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苏丹,中国人的礼遇超乎想象

2017-11-16宋胜霞

环球时报 2017-11-16
关键词:亚德炼油厂苏丹

●本报赴苏丹特派记者 宋胜霞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苏丹是一个贫穷、落后、战乱、动荡的国家,是一个走在大街上随时都可能遭遇危险的地方。甚至有人会联想起那幅曾获得普利策特写摄影奖的《饥饿的苏丹》: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小女孩趴倒在地,不远处一只秃鹫盯着她等待猎食。这不仅仅因为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政府军、反政府武装及不同部落间频发武装冲突,更因为一些西方媒体渲染式的报道,以及美国制裁导致的苏丹所处的孤立境地。国土面积排在全球第十五位、人口3000万的苏丹究竟什么样?《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带着忐忑与好奇的心情走进苏丹首都喀土穆,而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前述“基本认识和印象”。记者特别注意到这个国家的“中国元素”,它们与苏丹这些年的发展相伴相随。

在街头我竟成了名人贵宾

横跨尼罗河的图蒂半岛大桥是位于喀土穆城中心的一座地标式悬桥,它由中国人修建。每到傍晚,这座大桥就成为居民乘凉、休闲的聚集地。《环球时报》记者刚走上大桥,就遭到一群年轻人“围攻”。他们热情地簇拥过来,有的甚至从远处跑来,说着各式腔调的中文,打招呼说“你好”。还有人拿出中国制造的“Tecno”或索尼手机,要求留影合照,俨然把记者当作名人、贵宾。

这种礼遇伴随着《环球时报》记者在苏丹一周采访行程中的每一天。应该说,苏丹人对中国人发自内心的热情不仅缘于两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更缘于这20年来苏丹因遭遇制裁而处境艰难,中国则一直在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苏丹信息部工作人员马斯塔法·阿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许多苏丹人会用中文说“你好”,因为它是在苏丹家喻户晓的南非电信运营商MTN的一句广告词。阿里提到,这些年来从基础设施到接地气的民生项目,中国公司为苏丹做了许多实事,比如苏丹友谊宫、堪称“苏丹三峡”的麦罗维大坝、新总统府,以及代表石油工业一体化的喀土穆炼油厂,这让中国人和企业备受欢迎。

在喀土穆往南几十公里的一个工地上,《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了山东德建工人的身影。来自山东的李振义到苏丹已近3年,他负责施工现场管理,而工程队里既有苏丹本地人、中国人,也有印度人和印尼人。李振义很自豪能够参与帮助改善苏丹的基础设施。他每年回家探亲,都会对亲戚朋友“显摆”一下:“苏丹的国家俱乐部是我参建的。”

苏丹部长说,他们想每年吸引100万中国游客

沿喀土穆市中心铺设着柏油的滨河路走去,马路一侧是静静流淌的尼罗河,另一侧官邸、饭店、学府云集。晨曦中的滨河路上,拥堵的车流和匆匆行走的人们,让人很难将这里与“不发达”“贫穷”“战乱”相联系。

当然,苏丹发展中国家的特性还是很明显的。从喀土穆市中心驱车向北,一路经过沥青路、黄土路,路旁多为废弃的轮胎,低矮简陋的平民生活区也有洋气的富人别墅,而路边茶摊则用丝袋围裹搭盖。再经过多道哨站,来到著名的麦罗埃金字塔群,景点外,当地村民围着记者等寥寥可数的游客热情兜售纪念品。看守金字塔的一位老人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fromChina?Friends(中国来的?朋友们)。

马斯塔法·阿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游客不多,当地村民的收入很少,仅靠卖纪念品是无法谋生的。

苏丹不乏旅游资源,但基础设施落后和缺乏宣传,让苏丹未被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国外游客关注。苏丹外交国务部长蒙塔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期待中国帮助苏丹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中国游客,目标是每年100万中国人。苏丹国际友谊协会秘书长阿哈姆德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10年。他还说,由于西方一些报道误导,一些中国人认为苏丹不安全,饿殍遍地,没有餐馆,到了这里会被饿死。

“他们对于学技术、学管理简直是如饥似渴”

