赏等多角度,都已形成丰富的理论规范。
中国传统诗词都以具有意境为上乘之作,体现出作品格调高雅。唐诗宋词之所以独特绝妙,就在于作品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字、词、句间既有优美动人的景色,又有发人深思的情感,还蕴含着作者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境描写都是诗人心灵的独特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诗人崇尚诗的天然意趣,无丝毫雕琢之感,却意味深长,意蕴深远。意境着意表现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交融的结晶。表现之关键在于将自然景物与作者内在情感的有机组合,以真实的景物,表达真实的感情。诗人将诗歌中的情景“物我融合”,“物我合一,同化自然”,表现出自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从诗人精妙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中流出。
“意境”创造是古往今来中国传统艺术永恒的追求,而意境美也是传统音乐表现和审美的至高追求。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不过分追求形象的逼真或自然中的必然,不过分致力于典型形象的塑造,注重“写意”性,将音乐之神韵依附于旋律的线性美以及音色的丰富变化上。充分利用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特点,营造一种悠远的音响“意境”,让欣赏者从中得到深邃的中国文化的体悟,擅长于表现一种深远意境和绵长的韵味。传统音乐也追求一种“神似”,一种“音画”的美,在“诗情画意”中追求一种审美的意趣。
二、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和意境表现特点
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较高作曲技巧的歌曲体裁,往往采用独白形式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抒情性特征,歌词和乐曲都具有较强的形象性。由于艺术歌曲的诞生和发展都得益于当时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出现和钢琴藝术的成熟,早期的艺术歌曲都是选用歌德、海涅、席勒等大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不但能唤起听众的心灵共鸣,也给音乐家和歌唱家艺术创造提供了灵感。“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融合,对作曲家来讲诗歌永远是音乐灵感的源泉”。[3]所以,文学表现的丰富性和钢琴伴奏的完整性,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核心,自然也成为中国音乐家探索艺术歌曲创作民族性的内容。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表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表现性,意在将音乐与歌词的情韵相融合,以唤起欣赏者的联想,使音乐旋律的起伏蕴含的无尽美的因素和效果,将景物与情感,听觉与视觉,时间与空间得到意境美表现。艺术歌曲在歌词的引导下,通过节奏的张弛性,力度的对比性,旋律的流动性,来营造音响氛围,让欣赏者获得深层的情感体验。我国古代的诗词中较多是通过虚构而刻意营造的意境,而中国艺术歌曲中歌词中的意境更多是通过自然写实的手法,词作家有着深厚的人生感悟,对生活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歌词中抒情性表现具有描写性特点,较多用指静态性描写或叙述性特点,不少艺术歌曲歌词还具有时代性特点,较多用指动态性描写;也有比喻性和象征性等多种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曾在国外留学的专业音乐家,有较好的钢琴基础。他们尝试用欧洲的创作手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他们在音乐表现中较注重旋律的调式关系和曲式结构等与歌词的人文内涵的融合,对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创作具有开拓性意义。
中国艺术歌曲早期的作品,较多是根据古诗、词或文人新词而谱曲,比如:古曲《阳关三叠》(王维词);青主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海韵》(徐志摩词);黄自的《玫瑰三愿》(龙七词)等等。这些作品较好地表现出歌词丰富的内涵,着意表现文人的幻想和含蓄的内心,音乐充满诗情画意,旋律质朴而具有浪漫色彩。
如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来自古曲,歌中“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品配以清淡、悠扬而暗含悲凉的音乐,表现出离别时那种惆怅而愁思的意境,使听者为之感动。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歌词据说是作者在校园看到玫瑰枯萎、凋谢时,有感而发写下的。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借用玫瑰花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三个心愿,诗词共六句,短小精炼,借景抒情,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和音乐性。音乐家黄自选择此诗歌,运用欧洲艺术歌曲的写作技法,十分注意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音乐富有流动感,较细腻地刻画出景物的伤感,柔弱无助的形象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歌曲采用二段式结构,前面有柔弱的低诉,旋律的模进和乐句的重复式发展,后段有恳切的热情,三个心愿的渴望化为音乐主题的三度扩展,意境生动,真切感人。音乐家钱仁康对该作品有“《玫瑰三愿》直抒胸臆,不是渲染,是一副素笔勾勒的白描画。”[4]的评价。endprint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开始用微云、微风引动人的思念,又借以月光、海洋、月夜为象征深入人心,并以水面的落花,水底的游鱼、风摇的枯树、暮烧如火等意象,从多角度、多时段中细腻刻画游子心中的故乡意境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歌曲音乐表现上采用同结构的词句的反复叠影,近景与远景的交错,动与静的对比融合,使整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多变、曲调徐缓而悠扬、韵味醇厚。歌曲在曲式的统一中显现变化,作曲的构思精细中不显雕琢,歌曲在早期的歌唱家演唱时有钢琴伴奏加上小提琴,与歌唱者一起演绎作品,流畅而秀美,由此形成含蓄、悠远的意境,听后有诗意未尽、无限回味之感,也使该作品成为中国艺术歌曲早期的典范之作。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难当头的特殊背景,以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陆华柏的《故乡》(张帆词);夏之秋的《思乡曲》(戴天道词);张寒辉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冼星海的《黄河颂》、《黄河怨》(光未然词)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的词曲都富有戏剧性特点,宣叙性歌词配合极具对比性的音乐,展示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打回老家去的急切心情。
