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州美如画
—— 黔南州全域旅游发展综述
2017-11-16徐海星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徐海星
生态之州美如画
—— 黔南州全域旅游发展综述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徐海星
黔南州明确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陆续推出一批景区景点和线路,逐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黔南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共接待游客997.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5亿元。
近年来,黔南州明确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陆续推出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和线路,逐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如今,“处处皆景点、随地可旅游”的全域旅游格局初现雏形,黔南正努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积极打造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业“好花更红”。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将“珍珠”串成“项链”
10月1日,贵定县的“金海雪山”景区迎来了大量游客,来自省内外的游客携亲带友,前来赏花观景,品尝布依美食,景区内的停车场一位难求。
在景区入口,独特的拦门酒和歌舞表演吸引着游客纷纷驻足拍照。精心准备的布依长桌宴让游客赞赏有加。
景区内的匠人街,糖画、泥人、银饰、民族编织品等摊位前,挤满了游人。稻梦空间中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
假期首日,“金海雪山”景区便迎来了小高峰,入园游客及旅游收入同比大幅增加。这样的火爆场景,一直持续到国庆长假结束。
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吴胜华表示,黔南创新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是为了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业,使之真正成为黔南实至名归的支柱产业。
发展全域旅游,黔南有着独特的“先天优势”:旅游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新发现旅游资源居全省第一,现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旅游资源和风景名胜区32处。
依托先天优势,黔南构建“一把手负责、州县乡三级联动、各部门行业合力”的管理机制,营造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在黔南州各级各部门形成共识。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思路,黔南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新推出瓮安千年古邑、龙里双龙镇、贵定四季花谷等一批景区(景点),通过整合三都、独山、都匀山地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泛荔波旅游休闲度假区”;整合平塘、罗甸、惠水天文地址旅游资源,打造“国际天文地址综合旅游区”;加快都匀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城市建设。
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黔南州正将“珍珠”串成“项链”,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助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旅游服务再升级从“亮眼”到“悦心”
游客量增加,购票要排长队,既耗时间又费人力。“购票难”一直是旅游旺季困扰热门景区的难题。
今年国庆期间,荔波大小七孔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投放了20台自助售票机,以解决游客购票难题。
下单、扫码支付、取票,通过自助取售票机,游客只需简单几步就能拿到门票。
“用机器买票,不到一分钟就取到了门票。要是排队买票,至少得半小时。自助购票机真方便,为景区的贴心服务点个赞。”刚从自助购票机拿到门票的何女士高兴地说。
“部署自助购票机,是荔波智慧旅游建设的一个细节,目的就是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大小七孔景区管理总站站长莫家仁表示。
“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但景区环境条件改善了,服务质量得以提升,游客满意度越来越高。”黔南州旅发委党组书记谭夔说。
打造全域旅游,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都不可忽视。黔南以构建“快旅慢游”体系为抓手,加快提升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以此提高游客满意度。
在硬件建设方面,黔南在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快旅慢游”体系,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市、干线公路、航空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加快旅游厕所建设,2017年全州将新增旅游厕所116座,目前已完工14座,68座在建。完善酒店配套服务,星级酒店、乡村客栈(民宿)等建设进度加快,今年黔南新增的5家按照四星级标准建设酒店、2家政务酒店、10家特色酒店、33家乡村客栈(民宿)均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在优化旅游环境方面,黔南通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年活动,在“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节前进行联合检查,重点打击“黑社黑导”“不合理低价游”“欺客宰客”“强行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了“春季行动”“满意旅游企业和服务之星”“黔菜创新暨旅游饭店餐饮品质提升工作联合检查”等活动。
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吴胜华(前排左二)在平塘县了解农旅结合发展情况。(平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黔南还举办了“文明旅游·全民培训”系列培训活动、选拔高学历、高素质的导游人才。对全州导游员、景区讲解员进行专题培训,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截至今年9月,共开展48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培训人次累计10768人次。
旅游惠民显成效“旅游饭”乐了众村民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村民以前居住在大山之中,水、电、路不通,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通过移民搬迁,村民们搬到了距离小七孔景区只有几公里的新村,依托景区,拉片村的乡村旅游火了起来,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农忙种地,农闲时做手工艺品来卖,一年至少也能挣2万多元。”村民兰玉花说。
如今,拉片村有近百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200多名村民从事民族文化表演等旅游服务,还有120余户养起了瑶山鸡和瑶山黑猪。依靠旅游业,村民告别了贫困。
荔波县旅游产业的兴起,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2万余人,带动6.38万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全县有三分之一人口依靠旅游增收致富。
依靠旅游拔除穷根,在黔南并非个例。近年来,黔南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在全州各类乡村旅游点1680个,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仅今年前三季度,黔南的12个省级旅游景区就直接带动了1813户4389人脱贫。
不仅如此,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黔南的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数据显示,黔南旅游收入在2016年达603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排名第一。2017年上半年全州旅游发展综合指数74.24分,全省排名第四名,较去年上升了3位,旅游总收入369.7亿元,同比增长31.18%。
(责任编辑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