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悲鸣于传统与现代的挽歌
2017-11-16刘瑞红齐桂华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1430
刘瑞红 齐桂华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自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以来,剧中两代唢呐匠坚守传承的故事在感动无数观众的同时,也赢得了许多业内专家和影迷的力捧,一时间“民俗与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该影片尤其在人物塑造、意象传达、结局安排上更加凸显了对传统民俗艺术传承的关注与思索,唱出了乡土文化被商业文化一步步侵蚀的挽歌。
一、鲜明的人物塑造,坚守的匠人情怀
影片《百鸟朝凤》讲述的是黄河岸边的无双镇新旧两代唢呐人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的无双镇民风淳朴,生活节奏比较缓慢,传统乐器——唢呐仍然沿袭着旧日的传统,是丧事中不可缺少的社交礼仪,唢呐匠身份也较为高贵;而随着新时代、新经济的发展变革,唢呐的吹奏俨然受到了冷落和排挤,唢呐匠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然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匠人精神却还时刻坚守在新旧两代班主心中。影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将民俗艺术发展所需的文化精神及坚守情怀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表达,并借助鲜明的人物将民俗艺术传承中的执着与辛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影片中对唢呐人匠人精神的渲染主要表现在新旧两代班主身上。无论是老一代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还是新一代的游家班班主游天鸣,他们深知德行、艺品对民俗艺术传承的重要性。焦三爷可以因查村长在世时仗势欺人直接拒绝查村长儿子请求为父亲吹奏《百鸟朝凤》的愿望,却可以为德高望重的窦村长吹奏一曲。在焦三爷看来,唢呐是和德行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选择接班人时,焦三爷可以放弃悟性极高却又生性好动的蓝玉,而选择天分不高却又勤奋苦练的游天鸣做接班人,因为他深知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莫过于德行和坚守。焦三爷说吹唢呐是一门匠活儿,既然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担起责任,把这活儿传承下去……不单是看唢呐吹得多好,更要紧的是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他才能拼着命把这唢呐保住传承下去。焦三爷的这段话,体现了唢呐人将唢呐视为生命的执着匠心。为此,在一次大火中,游天鸣危急中救出了蓝玉的唢呐,而误使自己的唢呐葬身火海,焦三爷怒扇天鸣,告诫徒弟唢呐离口不离手,这是唢呐人的本分。将唢呐视为挚爱的焦三爷可以因为徒弟天鸣没有成功完成吸水练习而惩罚他少吃晚饭,但又因为天鸣听出了唢呐曲中鸟儿的声音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个倔强又严格的师父,也有慈爱、亲切的一面,严与慈都是在恪守着唢呐匠人的本心,精益求精地传承着唢呐人的技艺。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唢呐不再是婚丧嫁娶中的唯一,西洋乐器的当仁不让,让备受人们尊敬的唢呐在新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是不屑一顾,而焦三爷的传人游天鸣就在此时成了新一代的班主。在现实的冲击面前,为了生计,游家班的各个兄弟都相继离开,唢呐人所剩无几,游家班难以为继,唯独新旧两代班主还在坚守。为唢呐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焦三爷,更是犹如飞蛾扑火般壮烈,根本不顾身体状况,亲自去给游家班撑门面,用生命去践行、去坚守,唢呐中吹出丝丝鲜血,让人不禁为之流下两行热泪。新班主游天鸣更是为了捍卫唢呐的辉煌四处奔走,根本不顾自己的生计和婚姻,这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在自己视为挚爱的唢呐受到西洋乐器冲击时居然也大打出手,他无法容忍自己心爱的唢呐被人亵渎。
影片塑造了两代性情不一的班主,老班主冷峻、倔强,新班主温润、敦厚,但对唢呐却都是一片赤诚,二人无疑是唢呐的忠实捍卫者。无论唢呐是辉煌还是没落,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是对民俗艺术的不离不弃,影片时刻在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传的是精益求精的技艺,承的是恪守职责的精神。
二、典型的意象传达,哀婉的画面展现
唢呐是影片中的重要意象,也是重要线索,一支小小的唢呐将民俗艺术艰难传承的点点滴滴演绎得淋漓尽致。唢呐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本片对唢呐的第一次大的渲染是焦三爷从阁楼上取下的那个满是灰尘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各式唢呐,有的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其中一支是金唢呐,只吹《百鸟朝凤》这一首曲子,这支金唢呐是焦三爷的师父传给他的。会吹《百鸟朝凤》是唢呐匠的看家本事,但这首曲子一代弟子只传一个人,唢呐此时在徒弟蓝玉和天鸣眼里显然带有神圣的意味。两位小徒弟为了吹响这神圣的唢呐,寒来暑往,在河边练习吸水和吹唢呐,游天鸣第一次用芦苇秆吸上了水,快活得跳跃起来,电影也恰如其分地插入了鱼儿在河中跳跃、鸟儿在天空中飞翔的画面来隐喻天鸣的欢快。这时候的时光是美妙的,乡间泥土的芬芳、长满芦苇的小河、夏夜里的流萤、农家自制灶台上装满食物的海碗,还有师娘做的蒸红薯,无双镇里充满了温馨、静谧的画面,熟悉而亲切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真实而生动。影片的种种景象都带有故乡、童年、亲情的底色,田园牧歌般的场景,诗意地将唢呐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涓涓溪水般唯美地流淌了出来。在这种环境中,平日里的一声唢呐对田间地头的人们是种解乏,是种消遣;红白喜事中吹唢呐是种仪式,更是种喜怒哀乐的表达。吹拉弹唱、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在焦三爷率领唢呐队行走乡里、走家串户的排场中,能够深刻体现出来。