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实体经济的“成都实践”

2017-11-16丁峰余沁芸罗自强刘晴

中国中小企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定力成都发展

文/丁峰 余沁芸 罗自强 刘晴

新实体经济的“成都实践”

文/丁峰 余沁芸 罗自强 刘晴

振兴实体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实体经济的振兴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实体经济是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升级、转型和发展。今年,成都当选为“中国最佳表现城市”,为中国城市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力和强劲表现提供了新的见解。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亦在全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载体、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构筑城市转型发展新动力,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促进城市实体经济平稳健康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米尔肯研究所近期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成都由于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发展,对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鼓励,人才储备的丰富以及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当选为“中国最佳表现城市”,为中国城市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力和强劲表现提供了新的见解。“改革创新看四川”,成都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去年以来,按照党中央总体要求和省委统一部署,全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载体、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构筑城市转型发展新动力,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促进城市实体经济平稳健康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向“实”而生的成都决断:以产业丰厚城市

拥有强大完善的产业体系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有多重要?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是这么解读的:“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体系‘塔尖’,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综合竞争能力。纵观全球,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实力而站到世界舞台中央。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产业之于成都的重要意义,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奠定了这一历史大格局。蜀锦甲天下,作为蜀锦重要生产基地的成都也因此繁荣生长,崛起为中外商贾云集的经济大都会,屹立千年不衰。

今天,成都正在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那么,发展一个强大的城市产业体系则是实现上述目标和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于成都这样一个服务人口超两千万的大城市,必须以产业丰厚自身。城市如果失去了产业基础,城乡居民的就业就得不到充分保障,就不可能有一个繁荣的服务性社会,也不可能有科技和文化进步,对外交流也就失去了存在基础。

以在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制造业为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有关研究表明,制造业每投入1美元带动经济增长1.8美元,每产出1美元带动其他产业领域产出3.6美元。二产业占比是否突破50%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是否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而成都二产业占比从未超过这一“分水岭”。成都要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就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在加快构建产业体系过程中,成都提出了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同时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除此以外,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一手抓金融服务业做大做强,一手抓金融服务能力的创新提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增长点。

这些向“实”而生、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举措,一方面壮大了实体经济,直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实现了成都的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大局稳定等一系列“稳”的目标;另一方面在经济提质增效上取得新进展,为成都奋进实现更高、更优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以产业丰厚成都,是要推动成都的产业发展向着中高端迈进,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现今,产业竞争的核心从主要是要素之争转变为涵盖公共配套、人才科技、政务服务各领域的生态之争。

一个出门有绿,抬头看见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的宜居城市才能吸引人才聚集于斯。

成都市委、市政府在节能减排上展示了过人的决断力,对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钢铁、化工、建材等企业全部实施停产;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实施电能、非化石能源替代行动;加强绿色能源供给,着力构筑以电能为主的多能源耦合交互模式,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发展。

去年,成都房价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引发外界担忧。过高的房价会影响到城市的产业结构,尤其使得实体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导致产业出现空心化。从去年10月至今,成都先后四次出台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遏制住上涨的势头,限购最为严格的天府新区、高新区降温尤其明显。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同于大多欧洲国家的萎靡,德国始终屹立并成为欧洲经济支柱,秘诀就在于始终保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竞争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多次表态鼓励美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一场围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激烈竞争已然开始。

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向“实”而生,以产业丰厚城市,真正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业、崇尚创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方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不惧任何挑战。

今天的成都,就是要培育一种城市气质、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时代风尚,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在成都求学、创业、扎根,成为一名新成都人;就是要让千千万万企业家放心投资创业,以成都为人生福地、安居乐土;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成就梦想、建功立业;就是要让每一位来蓉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新成都人,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城市礼遇。

向“新”而生的成都定力:以创新驱动城市

向新而生,日新月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成都完成了由省会级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成都的发展持续不断地诠释着这座城市“向新而生”的内蕴和精神。

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提出“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

创新驱动要持久发力,关键在“定力”。

创新是理念,定力则是战略自信力

经济新常态下,成都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专注转型发展,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和服务业提升行动,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成都勇于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系统推进,成都科学城创新引擎作用初显,“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创交会”品牌彰显,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成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充分发挥了首位城市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全球创新浪潮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创新驱动战略正在为成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创造条件。四川作为国家8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成都成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先行先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成都的发展战略自信力,也是成都专注发展的定力。

创新是方法,定力则是技术创新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在成都专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是中国的科技大省和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成都是四川科技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作为国家第一批科教基地城市,成都是中国西部人才和科技的重要基地,拥有的各类专业人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西部地区第一。科技综合实力西南第一,拥有各类高校56所、国家级科院机构30余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国家级奖励连续多年领先中西部城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为成都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储备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技人才。

成都也是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制造基地,是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航空发动机、“北斗卫星”终端、飞机制造,以及轨道车辆、飞机维修等业务独具优势。

成都通过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通道,出台以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成果转化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动力和效率。通过打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通道,形成了“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效应,并通过搭建汇聚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对接平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国内唯一的创新创业全球品牌盛会——创交会,为成都和四川的发展汇聚能量。

成都,正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如果说创新是方法论,那么成都的科技创新力就是成都专注发展的定力源泉。

创新是动力,定力则是发展精进力

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站在国家中心城市的更高起点,成都正用新动力蓄势新动能,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瞄准国家中心城市,向“新”而生。

2017年,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迎来了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等一批重大项目。73平方公里的创新之地,遵循中央“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理念为核心,创新资源正不断汇聚,目标直指“西部创新第一城”。从谋划之初,就承担着成都“一城双核、双核共兴”发展使命,立足于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行区,西部创新第一城,形成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成都,专注发展的动力,剑指创新驱动。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提升城市的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创新激发城市活力,正成为成都发展的巨大引擎。

数据显示,成都2016年市场主体“出生量”占到全国总量的2%,相当于全国每新登记50家市场主体就有一家在成都。成都的市场主体,蓬勃新生。“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力量正在被大力激发。

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需要新旧动能的迭代更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发展瓶颈制约,增强发展后劲,增强创新供给、科技供给,为一座城市未来发展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力,唯有依靠创新驱动。

创新是路径,定力则是城市凝聚力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城市”“15个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无论旅居还是营商,成都以创新的姿态和意识,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成为新成都人。

如果说创新是路径,成都城市发展的凝聚力来自坚持制度创新的定力。这种定力,吸引着国际、国内的“创客”奔走在前往成都的路上。

在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鲜明地提出,成都市将出台“产业新政50条”,大力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技术要素供给、土地要素供给、资本要素供给、信息要素供给、能源要素供给、新制度供给。

成都围绕“创新”,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的要素配置效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矫正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悖离规律、难以持续等问题,积极培育技术、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是成都城市发展的凝聚力,也是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最有号召力的旗帜。

因为定力,成都在不断生长、融合、突破中,创造出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让城市充满了蓬勃想象力和澎湃的创新力。而现阶段专注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定力,将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道路上最优质的战略遗产、思想遗产和动力之源。

猜你喜欢

定力成都发展
何为定力?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穿过成都去看你
冬·发心
数看成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