中企给苏丹带来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2011年南苏丹独立,带走苏丹2/3的石油收入。一面是沉重的经济制裁,一面是支柱产业收入锐减,苏丹顿时陷入困境。正是在此背景下,苏丹最大的工业集团吉亚德与中国车企紧密合作,期待通过“中国制造”+“苏丹制造”的汽车组装模式,实现苏丹自主制造的汽车梦。

吉亚德集团工程师艾哈迈德·奥斯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苏丹的一个战略计划是2032年前实现生产自主品牌的汽车。他说,中国在苏丹最困难的时期始终没有抛弃苏丹。在跟比亚迪的合作中,每年都有10多名苏丹工程师和20多名技术人员到比亚迪的生产线进行培训。

巩新原是山东重汽集团的驻苏丹商

务代表。他是名90后,2012年大学一毕业就到了苏丹,刚好错过苏丹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他到苏丹时每个月美元对苏丹镑汇率都在变。刚开始,重汽只是在苏丹进行整车销售,后期市场打开之后吉亚德合作方积极主动找他们谈组装问题。巩新原说,他们做过调研,组装根本不比整车销售的成本低多少,但苏方非常渴望学习技术。

据巩新原说,每一个单子,重汽都会给吉亚德提供相应的免费指导和培训。由于苏方学习能力强,2016年1月,吉亚德与重汽合作生产线组装的第一批26台重卡产品下线,现在吉亚德完全具备了组装重卡的能力。“他们会在每辆组装车上贴上他们公司的标识,有的写‘苏丹制造,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巩新原说。

对于苏丹人的这股劲头,在苏丹已工作20年的中石油苏丹尼罗河公司总经理贾勇体会更深。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1997年刚到苏丹时,觉得苏丹人对于学技术、学管理简直是如饥似渴。“他们迫切希望通过石油合作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这些年培养了一大批石油技术人才,其中一些人成了苏丹石油部和国家石油公司的管理者,还有一批技术人员在本领学成后去了中东。”

中苏石油合作的一个代表是喀土穆炼油厂。在苏丹,只要提到喀土穆炼油厂,人人似乎都掩盖不住自豪感。炼油厂坐落在喀土穆北部,年炼油能力达450万吨。2016年年底,炼油厂完成管理主体交接,总经理以及中高层岗位都由苏方管理人员接手。

炼油厂已经成为苏丹展示现代工业的一个名牌,先后接待了十几位国家元首,有些非洲国家很想让中国公司帮助建立一座类似的炼油厂。该厂还是苏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前来参观,一睹苏丹石油工业一体化成就。

制裁终于解除,下一步呢?

如果说2011年南苏丹独立是苏丹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眼下则是苏丹面临的另一个关口。上个月,美国国务院宣布解除对苏丹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一时间苏丹举国同庆。这意味着苏丹吸引外国投资更加容易,苏丹可以扩大开放,改善经济。

对于长期在苏丹投资的中企来说,在那里坚守这么多年也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中国投资者在苏丹投资会更加方便,不用担心受调查和制裁,用外汇回收投资的渠道也更多。当然,中国投资在苏丹也将面临更多竞争者,欧美企业会涌入这个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家中企表示,他们最大的感受是,这些年来当地中企已经把自身的发展与苏丹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命运紧紧地拴在一起,不仅真心实意地希望苏丹的投资环境和未来经济发展有大作为,更是自信地希望西方企业走进来,参与建设。

贾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站在资源国角度来说,中企希望通过努力,让资源国在经济上实现富强。现在他恰恰担心的是西方企业不愿意进入苏丹这个市场。中企希望跟西方的企业同台竞技,因为只有在更加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才会让中企在队伍建设、国际化管理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仅仅把国内那套复制过去,不是中企走出去的目的。”

对于巩新原来说,之前美国的制裁对苏丹影响最大的是获取融资和外汇的渠道,但对于有需求的客户,影响不大。“即使西方企业与我们竞争,客户已见证了我们的产品优势,我们有信心将其打败。”▲

猜你喜欢

亚德炼油厂苏丹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茶壶炼油厂面临挤压
“苏丹”之死
特殊技能
特殊技能
特殊技能
特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