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2017-11-16颜波胡文国周竹君曾伟姜明伦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粮食加工企业

文 /颜波 胡文国 周竹君 曾伟 姜明伦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文 /颜波 胡文国 周竹君 曾伟 姜明伦

粮食产业经济是指生产、加工和开发利用粮食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了粮食种植业、加工业、仓储与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粮机装备制造等门类的经济活动。本文研究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要是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体制、机制、科技、模式、业态创新为动力,促进“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激活产业发展新活力,形成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产业体系,实现粮食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为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化库存粮食、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新动能,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一、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1.粮食产业经济效益增长。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十二五”期间,粮食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达10.8%,高于G D P年均7.8%的增速。2016年,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范围的各类企业(包括成品粮油加工企业、粮油食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粮食深加工企业和粮油机械制造企业)达1.8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利润13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68.7%;各类企业年处理粮食能力10.4亿吨,实际加工转化粮食4.8亿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77.8%。山东、湖北、江苏、安徽、广东、河南、湖南、四川等8省粮油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5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超过了2000亿元,其中山东、湖北两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2.龙头企业规模质量提升。2016年,全国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558家(其中国家级409家),建立优质原粮基地6546万亩,涉及农户数量1385万户;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的粮食企业集团有16家,其中达千亿元以上的有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两家。跨区域龙头企业产业融合、产业与资本融合发展趋势加快,竞争力显著提升。湖南省积极推动和重点扶持有规模、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与金融资本全方位、宽领域深度对接,全省已有9家粮油类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创造了全省单一行业上市企业数量第一的奇迹,其中包括大米第一股金健米业、挂面第一股克明面业、茶油第一股贵太太、杂粮第一股浏阳河、菜籽油第一股道道全等,万福生科、精为天米业填补了湖南粮油精深加工、综合发展方面的空白。安徽省的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家,省级279家,加工产值超10亿元的42家。中粮集团、江苏牧羊、西安爱菊、天津聚龙、上海良友等一批大型粮食企业集团“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向跨国粮食企业方向发展。

3.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增强。近年来,中央和各省级财政都加大了对粮食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各级粮食部门和有关企业认真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完成一批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建成一批粮食产后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粮食产业持续发展。各地大力推动粮食科技发展,湖北省安排专项资金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两年来支持项目164个,涵盖粮油加工、储藏、质检、粮机制造、信息化建设等环节;在全国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中,湖北省展示成果93项,签约总金额近3.5亿元。山西省成立主食技术标准研究中心,开展主食标准、面粉复配改良等技术研究。上海市推进良友集团技术中心和光明米业农业技术中心建设。山东省滨州市建设8个国家级粮油加工研发平台,各家龙头企业连续多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左右用于科研,承担863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个,促进了滨州市粮食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江苏省搭建平台引导科技成果产权单位向粮食企业转让技术,创建江苏大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深入实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好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高,装备自主化、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稻谷、小麦和玉米深加工等转化增值技术、油菜籽膨化压榨节能技术等实现了产业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淀粉加工成套装备、数字化色选机等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产业布局有所优化。粮食产业布局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和物流通道节点集中。小麦粉产能和产量向黄淮海地区集中,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五省小麦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9.6%。大米加工业产能和产量向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其中黑龙江、安徽、湖北、江苏、江西的大米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3%。山东、江苏、黑龙江、广西和广东食用植物油年产能占全国总量的60%。湖北、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南的菜籽油产能占全国总量的69%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一批重要的粮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产业发展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现代物流业持续发展。北京市沿“一环两港三线”优化物流节点布局,推动环京4小时粮食物流圈建设。山东省抓住12个市纳入国家“北粮南运”主通道和“大运河走廊”通道物流节点的重要机遇,在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一批粮食现代物流园区,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系统高效、衔接配套、运行顺畅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广东省东莞市依托大港口、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市场,建成珠三角区域最大的成品粮交易市场,发展粮油产业集聚区,园区年产值220亿元、贸易额100亿元,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粮油集散地。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粮食产销区域不平衡问题,促进了粮食从产区向销区流动,满足了进口粮食需求,带动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6.产销合作对接增强。各地通过举办粮油产销洽谈会、网上交易会、产品推介会和展销会等活动,为产销区之间粮食企业的粮食购销、技术交流、项目对接、产业延伸搭建了平台,逐步形成了清晰的产销区合作思路,加快了粮食产业转移承接与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推动了跨区协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暨产业合作洽谈会均已举办十三届,合作领域逐步拓宽,规模层次不断提高,成为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合作对接平台。内蒙古、吉林、山西、湖北、云南、宁夏等省份举办的洽谈会,也都在产销协作中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通过产销协作,产区的粮食品牌知名度不断得到提升,如“吉林大米”“荆楚大地”“广西香米”等一批公共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有助于主产区提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传统的产品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市场营销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高型转变,实现优质优价、好粮好价。

