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辛德勒的名单》看人性的善与恶

2017-11-16李吉品郭子敬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30024北京当代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0228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辛德勒犹太军官

李吉品 郭子敬,2(.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30024;2.北京当代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 0228)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List)是按照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于1982年所著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为原型改编的;由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在1993年正式与世人见面。这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纳粹题材的电影,影片通过独特的手法,以纪实的笔调叙述了在纳粹组织对犹太人发动战争、种族屠杀的大背景下,德国投机军火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倾尽毕生所得拯救了将近1200名犹太人的故事。此影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影片以主人公辛德勒心理活动的转变为主线,以代表着生命和希望的犹太小女孩的逝去为隐线,着力刻画人性由恶转向善的历程。本文试图将辛德勒人性中由恶向善的转变过程与剧中一位红衣小女孩从生到死的悲惨历程对立性地结合起来,阐述人性中善与恶两面通过较量,人性之善最终取得胜利、得到升华的过程。

一、人性之恶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以一名颇有交际手段的德国军火商人的身份出场,他长得人高马大,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他穿着考究,经常流连夜场,为纳粹军官以及身边的女孩子购买鱼子酱、香槟酒;他还喜欢和高级军官们合影;他骄傲地在衣服上别了纳粹党徽;他在黑市上也很吃得开,能搞到尼龙、香烟、白兰地。当局乐于帮他开设工厂,制造用于军队炊事班的搪瓷厨具。他也很乐于雇用犹太人,因为他们的工资低于正常水平,他巧妙地周旋于不同的德国纳粹军官中间,利用与军方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从犹太人那里接收破产的搪瓷厂、雇用精明能干的犹太人会计史丹、招一批最廉价的几乎没有工资的犹太人做工来实现他的发财梦。贪婪、好色、狡猾、唯利是图是他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此时的辛德勒内心充斥着对物质、对金钱的无限渴望,他利用各种契机逼迫困境中的犹太商人、利用廉价的犹太人劳动力,通过贿赂德国纳粹官员,在战争的混乱局面中和腐败体制下大发私财。此时,奥斯卡·辛德勒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商人,他丝毫不顾及在自己工厂里的犹太工人的悲惨境遇,在他心目中,他来克拉科夫的目的就是实现他的发财梦。

第一次转折:

1939年前后德国入侵波兰,将种族仇恨的政策从德国本土蔓延到新占领的土地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德国纳粹所管辖的区域内,犹太人被迫不能再拥有自己的公司,还不得不戴文有大卫王星的袖标或袖章。犹太人民在威逼、恐吓等暴力、恐怖手段下被迫背井离乡,迁到隔离区,与家人和朋友分开。《辛德勒的名单》中提到的克拉科夫隔离区,共计16个街区,居住着将近2000名从世界各地迁徙而来的犹太人。他们被迫每天在集中营里干活,有一些甚至被不明缘由地杀害。

影片设置了辛德勒转变的第一个聚焦点:这是辛德勒从山冈的马背上远眺到城市中的克拉科夫隔离区被毁灭的时刻——1943年德国纳粹血洗克拉科夫犹太民族的一场大屠杀。辛德勒看到犹太人在德国纳粹军官的辱骂声和枪声中恐慌逃命,这其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妇人,也不乏一个个稚嫩的孩子。这时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闯入辛德勒的视线,在黑白的背景中这一抹鲜艳的红色在逃难的人群里格外耀眼夺目。辛德勒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她,她与父母离散,试图乘乱逃走,躲过枪杀,离开屠杀队伍躲进一栋建筑里。这个幼小的生命体对活下来的本能渴求直逼观众的内心深处。在灰白的场景中小女孩身着红色大衣出现,是这部黑白影片中唯一的一抹色彩,这一抹红似乎蕴含着一丝生机和希望。影片此时巧妙地配合了一段童声合唱的犹太民谣。孩子们天真的歌声与血腥的屠杀场面中的叫喊声、辱骂声、枪声、凄惨的哭叫和干瘪的广播声形成了鲜明的视听反差,构成特殊的张力,给观看者以强烈的心理冲击。在这一刻观众、导演以及影片的叙述者,通过辛德勒聚焦于这一场景中的灰白与红色的对比。这一多重聚焦带领人们共同体验影片的悲剧性。

在目睹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杀,在见证了那个红衣小女孩在灰白的空间里茫然地奔走,寻找着活着的微弱的希望后,辛德勒陷入了沉思,他就那么在山冈上一动不动——他的内心似乎有所触动,但他自己也说不清那是什么。

二、人性之善与恶的较量

如以往一样,辛德勒受邀参加德国纳粹军官们的聚会。在纳粹军官——歌德上尉的临时住所里,喝过酒的两人在阳台聊天,歌德摔倒在地,但辛德勒并没有上前去扶他,歌德蹒跚地爬起来跟他说:“你从来没喝醉过,这说明你有非凡的控制力,控制力就代表着权力。”辛德勒似有所思,意味深长地说道:“杀人不是权力,权力是有足够理由去杀一个人,但却不那么做,而是去赦免。”这时的辛德勒似乎已经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他试图去劝说纳粹军官歌德宽恕这些无辜的生命,试图为这些犹太人做点什么。这时的他想要在利益和道德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在影片后来的一个场景中,辛德勒向坐在月台旁边的歌德上尉建议叫辆消防车来,用水龙头朝装满犹太人的闷罐车箱里喷水。这一行为看似是在愚弄这些犹太人,实际上却能给闷罐车里的闷热带来一点点清凉,使他们有些许的机会在那样潮热的环境中喝到水。这个动作表现出辛德勒的心理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他与旁边那些一脸漠然的或拿犹太人的生命开玩笑的纳粹军官已有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次转折:

