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技术系统建设框架设计*

2017-11-16刘邦奇孙曙辉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智慧

刘邦奇,孙曙辉

(1.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2.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技术系统建设框架设计*

刘邦奇1,2,孙曙辉2

(1.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2.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智慧校园是“互联网+”时代校园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的形态。本文在对“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的概念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校园信息化发展实际,描述了高校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模型,进而重点对智慧校园基础环境、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智慧教学与研训平台、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等技术系统建设框架和内容进行分析设计,为高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互联网+”;高等学校;智慧校园;技术系统建设

一、引言

智慧校园是“互联网+”时代校园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的形态。[1]自上个世纪末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推广应用,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管理(CAM),到后来基于校园局域网的网络化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享,进入本世纪后基于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各类管理业务系统的集成开发应用,各类高校广泛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2]“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校园应用,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智能感知的网络环境、云平台的支撑服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业务系统的集成融合、一站式信息门户和可视化展现等,使高校信息化校园从数字校园阶段进入智慧校园发展的新阶段。[3][4]目前对智慧校园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概念、特征、应用需求方面,对具体建设方法和应用层面的研究还不够。本文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尝试从智慧校园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建设内容框架进行初步探讨。

二、智慧校园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智慧校园是指利用 “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校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和资源整合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的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校园环境,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支撑服务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系统结构性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5][6]

2.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感知化。基于传感器、RFID、二维码、视频采集、卫星定位等感知技术和设备构建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可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人员、设备及资源信息。

(2)数据化。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数据进行收集、汇聚、分析和挖掘,实现更好的预测、决策和服务。

(3)网络化。基于校园网、物联网、无线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多网融合,师生可以通过有线和无线随时随地访问网络资源,实现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

(4)可视化。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科学可视化等功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二维甚至三维景象。

(5)智能化。基于WEB3.0(智能网络)、系统自适应、智能控制等智能信息技术,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实现智能化的资源推送和教学服务。

3.教育特征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7]

(1)个性化。依托智慧校园富媒体教学资源和个性化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教师可以精准掌握学情,关注每个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采取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和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动态化。采取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动态学习诊断与评价,如通过课前发布预习材料和作业进行预习测评、课中推送随堂测验进行实时检测评价、课后进行作业推送和在线反馈,实现了即时、动态、智能的诊断分析和评价反馈,促进互动交流。

(3)泛在化。基于无所不在的网络和各类智能终端设备,智慧校园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实现任何人(Any 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学习任何事情(Any Thing),打破了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支持自主学习、泛在学习。

(4)协作化。网络化、智能化校园环境为学习者、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如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在线合作学习,基于课堂云端的分组合作学习,基于网络空间、学习社区的师生互动、讨论式学习,等等。

(5)智慧化。基于智慧校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通过智慧的教和智慧的学,帮助学习者实现符合个性特征的智慧成长,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实现学校智慧教育健康发展。

三、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模型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既包括校园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也包括各类教育教学业务应用,同时还包括组织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保障和人员发展等机制建设。通过对多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常用模式和技术架构分析,[8]结合“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网络融合等最新的技术理念和高等学校校园信息化发展实际,笔者构建了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模型,如见图1所示。[9-11]

图1 高校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

根据总体架构模型,智慧校园总体架构的组成要素包括终端用户层、服务展现层、业务应用层、支撑平台层、数据资源层、基础设施层和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等几大部分。其中为了适应技术和应用发展的要求,核心技术架构在传统云服务三层架构(IaaS、PaaS、SaaS)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了数据资源层(DaaS)和服务展现层(EaaS);而终端用户层提供跨平台、跨系统服务,支持最新的多种网络终端设备接入;管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管理保障体系、信息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各核心技术层建设的主要内涵如下:

IT基础设施。在高校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上升级改造,部署感知设备,搭建无线网络设施设备,引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多网融合,增加云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实现虚拟化管理。

