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古典诗词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017-11-17尹金祥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0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美的

尹金祥

【中圖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22-01

审美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诗词欣赏教学中挖掘一切合理的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

审美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是各种教育的基础,它拥有丰富的审美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园圃。而在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最具审美价值。通过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反复吟诵,在阅读中感受美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观和思维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形式又包含着内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各种美学意义也正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品味作品的语言,在阅读中感受美,对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是各种语文能力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优劣。在阅读中感受,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欣赏,在阅读中提高,一直是很多教育大家都极推崇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的甚至还将阅读提到“美读”的高度,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老的这一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阅读本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各种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语言的音乐美。诗词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和音调构成。押韵能使作品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韵、重言复唱等几个方面组成,平仄和谐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双声叠韵和重言复唱则给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押韵自然和谐,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韵律美;节奏在整齐中略显变化,使这首诗的语言展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体现在语言的精确、凝练及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诗人,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或绚丽;或豪放,或婉约;或质朴,或含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在教学中都必须通过反复吟诵,在阅读中感受,在阅读中品味。让文字的声音发自心底,如美妙的音乐弥漫课堂,感染自己,感染他人,读者听者都从声音的流动中感受到美的声音与美的内容的和谐统一。

二、创设情境,在联想中欣赏美

创设美的情境,一直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中,教师着力于情境的再现,抓住最能体现作品情境的词语、句子、章节,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或绘声绘色的范读,或运用图画、课件等来增加形象和情感的直观性、可感性、鲜明性,或根据作品内容进行适当的表演,再现作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便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与作者与人物同悲同喜,进入作品中美的境界。从而感受美,欣赏美,在思想上受到教益,在能力上得以提高。如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可利用图画,配音朗读或课件展示等方法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或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对诗歌的内容加以描述,将学生引入诗人所描绘的美境中:“清泉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阵阵欢歌笑语随晚来的清风从竹林深处传来,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女洗罢衣服结伴归来;渔舟徐徐,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划破了月夜荷塘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间,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醉的薄暮山居的生活图景。”如此,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这美的情境,并从这恬静和谐的境界中体会诗人清幽淡雅的情怀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从而感受到美,并产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本身便是一个审美的活动过程。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加入到这一审美活动中时,必然会受到美的感染,学生的审美感受力甚至审美欣赏力、审美创造力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分析词句,在理解中探索美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不理解谈何动心?审美活动在本质上虽是形象思维活动,的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也必须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作品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才能引导学生也融和着理性判断尽情阅读,边感受边辨识,边分析边理解,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形象美,提高审美能力。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确是精辟的见解。而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用词的凝练含蓄,准确传神。有时虽一字一词,却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阅读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分析作品的词句,特别是重点词句。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落”字用得最妙,它给人以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那缕缕的秋思随着流水般的月辉洒落人间。“落”使“秋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正确理解诗歌美的内涵。

要理解美,还必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品的思路离不开一般的思维规律,但具体到每一首诗词,则千变万化。有的曲径通幽,有的一波三折,有的山重水复,有的柳暗花明。可无论怎样,总得缘文寻美,依文遵路,方能抓住美的本质。如何“遵路”呢?那就要通过阅读、揣摩关键词句,分析重点章节,弄清作品结构等方面来理清思路。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以人物命运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其一是以琵琶女的遭遇为明线,其二是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条线汇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它反映的不仅是封建时代下层歌女和落泊文人的悲凉命运,还曲折地反映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变化过程。《琵琶行》的美学价值正在于能将个人的命运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把个人的悲剧与时代的悲剧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关键词句,理清作品的思路、线索,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深刻的悲剧内涵。

古人说得好:“音美以悦耳,形美以染目,情美以动人,意美以感心。”古典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使学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

总之,语文教师应把对学生各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古典诗词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从感受美、欣赏美,到追求美、创造美。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美的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好美的雾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