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我国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率影响因素分析
2017-11-17靳娟
靳娟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河南外贸跨越发展”(编号172400410010)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框架入手,结合产业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提出了基于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当前关联的三向分析框架。以此框架为依托,对我国国内上市的商贸流通业企业进行分析。通过选取对象、指标构建、框架设定以及三向计量分析,确定了最符合6家实体对象发展特征的三向模型。针对这些模型深入挖掘,不仅确定了影响企业创新率能力的14类因素,而且给出了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四位一体方法。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创新率 影响因素 产业关联 三向分析
引言及研究途径
有两类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解决,第一类问题是影响商贸流通業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第二类问题是针对影响因素如何进行有效管控才能实现商贸流通业创新能力提升?对于第一类问题,已有的创新类研究集中在理论分析或者是其它行业、全行业,具体体现在张二震等(2005)、曹平(2010)、张洪辉等(2010)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针对商贸流通业创新能力因素的研究。张二震等(2005)就民营经济的创新进行研究,确定了创新方式即影响途径;曹平(2010)就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分析与论述;张洪辉等(2010)就创新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一般框架下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确定以产业关联的视角进行破解。之所以选定该视角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以往学习与研究对产业经济涉及较多,有充足积累;第二个原因是产业关联性分析对于前向因素与后向因素影响更加深入。这也体现在赵晓雷等(2009)、许鸿文等(2012)、杨灿等(2014)、王欣等(2008)的研究成果中。赵晓雷等(2009)采用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影响航天产业的关键因素;许鸿文等(2012)采用产业关联度分析了国际贸易中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杨灿等(2014)采用产业关联效应分析,确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特征与特性;王欣等(2008)基于产业关联度分析了影响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及影响方式。基于上述产业关联度的成功分析,本文最终确定以产业关联为突破口进行求解。具体的求解方式为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当前关联分析,明确影响创新率的具体因素,并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创新能力的对应举措。
创新率影响因素分析
创新,对于企业是一种复杂行为。可以采用新产品销售额占产品销售总额的比例来体现创新性,此比值称之为创新率,具体如下:
(1)
ccs(t)为创新类产品在本期的销售总额,zs(t)为本期产品销售总额,csl为本期体现出的创新率。
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两个关键术语较为重要,一个是前向关联系数,另一个是后向关联系数。前者是指两个产业前继式的关联性,后者是指两个产业后驱式的关联性。
(2)
在式(2)中,前两项分别依次是前向关联系数、后项关联系数。对于这两种关联系数,均为直接前向和直接后继,不存在非直接性的前向关联与后项关联。与此同时,结合上述分析思想,形成当前关联系数,该系数以两个产业在同期的关联性表示,具体见cr(xi,zs)。需要说明的是,三类关联系数均是以各种投入与总销售之间的关联性表示。基于如上三种关联性系数,对创新率进行分析,其可能的表述形式为:
(3)
aj、bj、cj依次为前向关联的对应参数、当前关联的对应参数、后向关联的对应参数;m1、m2、m3依次为前向关联参数总数、当前关联参数总数、后向关联参数总数。将式(2)与式(3)相结合,得到如下创新率表述:
(4)
创新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创新率影响因素的可能构成。这种构成主要是从三向(前向、当前、后向,以下所提及的三向均指此,不再赘述)进行要素分析。基于上述结果,以我国商贸流通业作为实证对象进行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选择商贸流通业作为对象,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第一,此类对象在实体经济中存在数量居多,如果对其成功分析,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第二,我国此类实体近20年发展速度迅猛,取得的效益显著,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其它成长性企业而言,具有指导意义;第三,我国此类实体中部分代表性企业已经上市多年,其财务年报、季报数据真实可靠,采用这种真实数据分析,其置信度必然较高。基于上述三点考虑,同时结合之前理论分析结果,从三级分析体系出发,进行体系结构构建(见表1)。
表1给出了产出因素与投入因素构成的三级体系,在产出因素中重点是用于形成式(3)左侧的表述形态,在投入因素中重点是用于形成式(4)右侧的三向表述形态。对于投入因素中的五类潜在创新投入因素,是以其财务年报展示的关键数据作为因子构成依据;对于产出因素,重点是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确定。其中,实证分析中选定的多家企业在对其内部实际跟踪分析后,确定了创新性产品与普通产品的分类,因此,在销售总额中实现了对应分类。
考虑到研究的针对性与便捷性,研究团队最终确定了六家在国内上市的企业(包括主板上市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依次为苏宁云商(2004)、朗姿股份(2011)、龙净环保(2000)、三川智慧(2010)、美克家居(2000)、新海宜(2006),其上市时间为名称后面括弧中数字所对应的年份,以上述六家企业的财务季报数据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季报数据而不是年报数据,完全是源于三向分析对数据量要求较大。对于三向分析,以5个潜在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最少需要16个数据才能完成。若以年报数据为基础数据,20年的数据才能勉强支撑;若以季报数据为基础数据,4年的数据就可以支撑。
基于此,对六个对象进行深入分析,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确定6个置信度最高的三向回归模型,对应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表2中还给出了具有最高置信度的三向回归分析结果(对于回归模型的质量以及回归模型关键指标的分析,参阅了张晓峒等(1999)、孙尚拱等(2005)、张荷观(2015)的研究成果。张晓峒等(1999)的研究成果对于以DW统计量为主的统计性分析如何有效展开,确定了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孙尚拱等(2005)的研究成果对于以可决系数为主的回归模型如何高置信度确定给予了指引;张荷观(2015)的研究成果对于置信区间估计做出了很好的示范)。endprint
表2中的六个模型对应于六个不同对象,其置信度最低均大于0.85(无论是可决系数,还是调整后的可决系数)。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研究起始时间为各对象上市之后,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以六家企业中最晚上市的朗姿股份为例,其数据样本量为20,满足三向分析的最低要求。