艺术歌曲《故乡》是一首抒情性与戏剧性的佳作,歌词前段是对故乡田园四季富有诗意的描写,清澈的河流、垂楊夹岸,以及人们泛舟湖上、凭吊夕阳等安详生活的意境。后段情绪的突变,家乡已变成野兽的屠场,我的母亲呢?我的家呢?那一天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音乐运用了单二部曲式,前段音乐建立在D为主音的五声大调式上,恬静而舒展,钢琴伴奏也采用模仿为主的复调织体,强调和声的色彩性。后段随歌词情绪变化,节奏变得不规整,旋律风格变成西洋和声小调,伴奏变得急促而富有紧张感,和声变得复杂,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此歌曲曾在抗战期间的大后方以及香港、东南亚一带广为传唱。
自新中国诞生至今,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不断走向多元和成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一批批优秀音乐家的涌现,他们用艺术歌曲生动地表现着人们多彩的劳动生活。音乐家们不断吸收先进的作曲技法,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不少专业音乐家还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民族音乐素材,运用于艺术歌曲创作,使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为多样,作品更具有时代性特点和民族性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从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抒发人们真挚的情感,不论从表现手法或是歌唱技巧的要求上,更趋成熟,将艺术歌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声乐艺术和专业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艺术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顾工词、方韧曲),具有刚劲、豪迈的精神气质,有叙事情节,作品以第一人称手法,歌词既有对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景描写,也有对现代人缅怀革命烈士心情的细致刻划,音乐表现上富有戏剧化对比,曲式结构复杂。全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段描述“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感受,音乐富于描绘,歌词“桥”、“摇”等字用附点音符连接,有摇晃的感觉,三连音和旋律的上下流动,仿佛造成波涛滚滚的气势。间奏后接第二段,在第一段的下属调上进行,先是以起伏滚动的节奏,造成当年激烈战斗,勇士们拼命搏杀,保卫铁索桥的场景,急促的速度和渐强的力度将情绪推向高潮。第二段的后半段描写了人民对先烈的缅怀,音乐由激烈转为舒缓、流动,表现出人们在勇士战斗的地方,追忆历史的情景,速度和力度都有对比变化。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变化,内容、情绪也在前面段落的铺垫之下充满激情,力度、速度、音量、音色都更富有激情,以至达到情绪的最高点。此作品音域宽广、表现力强,需要歌唱者全面的修养和歌唱能力,歌曲至诞生之时起一直是我国女高音独唱的经典曲目。
艺术歌曲《那就是我》(晓光词,谷建芬曲),歌词以小河水磨、赶集牛车、沙滩海螺、青山倒影、明月泛波,在欣赏者眼前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歌词将故乡的景物与母亲的深厚情思被化成心头的无限眷恋,歌者也仿佛被化成一朵浪花、一叶风帆、一声竹笛、一曲山歌,一缕炊烟等等都朝夕相伴着母亲。歌曲采用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将此浓浓的乡情诗意化,极富田园诗意味,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作曲家根据歌词意境,配以舒缓而流动的旋律,从深情婉转的旋律中依依倾诉,中段采用高音区的对比,将激情推向最高点,节奏也有所呼应,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真切感人。作曲家要求歌唱者将故乡的小河、水车、渔火、炊烟等田园之景神之于心,仿佛自己身处其境,触境神思,深得其情,让人难以分清这是“诗意的音乐”还是“音乐的诗意。”
艺术歌曲《乡音乡情》(晓光词,徐沛东曲),歌词从“戈壁滩沙海走骆驼;洞庭湖白帆荡碧波;运河边村姑插新禾;雪山下阿爸收青稞;以及北国的森林,南疆的渔火,山寨的酒歌等多角度描写对故乡山水的眷念。歌词的优雅醇美,也使音乐美也从平和恬静的意境和朴实的诗句中生发出来,后段音乐随歌词情绪变化,变得高亢而壮美,让人不断回味这浓浓的乡音和缠绵的乡情,歌唱者的激情通过音乐的提升得到恢宏壮丽的表现,使歌曲成为歌唱家爱不离口的名曲。
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樊啸斌词、刘聪作曲),歌曲采用叙事性描写,用直呈的形式面对现实生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鸟儿凄惨的命运。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严重的破坏,歌曲用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渲染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歌词具有生动的情节描写,借鸟儿生活情景来达意,语言质朴,不时地发问?内涵深刻,意境深远。歌曲音乐极富于戏剧性刻画,旋律的对比变化,起伏的节奏,造成凄惨、动人的场景。特别是语气叹词“啊”的运用,格外添彩,使音乐表现深远而细腻,情感起伏跌宕,旋律色彩变化丰富,音域宽广,极富感染力。
综上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和意境表现特点的分析,可看出中国艺术歌曲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意境表现虽受歌词、歌曲风格等因素的局限,但已形成鲜明的特点,意境创造是艺术歌曲民族化的表现,歌曲的意境表现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也提升了歌曲的表现层次和艺术性。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创造是中国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家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哲学观的共同体现。这些作品通过朴实而精美的歌词与旋律、和声、结构以及演唱技法的精妙构思,使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创作进入更新、更高、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经历过探索、创新、繁荣的发展过程,意境创造和表现也成为艺术歌曲创作探索的目标,意境表现使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烙下中国传统审美的烙印。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体现出中国音乐家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努力探寻艺术歌曲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将中国丰富的传统审美文化与世界声乐发展相融合,逐渐将中国艺术歌曲融入国际声乐艺术的现代潮流,对提升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和中国声乐艺术的国际性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2453页.
[2]王昌龄,中国历代诗话选(1)[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79页.
[3]刘式,音乐名言[J]北京:中国音乐1993、4期67页.
[4]钱仁康,黄自的声乐创作[J],北京:音乐研究,1988年、4期4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