(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探索的模式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批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模式。

1.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粮食经营主体通过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经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比如,黑龙江象屿集团在饲料原料贸易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种子繁育、合作联社、农业种植、粮食仓储、现代物流、贸易销售、金融服务和粮食深加工于一体、一二三产有机联动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企业。通过打造专业化种植服务平台,承担农村金融、农资商店、农业技术推广、粮食收储等多个职能,构建了农作物从种到收全过程、全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体系。四川省安岳县鑫粮仓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形成联合社,已拥有粮食专业合作社47个,带动农户10万户,订单、流转及托管粮食种植面积达1800万亩。联合社组建了鑫粮仓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鑫经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鑫粮仓粮油配送有限责任公司3个子公司,建有“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个、电子商务体验店5个、川粮便民连锁网点50个。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以服务社员、助农增收为目的,联合社发展成为集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储藏、销售、电子商务、产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企业。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粮食企业(或产业园区)按照“吃干榨净、循环发展”的原则,对粮食及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产品梯次开发、能量循环利用,形成粮食产业大循环、全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比如,山东省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 2003年成立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一家单纯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发展成为集良种繁育、种植、收储、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快餐连锁经营、便利店连锁经营、畜牧养殖、有机肥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实现了从“育种→种植→收储→精深加工→废弃物转化→畜牧养殖→肉制品加工→沼气利用→小麦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发展。其主要做法:一是从加工环节向前延伸。建立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订单种植基地,并在基地附近配套设立收购网点,不限期敞开收购,依托企业自有的规模化仓储和物流系统,实现了基地小麦专收、专存和专运。二是加工环节做大做深做精。通过产品创新拓宽延长产业链,不仅生产高档面粉产品,还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价值链,生产小麦蛋白粉、小麦变性淀粉以及特优级食用酒精等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三是从加工环节向后延伸。建立快餐连锁店和连锁超市,将产品直接送到了市民的厨房、餐桌。四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小麦筛下物的杂质作为优质“林下饲养”的鸡饲料,开展畜禽养殖;其他废弃物进行发酵,产生污泥和沼气,污泥经过处理后加工成生物有机肥,输送到企业的优质小麦基地进行土地改良和培肥,沼气经过企业自有的沼气锅炉生产蒸汽,为深加工环节的生产提供热能。五是构建农牧循环发展模式。小麦加工产生的酒糟,加工成液体蛋白饲料,用于绿色生态猪的养殖;养殖环节产生的粪污和种植产生的秸秆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用于企业的种植基地,形成了农牧结合的循环模式。在制备生物有机肥时产生的沼气,企业进行高值化利用,提取出生物天然气,不仅作为清洁能源供企业自用,还销售给周边的企业。中裕公司把每一粒小麦,从里至皮,榨干吃尽;从基地到餐桌,食品健康美味;从低端到高端,提高附加值;从头到尾,形成循环不浪费,实现了生态高效、绿色循环的全面发展。山东省香驰集团建成原料、副产品、水、废弃物、能源五大循环圈,实现“吃干榨尽”、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9%,废弃物实现100%利用,能源资源单位消耗低于同行业水平10%左右。

3.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粮食生产、加工和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二产、前伸一产,后延三产”,推动传统粮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比如,四川省根据“品牌区域化、粮源基地化、基地观光化”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大力实施“川粮产后服务工程”,以粮食加工为基础,向产前、产后延伸,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大做强“川粮”品牌经济。四川省崇州市按照“一三互动、产村融合”的发展思路,将种植业、精深加工和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湖北省福娃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格局,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在继续做大做强大米产业,夯实休闲食品产业的基础上,福娃集团进军水产业,全面推行“稻虾共育模式”,还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中科院水生所、长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强大的科研实力,进一步探索“稻虾鳖”“稻鱼莲”“稻鳅鳖”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实现了水稻与水产融合发展。

4.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指以粮食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比如,四川省成都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园区,发挥地理区位、交通物流优势,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吸引了益海嘉里米面加工、九三集团食用油包装、成都粮油储备(物流)中心等工贸项目入驻,现已有40个园区完工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对带动区域经济和现代粮食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确保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山东省按照“打通五大通道、抓好七个节点、发展十大园区”的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建设集电子商务、现货交易、储存加工于一体的仓储物流园区。其中,滨州市精确对接国家政策,仅黄河三角洲粮食仓储物流经济园区、滨城区粮食经济园区两大园区四个项目,就落实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及政策性银行贷款30多亿元,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5.主食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指米、面、玉米、杂粮及薯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比如,河南省把推进主食产业化作为突破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主食产业化企业给予扶持,有力地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全省主食产业化率从2010年的不足15%提高到2016年的35%,粮油加工转化率由70%提高到82%。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 是专业从事政府早餐工程、主食产品加工、检测、仓储、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食品公司。该公司在坚持主业做精做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现已涉及种植、早餐工程、主食加工、冷链配送等多个板块,由一个传统的食品加工餐饮服务企业转型发展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商贸企业,在全省已建成主食连锁专卖店8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主食专柜近200多个,早餐网点1500多个,形成日供应100多个品种、50万份主食产品规模,发展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综合型主食供应基地。天津利达粮油公司推行主食工业化生产、专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仅馒头一项日产能达200万个,把小馒头做成了惠民生的大产业。

