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记忆
2017-11-17佘国璠
佘国璠
我曾经美丽的家园,熟悉的老屋是一座简易的四合院建筑布局。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瓦屋几间。门前是大片的田野,远处便是连绵的群山。跨山有一条隐隐约约的小路,常见大人们跳着担子来回蠕动……
屋后不远处山坡上的一块块带状梯田里,是大片大片的果树,一到秋天,花果飘香,就成了我们全村小伙伴们的“花果山”来回嬉戏玩耍,其乐无穷......
每天傍晚时分,迎着夕阳,立在村口远望,全村炊烟袅袅,这是每位勤劳的母亲正在老屋里忙碌着为我们张罗一天的晚餐。
村口不远处那根电線杆子上的高音喇叭,每天准时的响彻全村,早中晚准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也成了那个时代全村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信息窗口。
记忆中,那个时候的老屋是完全的土胚加木料房子,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为了节省,所使用的木料是爷爷用扁担从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挑回来的。房屋的质量可想而知,所以,每年一到多雨的时节,屋内往往就变成了“水帘洞”。
生活在老屋里,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晚饭时分,忙碌了一天的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边一起吃饭。晚饭后,母亲收拾好碗筷。姑姑姐姐们点好煤油灯,开始在昏暗的灯下熬夜苦读,那个时候家里的日子过的清苦而又简单......
而由于我年纪最小,每天吃完饭后爷爷就将我抱坐在自己的腿上,然后给我讲故事,有时候,爷爷如果发现我有粘在衣服上的饭粒便捡起来,塞进自己的嘴里。慢慢的咀嚼,也许,那个时候的我并不能理解爷爷珍惜粮食的意义,但通过爷爷的潜移默化。让我慢慢懂得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这就是一个勤俭节约家风树立的过程......
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全村才通了电,彻底告别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时代照油灯的历史。全村人家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好转,手头初步宽裕的乡亲们,就开始了翻修老屋的工作。其最大的不同是:房屋的结构变成了砖混地基的土胚房,所选用的砖瓦木料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家的老屋也在全村翻修新房的热潮中由土木房变成了砖木房。但此时的劳动主力已由爷爷变成了父亲这一辈。此时的爷爷,虽然年事已高,但为了造新房,不分白昼黑夜的辛苦劳作。现在回想起来,那是爷爷灯枯油尽之前为子孙后代的最后奉献了……
就这样,爷爷参与,父亲主导建造了新的老屋,又开始了我容身落脚的成长处所。先后二叔,姑姑结婚,爷爷、奶奶离世。我也告别家乡,开始了自己的谋生之路。
我离开家乡的老屋已有二十余年了,自从离开家乡,在外谋生的岁月里,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每年,只有在年底匆匆回一趟老屋,一是看望一年来未曾谋面的亲人朋友,二来是为了祭祖。
每当我探亲回到老屋,感觉自己又梦回童年,脑海里不停地回放起年少时的生活轨迹和趣味,寻觅着岁月从老屋的细节中划过的一道道痕迹……
现在算算,由父亲主导建造的老屋也有将近30年历史了,特别是近10年来没有人居住,年久失修,风雨飘摇。纵然房前院后杂草丛生,院落大门紧锁。但只要老屋存在,就意味着祖业存在,家园存在,我们的根就在。
历经几次翻修的老屋,除了是曾经为我们一家人遮风避雨的功能以外,更多的是我们现在心里的精神家园,是精神力量的寄托,蕴涵着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印记。
这些年来,我虽然已经习惯了外面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但我的家乡“面朝黄土,背靠大山”让人心里觉得更加的厚重踏实。
今夜老屋的天空,皓月当空,庭院四周,万赖俱寂。没有了都市的喧嚣,也暂且忘却那挥之不去的雾霾笼罩的天空。完全独享一方宁静,让人心灵沉淀,思绪飘荡。此刻的老屋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
让我们“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怀念家乡的老屋,留恋家园的亲切。也是为了留住曾经的记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