数据中心平台。建立基于学校私有云的校园数据中心,进行基础性的数据整合和治理,将各类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的采集、存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相应数据清洗、转换、加载,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提供高价值的数据服务。

基础支撑平台。主要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统一权限管理服务和应用中间件管理服务等,提供各类应用开发的集成环境(IDE),构成智慧校园基础平台的统一管理和公共支撑服务环境。

业务应用中心。划分学校教育教学应用的业务域,包括教学域、教学管理域、学工管理域、科研域、办公管理域、生活服务域等,重构各个域内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实现基于一体化应用管理,并提供应用注册、申请、审批、安装、卸载等平台管理功能。

服务展现平台。提供统一的门户展现平台,对于每一个不同角色的用户来说,呈现符合其角色身份的个性化门户,并可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和爱好进行定制,实现一站式登录和个性化的门户服务。实现一站式的移动信息门户,提供用户随时随地访问服务。

四、智慧校园技术系统建设主要内容框架

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各项任务中,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基础和关键,其重点包括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建设、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教学与研训平台建设、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等部分。这里对智慧校园技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框架分析。

1.智慧校园基础环境

智慧校园基础环境是推进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升级改造以网络融合为重点的校园IT基础设施,构建学校私有云数据中心,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进一步优化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全面提升高校智慧校园基础支撑能力。高校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内容框架

(1)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在高校数字校园已有网络基础上,根据未来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需求,对校园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实现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融合互通,构建网络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校园IT基础环境。[12]加强骨干网络、Internet出口安全、网络认证管理、网络维护管理体系、网络行为审计、接入实名认证和非法追溯、IPv6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加快无线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适应PDA、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终端移动上网。加强校园物联网建设,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和管理。

(2)高校私有云数据中心。搭建基于“云模式”的高校数据中心,为各院系、部门提供标准的信息资源存储、信息系统运行和信息资源服务。结合本院校实际,建设学校私有云,集中整合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化基础硬件资源,利用先进的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抽象整合,实现服务器和存储等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高集成、高效率、智能化的云资源服务。应用动态资源分配和智能调度等手段,根据学校各类业务的不同特点,有所区别地面向全校所有单位提供基础软硬件服务,在保证业务需求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能力,降低运维成本。

(3)信息基础支撑平台。搭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和应用集成框架,实现高校现有数据资源、身份认证和访问界面的集成,解决过去业务系统分散建设带来的管理难度大、数据流转效率低、难以高效共享等瓶颈问题。一是构建全校统一的用户身份管理和授权管理平台,实现用户角色和组织机构统一化管理,各种应用系统间跨域的单点登录、单点退出和统一身份认证功能。二是搭建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共享数据,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和共享。三是构建统一的校园信息门户,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服务环境,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

2.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的基础。通过建设校本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和共享服务机制,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和仿真实训实习资源建设,建设数字图书和档案资源,并与国家、省市教育云资源平台和兄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共享资源平台互联互通,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能力。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框架

(1)校本教学资源平台。平台以校本资源为核心,提供对符合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整理分类、在线预览、存储管理和应用服务功能,建立校本资源库、个人资源库与专题资源库,实现对校内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操作应用,并与国家、省、市教育云资源平台联接和校际共享。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功能,提供先进的视音频、文档等教育资源制作工具,支持开发教学课件、教学课程和教育游戏。提供微课管理与应用服务功能,围绕教和学的活动需求,支持微课视频的制作、在线学习、笔记、评价与共享等应用,提供体系化、习题化与动态化微课资源服务。

