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浅析解决广州城市内涝的方法
2017-11-16郭娜徐美良
郭娜+徐美良
摘 要:随着广州城市化的进程,最初那些星罗棋布的沟塘水系已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市内涝严重。针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大部分人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于此,突出强调低影响开发建设,忽视了老城区硬质化严重、改造难度大等问题,文章重点探讨海绵城市与广州城市内涝的解决问题,认为解决广州城市内涝应将“绿色”和“灰色”设施相结合,城市与流域治理相结合。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城市与流域;“绿色”与“灰色”
中图分类号:TV21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3-0081-02
1 海绵城市的提出
现有的城市排水网络建设对城市行洪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浪费,近几年城市内涝、水质恶化、降雨初期城市河道恶臭等问题日益凸显。迫使人们反思过去的建设思路,从而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雨洪解决方案。直到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和仇保兴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进一步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这一设想明确了雨水的收纳和与释放,对由于降雨可能产生的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 广州城市内涝的现状分析
广州市处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为适应上游来水及降雨汇流入海的需要,经过自然环境的塑造,形成了千百条濠涌,这些濠涌具有很好的调、蓄、滞、行洪水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濠涌造成了破坏和削弱,河道被迫改道、淤塞、变窄甚至被填埋消失,致使过水能力锐减,再加上地面硬化率的提高,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相同暴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剧增,城市内涝不断,“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的景象层出不穷。要想解决广州城市内涝问题,必须首先从解决以上问题入手,尽可能还原城市自有的蓄水、滞水、储水功能。这点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不谋而合,下面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来分析解决广州城市内涝的问题。
3 海绵城市建设对广州城市内涝的影响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雨洪管理。主要实施手段包括城市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雨水再生系统等。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可通过多种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城市地面硬化比例,增加雨水的截留、蓄滞、下渗量,从而降低洪峰、延长汇流时间,缓解城市内涝。
另一方面:由于广州市人口众多、建筑稠密,寸土寸金,用来行洪的河道亦被迫压缩,修建地面蓄、排水场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通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措施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和储存量是很有限的。
不仅如此,在已建城区,如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绿地面积本身不大,用于建设绿色雨水设施的空间十分有限,且由于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在绿地改造、管道提升、低洼地整治等过程中会造成交通拥堵、噪声和粉尘污染,将会引起民政之间的矛盾。而在新的开发区,虽然绿化好,道路宽敞,但面临高层建筑率增加,建筑本身的雨水管道改造较困难。
因此,从目前来看,依靠海绵城市对广州市内涝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只能对低强度短历时暴雨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遇高强度降雨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同样会产生强大的径流,且随着时间变长,海绵体吸水饱和之后,对暴雨洪水的蓄滞作用将微乎其微。可见要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需要研究制定更全面的方案。
4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4.1 灰色与绿色设施相结合
我们必须在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有很透彻地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城市自身的条件来科学地使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对城区进行整治,对于旧城区,绿地率低,通过绿地改造来增加“蓄、渗”效果的开发潜力其实很小,则可加强“排”的作用,主要通过河道疏通、整治、雨水管道改造、路面坡度提升等一系列“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达到及时排涝,防止内涝的目的。对于绿地率高的地区如公园、广场、林荫道等休闲区可充分进行生态滞留草沟种植、可渗透路面铺设、下凹式蓄水绿地扩建、人工湿地和人工湖的建设来加强“蓄、渗”的效果。
结合国际上很多在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建设经验,如费城和华盛顿,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后认定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同时结合“灰色”基础设施共同改造建设城区,并将这一决策编制进了政府长期投资计划中,这些计划包括绿地改造等“绿色”设施建设和污水厂提标、排水管网升级、深邃建设等“灰色”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距离2015年国内首批海绵试点城市建设已有2年,镇江、嘉兴等城市也已开展了一系列探索,镇江采取“海绵+N”的做法,在源头治理过程中,将海绵化等“绿色”设施改造、积水区整治、雨污分流等“灰色”设施改造和水电、停车场等改造相结合,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4.2 城市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
流域是一个完整的天然集水单元,城市是流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抛开流域谈城市雨洪治理是没有未来的。流域治理统筹考虑了解决城市外围的防洪、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从大处着眼,整体着手治理,避免了传统“就水论水”、“就城市论城市”的单一治水模式。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珠江三角洲上游连接西江、北江和东江,下游连接八大入海口,與广州市直接连通的有虎门、蕉门、洪奇门三个入海口,还有横门入海口与之及其相近,广州城市内涝事实上是干流河道在河口泄洪能力不足的集中表现。因此解决广州城市内涝要从整个珠江流域着手。
海绵城市的实质是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这种建设理念为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提供了新出路,因地制宜从源头开始削弱洪水,以“一城一策”的思路从上游着手控制洪水,为下游城市防汛减轻压力,如山区河道洪水陡涨陡落、洪峰高瘦,可利用地形优势修建水库、拦河坝等水利工程截流洪水,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平原地区,可充分利用湖泊(含人工湖)、湿地、池塘甚至蓄水草沟等低洼地来蓄滞洪水。在流域整体治理的基础上,城市内部通过海绵体修复,河道清淤、拓宽、连通,排水管网扩建等措施,加强水系连通、蓄泄并举,最终达到城市与流域协同治理,彻底解决城市内涝的目的。endprint
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海绵城市建設及城市内涝的认识
海绵城市建设难免会对原有城市环境有所改变,造成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破坏绿化等。对此,政府应该在选择有责任心的施工单位的同时,对广大居民进行宣传告知,通过大众媒体等方式,让居民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将为城市带来怎样的变化,着重让其对比了解海绵城市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的长远效益,同时可列举国外海绵城市建设较成熟地区的经验,让居民首先直观感受到海绵城市,接下来最好能使居民参与到建设中来,尤其是自建住房的居民,可通过政府补助津贴建设家庭可透水停车场、下凹式绿地、花畦、渗透性人行道等设施。
此外通过宣传教育,使居民们认识到行洪、排水设施对城市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维护公共设施设备,重点针对受教育程度低、退休在家且承担家务工作的中老年人进行宣传,通过社区力量口耳相传为宜,养成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保证河道不被垃圾堵塞,减少水体污染。
5 展望
目前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对彻底解决广州城市内涝有着有限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是我国未来城市雨洪系统建设的必经之路。原有的单一建设思路、高排放标准、粗放型开发方式已经广受诟病,幸运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管理者已经清晰认识到问题所在。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在民众的积极参与下,在城市治理与流域治理理念的统筹规划中,通过“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以达到逐步消除广州城市内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常安,邓立鸣.广州市中心城区内涝分析及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10):25-26.
[2]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等.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32(2):2-3.
[3]崔维敏.海绵城市等于告别内涝吗?[J].社会之窗,2016,190(08):71-73.
[4]车伍,赵杨,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2015:105-107.
[5]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27(6):794,797.
[6]路长青.结合海绵城市减少浅析城市内涝防治[J].低碳技术,201
6,05.
[7]刘俊勇.对近年珠三角区域外洪与内涝问题的新思考[J].人民珠江,2014(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