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好 2035年的北京

2017-11-16王漪

投资北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群京津冀

王漪

9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简称《规划》)的批复。随后《规划》全文对外发布,北京市如何控制城市规模;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达到怎样的新高度;如何真正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以及交通建设、大气治理、生态环境、古都风貌保护等一系列与北京发展息息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都能从《规划》中找到答案,在一张清晰、美好的城市规划蓝图中,人们看见了2035年的北京。

确立三阶段目标

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到,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規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自建国以来,北京市共编制过6版城市总体规划。2014年,北京市正式启动了新一版《规划》编制工作。据了解,此次《规划》编制时注重“开门编规划”,邀请了全世界顶尖的专家领衔参与,开展了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项研究,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坚持城乡统筹,多规合一,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实现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并进行了多项民意调查,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此次对外公布的新版《规划》共6万多字,由8个章节组成,紧扣城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历史保护、城乡统筹、区域协同等核心内容。

从整体来看,此次《规划》主题明确,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命题展开,核心是明确“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这既是总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北京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与草案相比,最终版的《规划》期限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能够更好地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衔接。《规划》确立了三阶段目标。近期到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承上启下,远景展望到2050年。

近期规划年限对应建党一百周年,到2020年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规划目标年契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中的“第一阶段”。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远景规划则展望呼应建国一百周年。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划定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明确了未来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一空间布局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骨架,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空间基础。

这与《规划》草案中的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也有所不同。市规划国土委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编制组经过多轮征求意见,采纳专家建议,城市空间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核”和“一区”,并相应调整了“多点”的内涵。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原来“一主”即中心城区的内部将“一核”强调出来,突出核心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明确“一核”应充分体现“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同时更好地辐射带动“两翼”发展。“一区”即生态涵养区。进一步明确了原来十一个新城的定位,划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多点”和“一区”,强调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版《规划》针对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划定人口规模控制范围、生态控制线、建设用地面积,以此作为北京市下一步发展的硬约束,是不可突破的底线。

城市的核心是人,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通过近年来,北京市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在整治开墙打洞、拆除违建、留白增绿等城市治理方面的力度非常大。经过推进这种城市精细化管理行动,减少了很多由“开墙打洞”而产生的商业活动所聚集的大量人口,未来将继续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而且以后要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调控目标的安排,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相适应的,也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特大型城市人口变化演进的规律。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规划》划定生态控制线,要求到2020年,全市的生态控制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到2035年要提高到75%。同时,以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价为基础,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endprint

此外,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也作出要求,为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以往我国绝大多数的地方城市总体规划,几乎都是增量规划,追求将城市建成区做得越来越大。“北京市过去持续突破前几版《规划》中限定的人口规模,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功能过多引起的。”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新版《规划》是减量规划,在城乡建设用地上进行了削减。这符合首都北京发展的基本趋势,也顺应了未来人口的发展潮流。”

站在国家战略层面规划北京

除了就北京看北京,《规划》的一大亮点是跳出北京,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单独一章,着眼京津冀的广阔空间来规划北京的未来。

《规划》明确了“一核两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陈吉宁表示,理解“一核两翼”要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一核”指首都北京,要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两翼”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要通过“两翼”建设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两翼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支持配合与促进的关系。

《规划》提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挥好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强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包括围绕首都形成核心区功能优化、辐射区协同发展、梯度层次合理的城市群体系,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着力建设绿色、智慧、宜居的城市群。强化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转型与创新示范作用,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引领地位。推动京津冀区域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最终现实北京及周边地区融合发展;推动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联动一体发展;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

对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规划》明确,北京市将全方位对接,积极支持,建立与新区间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向新区转移疏解;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等。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与雄安新区明确了八个领域的合作支持事项,在各个层面上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和协同,尤其是雄安新区急迫需要的基础教育和医院建设。

從源头入手解决大城市病

一般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以空间规划为主。此次北京市的新版《规划》区别于过去,不仅仅局限在空间规划层面,还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诸多领域,突破了以往规划内容的覆盖面,拓展了内涵,涵盖了涉及城市管理和运行的许多突出问题,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水污染、房价高涨等,并从源头入手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提出发展目标,着力解决大城市病。

例如,在抑制房价,满足居住需求方面,提出未来5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规模超过以往,逐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在城市绿色空间方面,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22%提高到30%,2035年达到33%;在大气环境方面,到2020年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交通领域,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由2015年的约631公里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提高建成区道路网密度等。

对于涵盖城市发展众多方面的《规划》,未来如何有效实施,陈吉宁表示,一是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及不同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落在一张图上;二是信息公开,《规划》已经信息公开,后面的控制性详规也要公开,放在阳光下,让社会监督;三是加强城市的体检和评估,建立机制,每年做一次体检,五年做一次评估,回顾反思规划执行进展怎样,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规划》,坚决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未来将以钉钉子的精神,一茬一茬接着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开创首都发展建设的新局面。

从《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与举措来看,2035年时的北京,无论是城市发展、人居环境质量,还是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竞争力都将显著提升。和谐、宜居是这座城市的关键词,人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因而尽管距离2035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北京人已对未来展开遐想,充满期待地向2035年的北京招手问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群京津冀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京津冀协同发展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