(2)网络课程资源。根据各院校专业教学需要,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MOOC、SPOC)、网络选修课等网络课程资源。通过建立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或课程网站等方式,支持教师对网络课程进行在线维护、管理与共享,包括建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团队,支持课程教学实施等。支持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检索与学习,支持网络课程对外共享,方便校内外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检索和学习网络课程,方便使用者相互学习与交流。支持对网络课程进行在线评审,建立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对网络课程在线使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3)仿真实训实习资源。针对高校实践教学需要,建设多种类型的仿真实训资源,形成丰富的职业教育仿真实训数字化资源体系。重点突出专业类仿真实训资源建设,包括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体现职业院校教学要求的软件,大力构建基于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实训资源,包括桌面级虚拟仿真实训、沉浸性虚拟仿真实训、增强性虚拟仿真实训以及分布式仿真实训等软件,以便大范围共享应用。探索对特定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全仿真的资源建设,对无法实际体验、参与或无法实地观察的实验、实习(训)环节,利用软件支持实习实训的导训过程,能在仿真环境引导下完成学习。

(4)数字图书和档案资源。针对本地区、本院校特点,搭建特色资源数字化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构建具有地区行业职业特色、院校专业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提升数字图书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全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基于RFID智能识别技术构建虚拟馆藏文献定位系统,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建立移动阅读系统,基于智能推送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面向学校档案馆的核心业务,搭建档案信息采集、存储、归档、管理、检索和服务的智能环境,确保电子档案归档完整、准确、系统和快捷,提升档案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3.智慧教学与研训平台建设

智慧教学与研训平台是智慧校园的核心业务应用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通过构建基于“云、网、端”运用的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在线互动学习平台和网络同步课堂,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数字化创客空间,并与网络教研平台、网络科研平台对接,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和科研环境,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智慧教学与研训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智慧教学与研训平台建设内容框架

(1)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创建智能、高效的课堂环境。围绕个性化教与学,构建具备计算、存储、网络等功能,以教室为单元的高密无线局域网环境,支持跨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无线投射到教室的投影仪、大屏幕或学生手持设备中,实现全体师生在教室内高速、高效完成无障碍的交互。根据角色不同,建立教师和学生等类型移动终端,教师端提供教师进行智慧教学的基本工具,实现备、教、改、导、考、管的全场景教学应用服务;学生端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任务工具、交互工具和考试工具等多种学习应用,并能够接受教师端的组织及控制。

(2)在线互动学习平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在线学习平台功能和架构设计,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于学习过程管理系统(LMS),搭建具有本院校特点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学习平台,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有效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根据使用情况,适时将SPOC对外开放共享,建立对外服务的在线开放课程(MOOC)。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相应的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多终端、多系统(包括 Android、iOS、Windows)的移动学习,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3)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高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载体计算机系统,利用物理效应模型及设备、部分实物组成仿真实训环境,对实际系统进行仿真,对现实操作环境进行模拟,实现对真实生产过程的模拟,模仿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动作要求。基于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互动,学习者可通过键盘、鼠标、操纵杆、手柄等简单设备实现对操作对象的交互操作,支持模拟生产、教学实训和考核鉴定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考核、交流平台,并可实现实训实习活动过程的智能监控和信息管理。

(4)网络同步课堂。基于数码摄像和流媒体技术建立网络视频同步课堂,连接互联网的分处校内外(如学校、企业)两地的主从课堂,分别接受并投影对方课堂教学实况信号,实现同步教学、同步讨论。基于网络同步课堂,将企业生产现场(主课堂)的实况通过互联网实时传播到校内课堂(从课堂),让大家在学校就能观看到企业的现场生产情况,实现校企合作教学。基于直播与录播的方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远程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展开学习,教师日后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可以作为校本教研的讨论素材,开展灵活多样的评课活动。

(5)数字化创客空间。利用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环境,建立职业院校数字化创客空间,打破传统实验室、图书馆的围墙界限,将服务延伸到大学生需求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在物理空间实现的功能拓展至网络空间、虚拟空间,形成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互联网创新学习环境。创客空间整合校内外相关的在线资源,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服务,利用学校现有的公共平台、微信圈等建立创客学习、交流、讨论的虚拟场所,大学生创客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或专长,加入到不同的虚拟社区,分享各种新经验、新技术、新观念,促进大学生合作、交流与分享。

