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艾青 在科技“一亩三分地”里深耕

2017-11-16余玮

中华儿女 2017年20期
关键词:艾青水稻科技

余玮

游艾青和他的团队在浩瀚的水稻基因“天书”中寻找杂交育种的“黄金组合”,努力破译着其分子“密码”

“这里的水稻水淹后叶子变黄了,患了纹枯病,对以后产量影响很大,要马上打药。我们带来了对症的农药和叶面肥,一亩一包,既防纹枯病,还防稻曲病。”一位水稻专家在田间一边察看水稻病情,一边叮嘱着村民。

这位专家就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游艾青。原来,这里遭遇过特大洪涝灾害,他带队奔赴灾区,指导当地开展农业生产自救。这么多年来,他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经常进村入企到户,保障农业科技供给,密切跟踪灾害变化,为农户或种植企业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他们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就是他和他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稻田与试验室里立志培育新品种,硬是扭转了“楚人种田,吴蜀供种”的局面。

忙并快乐着。民以食为天,一粒稻种在游艾青眼里,就是全部世界的重量。让这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获得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激动的是,他作为湖北省科技界唯一代表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带着农业科技的成果步入人民大会堂这红色殿堂,向党和人民汇报……

一粒种子“卖”出402万元

秋天,最美的季节。田野上稻谷金黄,空气里弥漫着丰收的芬香。2017年9月30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试验田里,满目新黄。秋风轻拂,稻穗低垂。游艾青双手摩挲着他亲手培育的稻谷,脸上的疲劳一扫而光。在这片试验田里,每个优良稻种的背后,都包含有游艾青和他的科研团队10多年的心血。

在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的门前,悬挂着多块与水稻研究有关的匾牌: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武汉分中心、长江流域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响当当的牌子,昭示着湖北水稻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千湖之省”湖北,拥有由长江、汉水孕育的广袤肥沃田地,是我国著名的粮仓和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少有人知湖北缺良种,长久以来都是“楚人种田,吴蜀供种”的状况。对此,游艾青和他的团队10多年前就立下目标:选育湖北自己的新一代优质中稻品种。“粮食安全始终是安天下之本。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5%,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杂交水稻需选用两个性状优良,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又能互补的品种杂交,以生产出更优良的水稻品种。杂交品种的选育极为繁琐,每个品种都要从成千上万的杂交组合中挑选,寻找精准的科学数据。一位育种人员平均一年至少要研究水稻的一万个组合,有时候甚至多达三四万个。如此,在无数个“偶然”中得到一个成功的“必然”。

试验田的活儿又苦又累,还得做到绣花般精细。游艾青经常蹲在稻丛间,小心翼翼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记录、建档……夏天的太阳又大又毒,每次下田,全身湿透,像从水里捞上来似的。十年磨一剑,对于游艾青和他的同事来说,就是无数个挥洒汗水的日常。游艾青说,为了缩短育种时间,他们在试验中引入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使进度加快了一倍。如今,游艾青和他的团队已育成5个优质杂交中稻新品种,品质达国标,亩产达800公斤。

新品种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其中,水稻新品种“广两优5号”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开发权和经营权于2013年以402万元的价格转让,创下湖北省单个水稻品种转让费最高价,其他4个新品种也分别以188万元、120万元、100万元和85万元的高价转让。

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游艾青认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是实现农业科技推动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是一家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的省级科研单位,承担着为湖北粮食生产提供品种和种植技术方面的科技支撑的重要任务。该所始终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一道作为实现科技支撑作用两个重要支点,二者相互促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介绍,该所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据可依;提高个人的成果权益分配比例,让利于科研團队和成果完成人;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同部署同考核;产学研结合,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模式。“粮食作物研究所过去的成果转化主要以品种为主,转化企业主要是种业公司。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的高效种植模式不断出现,农业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粮食作物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成果转化模式,实行有偿技术总承包,派驻技术人员驻点进行技术指导,提供从农作物品种到种养技术的全程技术服务。这种成果转化模式,使得我们的种植技术成果得到转化,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科技创新成果能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团队在服务产业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应回报。”游艾青说,他们还注重加强种业成果交易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由于管理上的创新,改变了科研人员过去关门做科研的习惯,促进了科技人员主动与市场和企业的对接,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搞创新。游艾青高兴地看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成果数量和档次明显提高,创新方向和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加速,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院所增名的多赢效果。