6.“互联网+粮食”发展模式。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粮食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大幅度减少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的发展模式。比如,吉林省打破传统的粮食经营方式,创新品牌营销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省内省外互联、直营分销互补的吉林大米销售体系。通过搭建“吉林大米网”电商平台,开展网上信息查询、线上销售、网络结算业务,全面推广“线上注册发展会员,线下体验配送大米”的“O2O”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全省已有63户大米加工企业在淘宝吉林大米馆等各类电商平台开设网店161个,线上导入会员140余万人,线下开设大米体验店220家。河南想念食品有限公司借“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东风,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入驻天猫、京东、壹号店等十几个网络平台,基本实现了电商平台全球布局、全国覆盖。2016年前7个月,想念挂面以日均116单的速度,通过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出口意大利、美国等34个国家。黑龙江省方正县组织种粮大户、加工企业等建立了2万亩优质大米种植、仓储、加工一体化的优质大米全产业链经营基地,引入第三权威机构对基地的土地质量和大米品质进行科学检测,采用远程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优质大米的种植、收购、仓储、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化监控、透明化管理,建立集优质大米的信息发布、产品交易和产品质量追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权威可靠的信息服务,打造了绿色优质“方正大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经营机制不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市场化购销不畅。对实行政策性收储的品种和地区,由于国家统一制定的收购价格较高,大部分粮食进入了“国库”,粮食企业特别是加工企业市场化采购原粮较难、成本较高,“稻强米弱”“麦强粉弱”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二是收储企业政策依赖性过强。目前,我国粮食仓储量高企,其中80%以上的库存是政策性粮食。大多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政策性粮食保管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没有走出“收原粮、储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在政策性收购“高地板价”和国际市场“低天花板价”的双重挤压下,缺乏市场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一些企业探索开展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供应等于一体的“粮食银行”业务,但发展较缓慢。

三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粮食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3%,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粮食行业基础研究薄弱,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人才和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不足,一些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还处于仿制阶段,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缺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在制度创新方面,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缓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不足,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民营企业中的家族式企业、作坊式企业较多,制度建设不健全,制度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作用不强。

2.粮食产能结构失衡,绿色优质产品不足

一是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粮食初级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全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6%。面粉、大米等成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70%,深加工企业数量不到2%,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中高端和多元化、个性化产品供给缺口较大,难以满足居民消费提档升级的新要求。

二是绿色优质粮食发展不足。政策性收购难以体现品种和品质差价,对普通粮食定价过高,缩小了与优质粮食的价差,加上仓储环节混收混储,严重影响了绿色优质粮食发展。

三是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玉米、稻谷、小麦加工副产品大部分仅作为初级原料或饲料使用,没有有效深度开发利用。稻谷加工产生的稻壳年总量达4000万吨左右,发电和直接填烧锅炉比例仅为25%;米糠1000多万吨,利用率不到20%,用于制油和深加工的不足10%。

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联系不紧密,产业集聚度不高

一是生产与流通发展不平衡。粮食工作重“生产”轻“流通”没有根本转变,粮食生产方面投入较多,仓储、物流与精深加工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收储精细化和精深加工发展不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二是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粮食生产、购销、仓储、加工各环节结合不紧密,一二三产业关联度不强、融合度不高、产业链不长,特别是加工业向前后两端延伸不够,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产业集聚化水平不高。绝大多数的粮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粮食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总体上尚未形成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数量较少,难以起到集聚带动作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往往是松散的合同订单关系,缺乏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

4.产业发展环境需要优化,基础条件亟待夯实

一是粮食产业政策不健全。粮食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规划,产业政策系统性、针对性和协调性不强,财税、金融、保险、土地等支持政策不足。实行大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生产结构调整、收购资金信贷、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措施配套不足。小麦、稻谷收储制度有待完善,存在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脱节等问题,抑制了粮食市场化流通和企业经营活动,影响了粮食产业有序发展。

二是流通成本较高。铁路运输、港口装运和海运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粮食物流的需要,大型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粮食现代物流设施缺乏;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影响了粮食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粮食流通成本占到整个销售价格的1/3左右,是发达国家流通成本的两倍。

三是粮食产业发展服务能力较弱。粮食企业自有资金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难以满足粮食收购、仓储等大规模资金用量的需求。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整合不足,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较少,粮食科技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差,难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粮食研究室培训中心,颜波系主任)

(本文系2016年国家粮食局战略性研究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粮食加工企业
珍惜粮食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企业
企业
企业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