(6)网络教研科研平台。搭建教师在线协同工作平台,提供对教师电子备课内容的管理及服务,提供丰富的备课模版、备课工具和相应的资源检索,支持教师开展电子备课、集体备课、协同教研活动,实现网络化的教研资源整合、教研活动组织、教研过程互动、教研内容展示。建设网络协同科研平台,整合各种实验资源、计算资源、科技文献资源、科研设备资源和专家学者资源,为教师搭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与专家名师互动交流的网络协同空间,线上与线下科研活动密切结合,促进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资源,支持网络科研模式和协同机制。

4.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是智慧校园业务管理和生活服务的重要平台。以网络协同办公平台为基础,通过建立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校园生活服务平台、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并建立高校教育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平台,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学校广大师生和领导决策,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高校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内容框架

(1)网络协同办公平台。整合优化办公业务流程,以电子化的方式实现公文收发、交换和存档的管理,支持学校实现电子公文一体化运转;提供审批管理功能,基于可自定义的电子表单与图形化工作流,实现远程电子审批,满足校内各式各样的事务审批需求;提供网上事件协作办理,通过请示汇报、任务下达、信息互通、任务互助、工作协调等事件处理,形成基于信息的协作办公模式;建立移动办公系统,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应用,全面支持多种客户端应用,实现出差、机场、公交、会议、家里全天候移动办公处理。

(2)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基于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和现有各类管理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化建设,提升院校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水平。系统能够适应院校各类管理业务需求,利用统一的业务应用集成平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如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人事综合管理系统,基于智能排课、智能评价的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基于资源整合、知识管理的科研综合管理系统,基于物联感知、智能监控的资产设备与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等,支持高校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3)智慧校园生活服务平台。升级改造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通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和结算管理集中化。建设智能可视化安全防范系统,建立音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电子巡更等系统模块,对监控区域实现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实现远程控制和报警联动等功能。建设校园节能管理系统,应用先进的能耗监测和技术手段,完成能耗数据的数字化采集、统计和分析,有效支撑院校的节能减排工作。搭建师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健康物联网、健康云平台与优秀医疗资源的整合,面向个人提供多维度、多层次、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4)校企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基于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实现多行业、大容量、高水平的校企共享信息服务,提供校企信息发布服务功能。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包括校企合作信息发布、校企合作项目的申报管理、流程管理和数据统计、项目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等管理。支持顶岗实习管理,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的落实信息、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成绩评定等,支持学生、教师、实习单位间的互动交流。提供远程职业培训服务,为职业院校外学员职业技能的持续提升提供在线学习的服务,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社区终身学习和各类校外培训服务。

(5)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建立大数据采集机制,采用“伴随式收集”方式,对教育及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教学数据、用户访问行为数据、管理数据等统一采集、汇聚到平台中,形成学校教育大数据。提供大数据治理功能,利用技术手段在数据整合过程中对数据采集、转换、加载、使用、消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质量监控和定期质量审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提供大数据决策分析和推送应用功能,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从不同维度对各类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进行在线数据分析和图形呈现,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能化信息推送服务。

五、结束语

本文抓住关键问题对高校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和建设内容框架进行初步的分析设计,为进一步的规划和实施设计提供了一个依据和基础。下一步,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和技术发展的特点,对各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规划和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形成可行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基本蓝图。

[1]刘乐群,史君华,刘路路.“互联网+”时代智慧化校园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24):131-133.

[2]刘邦奇,孙曙辉.数字化校园[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3]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4]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5]王曦.“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立体架构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07-111.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李宗培,黄美仪.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109-110.

[7]黄美仪等编著.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6-9.

[8]蒋东兴,付小龙.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闫广芬,张栋科.“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8):7-13.

[10]蒋东兴,付小龙,袁芳,蒋磊宏.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11]罗丹,徐鸿雁,张诗雨.大数据环境下智慧校园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6(9):109-114.

[12]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5.

G647

A

1673-8454(2017)21-0061-06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JZD044)子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环境建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互联网+校园智慧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