“科技人员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关门研究的科研方式,到产业中去凝练科学问题,围绕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去进行科技创新。比如,湖北当前水稻生产中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再生稻模式、轻简机械化栽培模式等高效模式发展迅速,水稻品种创新就应该围绕这些模式培育专用品种。”游艾青说,粮食作物研究所过去转化的成果以品种为主,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技术模式的需求日益迫切,应加强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的创新研究。同时在科研立项时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提前考虑产出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endprint

让游艾青欣慰的是:目前,湖北省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在全省覆盖率上升到45%以上,“楚人种田,吴蜀供种”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一只忙碌的“候鸟”转战南北

1965年11月,游艾青出生在“茶圣”陆羽故里——湖北天门市蒋场镇。他说,岁月流逝,许多事淡忘了,一些事已从记忆里褪去:幼年时他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吃不饱饭,这段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让他对粮食很敏感。在长久的饥饿中,有时候做梦饱餐了一顿,也觉得挺幸福的。在当年的饥荒中,一家人能平安度过,多亏了父母的勤劳与生活上的巧妙安排。终于熬到改革开放,但温饱在长时间还是一个牵肠挂肚的问题,对于早年的饥饿这一集体记忆,游艾青一直记忆犹新。1983年,他凭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继而考上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后又考上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博士,将自己的一生与粮食紧紧联系在一起。

1990年至今,游艾青一直在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相关技术研究。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一步一个台阶,踏石留印。他长年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不论困难多大、环境多么艰苦,都执着追求着自己从事的水稻育种事业。多年来,他从未休工休假,节假日加班是常事,敖夜写科研材料更是家常便饭,“自己最喜欢、最愉快的事就是下田观察水稻材料”。2005年5月起,游艾青任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1月起任所长。他克服“等、靠”思想,摆脱畏难情绪,树立“争、抢”意识,着力抓好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科研立项取得突破,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加。

在中国的南端有片神奇的土地,它面积小,但作用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70%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它的“洗礼”。它的名字叫南繁基地。水稻是喜温作物,育种只能在春夏进行,在湖北一年只能种一季。加快研究培育进度,每年秋冬季节,育种专家们就转战光温条件俱佳的海南。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南繁则是“中国饭碗”的底部支撑。从1990年参加工作开始,这么多年来,游艾青每年赴海南陵水基地进行南繁工作,年复一年,如候鸟一般。“第一次上岛,我一辈子都忘不了。”1990年夏天,刚参加工作的他和两个同事卷着简单的行囊,扛着5麻袋种子,从武汉坐40个小时火车硬座到湛江,下车后换乘汽车到海安,住宿一夜,再坐两三个小时混装轮船横渡琼州海峡。从海口赶往陵水育种基地的路上,他们坐的客车又出了故障,车速一下从时速60公里降到15公里,半夜才到目的地。

进入冬季,北方不少地方已是冰天雪地,而此时的海南,有靓丽的沙滩、美丽的海湾、神奇的雨林,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来此旅游。在来往海南的人流中,游艾青与他的团队却显得很特别,他们每年冬季到这里,目的地却不是惬意的海滩或在热带雨林中漫步,而是为了一粒粒小小的农作物种子。于他们而言,这里就是育种专家的天堂。“游艾青们”在浩瀚的水稻基因“天书”中寻找杂交育种的“黄金组合”,努力破译着其分子“密码”。

在海南育种基地,除了毒辣的太阳,蚊虫叮咬,还有说不出的孤独。这么多年来的春节,游艾青几乎都在海南度过。即便在武汉,他也几乎没有休息。只要在单位,他就见缝插针往试验田里跑。“五一”播种,“十一”收种子,到了春节又要整理资料……“每年过节,忙得像打仗!”