1944年前后,“最终解决方案”在德国纳粹管辖的各个区域开始执行。直到今天为止,这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纳粹军官野蛮地把犹太人驱赶出他们赖以生存的隔离区,将他们送到各个死亡集中营。通过毒气室、活埋、焚烧、枪击等各种非人的手段对这些无辜的生命进行残忍的杀害。如山的尸骸在焚尸炉里连日地焚烧,使得集中营和周围城镇的上空黑压压的一片,尸骸的灰烬像雪一样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影片设置了辛德勒转变的第二个聚焦点:1944年4月,在休伊瓦高尔加,纳粹军官下令挖出犹太人的尸体统一焚化,仅在克拉科夫犹太人区被杀害的犹太人就有一万人。犹太人负责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但在如山的尸体堆里可能就有他们昔日最亲爱的朋友甚至家人。辛德勒身临其中一场焚尸现场,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滚滚的浓烟和惨不忍睹的景象,让辛德勒触动最深的一件事也是彻底唤醒辛德勒人性中善良一面的转折一幕发生了,堆积如山的尸体中再次出现了之前的那个红衣小女孩,还是幼小的身体,还是鲜艳的红色,她静静地躺在一辆载满尸体的小运输车上——她没能逃出死神的魔掌。辛德勒目光追随着她,直到她被长长的输送带送进那个庞大的焚尸炉里,黑烟不断冒出来,遮盖了天空,不见阳光和云朵,仿佛最后一丝生的希望也幻灭了。这一刻最终成功地唤醒了辛德勒内心深处的良知与人性中尚存的善良,于是他放弃了带着资产离开的想法,暗自下定决心去尽全力拯救更多的犹太人。

红色,代表着生命和希望。在一片以黑、灰、白为主调的冷峻的世界里,小女孩身着的一丝丝残红传达犹太人民出对生命的渴望、对活着的乞求,微弱却强烈。这个无声而明艳的角色却在无形中唤醒了辛德勒人性中最善良的部分,推动他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向一个不在乎利益只想救人的圣人转变。

三、人性之善的胜利

镜头切换到一个夜晚,这个场景中有一盏油灯、一部打字机,还有两个男人。奥斯卡·辛德勒终于开始实施他的救人计划,史丹在打字机前飞快地打出他念到的人名。而辛德勒还想要挽救更多的生命:“More More...”辛德勒不断地念着记忆中的人名,从打字机出来一个个的名字就意味着“活着”,会计史丹最终打出由1100名犹太人的名字组成的这份名单,即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在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里,超过1000名犹太人的名字被清晰而坚定地从辛德勒的嘴里念出,然后同样清晰而坚定地被史丹打印在纸上。剧情发展到此时,辛德勒和犹太会计史丹共同制造名单之时,辛德勒与犹太人民的关系进一步发生了质的改变,他像朋友、像亲人一样和这群犹太人站在一起,也将自己的生命与他们的生命紧紧相连,如果这份计划开始实施,就意味着辛德勒对于纳粹的彻底背叛,这关系着辛德勒的性命安危。

在辛德勒的不懈努力下,新的工厂在他的家乡建好了。那些原本可能会在集中营里失去生命的犹太人如今都能在工厂里安全地“工作”。这座工厂本来是计划制造利润最大的军火,按照这个计划,辛德勒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从中大赚一笔,他非但没有,反而故意改装了生产机器——导致这座“军火工厂”始终没有生产出一颗能用于战争的子弹。当辛德勒调偏炮弹机器的准星时,已然表明了他在乎的不是钱财,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辛德勒的这座工厂一度成为战争中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当德国宣布投降的时候,辛德勒最终也因叛国罪而被迫过上逃亡的生活。临走之前,被他解救的犹太人们用一个工人的金牙铸成了一枚戒指,上面刻着一句古老的箴言:“当你拯救了一个人,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面对他拯救的犹太人时,落泪并非因为自己的破产,而是没能救助更多的生命。如果说辛德勒最初聘用犹太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后期他的庇护行为和救人计划越来越积极和明显:从独臂老头,到聪明的小男孩、做门闩的老工人,再到上门求助女人的父母,辛德勒可能原本无意去拯救,但那颗善良的心让他一步步走向崇高,才有了后来不惜进入牢狱,不惜倾家荡产,去做那些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

四、结 语

犹太民族如重新升起的太阳,他们互相牵着手慢慢从地平线走向人们视野中。电影最终以蓝色色调作为色彩结局,仿佛意味着一个黑暗的时代的终结。旷野中行走的人们最初从黑暗中走过来,尔后黑白的人像慢慢变成了彩色,天空也由暗淡的蓝色变为明亮的蓝色,昏暗了近3个小时的屏幕绽放出灿烂的光彩,这是影片里第一次出现了大范围的彩色。这群获救的犹太人从黑暗中走向明亮的蓝天下,就如同从黑夜走向黎明,像曙光一样生出希望,这一幕似乎在诉说着受尽苦难的犹太人自由的来之不易。

在经历无数的杀戮和生命的逝去后,辛德勒人性中最柔软、最善良的部分终于苏醒,虽然这股力量很微弱,但它足以拯救那个战争时代里的生命、灵魂与良知。正如《辛德勒的名单》的海报画面所展现的那样,一个成人的手用力紧握住一个孩子的手,孩子代表着生命的活力,这希望的这一握,给了被救者和救人者力量,唤醒了人们人性中的善良。这也是这部电影超越二战背景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在——其鼓舞人心的地方在于尽管疯狂的极端主义思想会横行一时,最终会有人性至善的光芒照耀前方。

猜你喜欢

辛德勒犹太军官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跳伞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哥伦比亚 军官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对中国军官预备役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军官”一词的由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