在表2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到,六个对象的三向回归分析并不是对所有潜在因素都成立。以销售费用为例,在前向和后向均不成立。与此同时,管理费用在前向分析中也不成立。另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在个别对象不成立的现象。透过上述三向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员工薪酬稳定性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要件。从六家企业的整体分析结果来看,创新率对员工薪酬的依赖程度是相对稳定的。无论是从前向、后向还是当前来看,三者对创新率的影响在同一对象中基本一致。只有保证员工薪酬如期获得,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壯大。对于初创型企业,实现稳定高薪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如果采用期权激励与现金结合方式,则有可能解决该问题。具体而言,对于初创型企业,在发展前期以配置期权加上较低现金薪酬,可以实现薪酬的稳定性;在发展中期,提高现金薪酬额度的同时适度降低期权配置额度,也可实现薪酬的稳定性;在发展后期,基本取消期权的同时适度提高现金薪酬额度,亦可实现薪酬的稳定性。对于发展型企业,员工薪酬的稳定获取具有极大便利性,不再讨论。
第二,员工持股对技术创新率的影响不仅是显著的,而且具有阶段性特征。从六家企业的整体分析结果来看,创新率显著依赖于三向员工股权支出。分析三向作用系数,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出现前向员工股权支出对创新率影响最大,后向员工股权支出对创新率影响最小,当前员工股权支出对创新率影响居中。这说明创新结果由创新行为产生,创新行为具有示范性与预期性特征。示范性是指已经获取股权激励员工对未获取股权激励员工具有示范性,预期性则是指未获得股权激励员工预期获得股权激励的可能性会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基于这种迭代效应,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证发展成果与全体员工共享,且这种共享红利机制不能只针对具有特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否则企业的长久发展可能无法有效实现。
第三,研发费用(R&D)对技术创新率的影响具有尖峰特征。从六家企业的整体分析结果来看,研发费用从前向、后向、当前对技术创新率形成影响,其中当前研发费用对技术创新率的影响最大,前向、后向研发费用对技术创新率的影响基本一致且小于当前影响,因此形成尖峰特征。一般而言,技术研发具有滞后特征,对当前技术创新率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前向研发费用而非当前研发费用。而本文中确定的六家实证对象都呈现出尖峰特征,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企业因其所处市场环境的核心,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渴望最为强烈。现有的市场流通环节中,被赋予更多概念的产品的销售结果令人满意。这种创新概念基本都源于当期研发投入所得,这种先宣传后实现,在宣传中逐步得利的方式即验证了尖峰特征。综合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不能完全埋头做研发,必须在研发的同时向市场释放研发过程与研发预期信息,以提升消费者的信心与购买意愿,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提前转化可能性。
第四,管理水平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现实性与预期性特征。从六家企业的整体分析结果来看,管理费用仅从后向、当前对技术创新率形成影响,从前向形成的影响基本不存在。与国外成熟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多停留在“理”的阶段,没有实现“管”的特质。具体而言,对企业发展战略、架构管理等,在具体管理中涉及较少;仅针对当下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寻找解决的具体方法与实行路径。因此才会出现“管”少“理”多,现实性与预期性较强的特征。
结合上述四点结论,同时与行业特征相结合,要提升技术创新率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以员工薪酬稳定性获取为基础,以持续研发且同步释放研发能量为抓手,以创新性员工持续获得股权激励为目标,以推动管理能力前向提升为诉求。通过上述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式,不仅有可能实现企业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而且会形成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生机。
结论
影响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管控以实现商贸流通业创新能力提升?此次研究依次将这两个问题定义为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确定,已有研究仅停留在第一类问题层面,第二类问题层面未涉及。就第一类问题而言,研究多是从理论研究或是从其他行业研究展开,未涉及商贸流通业的创新能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产业关联性分析,确定了以产业关联为突破口,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当前关联的三向分析进行因素定位。确定此框架之后,研究从理论分析入手,以三向框架推导为形式,从理论层面明确了三向分析框架的具体形式。完成此分析之后,就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展开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选定了在我国国内上市的6家企业为具体对象,这六家企业均来自商贸流通业。通过指标构建、框架设定以及三向计量分析,确定了最符合6家实体对象发展特征的三向模型,上述六个三向模型在统计学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意义上均具有高置信度。由此,透过这些高置信度定量分析框架确定了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企业创新率能力的14类因素,这14类因素从五个视角、三个方向(前向、后向、当前)对创新能力进行勾画。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系统性地提出了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四位一体方法,为商贸流通业以及其它行业如何分析创新影响因素及创新能力提升给出了示范。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技术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5(S1)
2.曹平.创新与技术管理研究动态评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3.张洪辉,夏天,王宗军.公司治理对我国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3)
4.赵晓雷,严剑峰,张祥建.中国航天产业后向关联效应及前向关联效应研究—以上海数据为例[J].财经研究,2009(1)
5.许鸿文,方齐云.从创新能力看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间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12(9)
6.杨灿,郑正喜.产业关联效应测度理论辨析[J].统计研究,2014(12)
7.王欣,陈丽珍.外商直接投资、前后向关联与技术溢出—基于江苏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
8.张晓峒,赵初晓.小样本DW统计量的分布特征[J].南开经济研究,1999(6)
9.孙尚拱,何平平.经典的用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控制中的问题[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5)
10.张荷观.存在自相关时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