一年365天,游艾青每年休息的时间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而草帽和胶鞋都一直放在游艾青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试验田则是他的第二个“办公室”,经常在两个“办公室”穿梭。“搞水稻育种,朝九晚五坐办公室是搞不成的,必须要敬业、要奉献。”

“种子加了一代,人也老了一岁。”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道道印痕,就是他选种育种的“勋章”。游艾青以苦作乐,丰收着成就,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么多年来,他先后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选育通过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10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个人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0多次荣誉称号。于游艾青而言,这些成绩单就是他丰收的“庄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游艾青艰苦求索着,追梦着。“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现在,人口激剧增長,耕地减少,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都发生改变,使得我国粮食生产和水稻改良面临严峻的挑战。实现水稻育种新飞跃,必须依靠技术不断创新。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和团队同事正在开展利用常规育种、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综合运用,改良水稻品质、抗性和产量相关研究工作,在优质超级稻育种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正在参加区域试验。”

一片丹心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水稻是湖北省农产品的核心优势,近年来湖北快速发展没有牺牲粮食产量,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粮食产量不下降靠的是单产,粮食单产的提高靠的是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支撑靠的是农业科技专家。游艾青率领的团队长期奋战在水稻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战线上,为湖北全省水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过程中,他多次深入现场,联合派驻企业利用高档优质中籼鄂中5号进行有机稻标准栽培标准化示范及产业化,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

调研,是游艾青人生字典的一大关键词。每年,他不知多少次到有关农村、农学院等调研,现场察看重大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超级稻集成技术应用近况,对粮食作物当前管理提出指导意见,强调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如何抓好水稻后期管理及高温应急措施的落实等,引导农民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和技术装备,向他们勾画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且常到基层农业局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做有关“新常态下农业及农业科技创新思考”等讲座或专题报告,向一线农技人员讲全球农产品生产形势、中国农产品供应概况和中国农业发展瓶颈。游艾青提出,要解决现状唯有借鉴以以色列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发展中国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而要扭转目前不利的农业生产形势,我们必须实现从“产量数量”到“质量效益”、“消耗资源”到“高效利用”、“环境换取”到“生态环保”、“分散经营”到“集约发展”、“传统生产”到“科技支撑”这五个方面的转变。

他努力破除科研与经济“两张皮”。“以前做育种,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科研人员很少共享种质资源,只有零散的交换。现在搞育种的拔尖人才都集中到一起,针对全行业的共性问题协同攻关,劲儿往一处使。”提及科研创新,游艾青很有感触。他主倡的围绕有机稻“六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综合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订单收购、统一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方法,促进了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合,形成产、学、研之间有效互动的创新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长期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相关技术研究的游艾青,重视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在全所认真开展“三抓一促”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一岗双责”,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五大发展理念”,突出科研主业意识和科技人员创新主体地位,把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两手抓、两促进。针对科技人员流动性大及海南南繁的工作特点,支持成立临时党支部,利用休息时间集中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十九大召开前的这个“十一”长假,他又没休息。除了试验田里的事,他还要把自己对于科技创新机制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写下来,准备带到十九大会场。

天空纯白的云朵,似一朵朵硕大的棉花朵儿悠然的绽放在深邃的天穹。田野上一穗穗弯成镰的稻子,在秋日里被镀上灿烂的澄黄。此刻,游艾青分明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那是收割机在忙着收割稻谷。收割机张开大口,快速地将稻子吞下,就像一个饿急了的人,狼吞虎咽的吞吃。丰收的喜悦在庄稼人的脸上绽放成一朵朵金黄的花。他们个个乐呵呵的与游艾青打着招呼……

回望中华大地上的农田,感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布阵,农业升级这盘大棋越来越精彩。环顾四野,游艾青抑止不住心底的喜悦,迈步走进热火朝天的秋收现场,分享秋收的喜悦。

责任编辑 曹宏琰endprint

猜你喜欢

艾青水稻科技
艾青林场守鹿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艾青来了
科技助我来看云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无题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