孕育唢呐文化的农耕文明,也滋养着与之相符的伦理纲常。唢呐在无双镇不仅仅是乐器,也是传统时代身份的象征。一般人只受得起二台,中等者是四台,排场再大的是八台,最尊贵的是“百鸟朝凤”,影片通过不同的唢呐曲道出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然而在时代的巨大变革中,一支小小的唢呐再也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排场更大的西洋电子乐器以更新鲜的面容吸引着村民的眼球,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唢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传统的唢呐艺术已然失去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影片的画面也变得低沉起来,如影片中焦三爷为了给游家班置办新家伙,让徒弟天鸣把自己养了多年的牛卖掉,此时人与牛在雨中行走,悲壮而孤独,滴滴答答的雨声落在脚下的石板上也十分刺耳,好似道出了“唢呐文化”的悲凉处境;再如焦三爷在为窦村长含血演奏时,一抹残阳叠现在他的脸部,随后残阳渐渐地消退在天边,此时的画面好似在暗示焦三爷的生命已到黄昏,同时也好像在暗示唢呐的没落已是大势所趋,这一幕,让人顿感悲凉和酸楚。当年唢呐的荣光已然不在,片中有个唢呐从盛到衰的转折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生日宴上,主人既请了传统的唢呐匠,又请了现代西洋电子乐队,村民更愿意聚集在新奇的西洋乐队和衣着暴露的歌唱演员面前。唢呐匠们满心不服,开始与西洋乐队进行“斗乐”,此举引来了几个小流氓的砸场,最终两败俱伤,曾经身份高贵的唢呐匠此时鼻青脸肿,随之画面展示了满地狼藉、断成两截的唢呐,这个画面极富意味。传统民间器乐在与现代西洋器乐对抗,表面是“乐坏”,其实是“礼崩”,影片借助这个画面传达出了时代变迁下,辉煌农耕文明的远去,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本心的流失。电影用哀婉的画面,寄情于景,展现了唢呐文化的辉煌与没落、悲凉与无奈。
三、点睛的悲剧结局,沉重的心灵反思
影片结局是天鸣在焦三爷坟前吹奏《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本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河北一带的唢呐名曲,曲中模仿百鸟争鸣,表现出百鸟最终应凤凰的召唤,一起展翅高飞,朝向凤凰的场景,往往寓意德行高尚的人众望所归,极富浓郁的乡土韵味,旧时在农村可谓是家喻户晓。但电影当中的《百鸟朝凤》作为唢呐曲目之最,只在葬礼上吹奏,而且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配吹响和享用,影片结局游天鸣为焦三爷吹响,透露着对唢呐艺人的最高敬重,同时也寓意着唢呐文化正如《百鸟朝凤》本身的乐曲含义一样,百鸟齐鸣后,必是孤凤长鸣,这似乎暗示着唢呐这门传统的民俗艺术会像凤凰一样只是留在民间的美好传说里。影片结尾的《百鸟朝凤》曲调高亢、孤独、悲怆,越发将唢呐人的坚守、辛酸、挣扎与无奈传唱开来。唢呐传人游天鸣一身新衣,眼泪汪汪地将自己对焦三爷的情感、对唢呐传承的辛酸、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无奈,尽情地宣泄着,焦三爷的身影在乐曲响起后也逐渐显露清晰,在曲终后从太师椅上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唢呐的乐音中。孤独的天鸣、头也不回的焦三爷,好似都在告诉我们,唢呐的陨落已成定局,唢呐文化只是乡土社会留给现代人的一抹记忆。大师远去的身影,如此悲凉、无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民俗艺术俨然是在悲鸣,是在为自己唱的一首挽歌。
这部让人感慨颇多的文艺片以苍凉而凝重的风格融注了吴天明导演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思考,导演也在这部《百鸟朝凤》之后羽化,导演生前的良苦用心,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对民族文化传承进行沉重思考:
首先是对传承人的选取和帮扶。时代已然不可更改,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如若能够有更多像天鸣一样坚守本心的传承人,唢呐这门艺术就不会如此孤独、寂寥。由此可见,在传承人的选取上,应该是选取有着匠心精神的人。一门手艺能够传承百年,靠的就是这种执着、坚守的匠心精神。其实影片中的焦三爷知道这一点,所以游天鸣成为接班人,但怎奈唢呐在新时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游家班的兄弟们为了谋生,开始放弃吹唢呐,哪怕是被师父当众踢打,二师兄还是选择了外出,所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悲鸣的民俗艺术,面对难以为继的场景,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以便像游家班里的二师兄这样的匠人能够留下来,以便于游家班这样的民间艺术团队顺利渡过危机。其实帮扶只是缓冲民俗艺术衰落的暂时途径,只有自身不断壮大,才能在经济浪潮中让民俗艺术紧跟时代的步伐。
其次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要想保持民俗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在新时代条件下改进自身。其实影片中焦三爷在经历了唢呐的兴衰荣辱后,已经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唢呐的危机传承,所以当县文化局的傅局长也即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来录制唢呐曲时,病床上的焦三爷虽已病入膏肓,但仍奋力爬起叮嘱天鸣找回师兄,完成录制。虽然代表政府的傅局长已深深意识到在新时期要借助影像等新媒介把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料留存下来,表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积极态度,但影片结尾处有一幕是两个女孩儿给一个在路边演奏唢呐的唢呐匠丢下了两枚硬币,这一幕不但会引起观众心中的悲凉与心酸,也给游天鸣式的民俗传承人一个棒喝:如不在技艺上进行革新,唢呐艺术就很难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发扬,或许这门艺术只会沦落为街头巷尾乞讨艺人的乞讨手段。影片告诉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唢呐的创新,更多地影射出了很多民俗艺术在外来文化冲击的现实背景下都存在的现实问题。
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总是给人以悲凉的意味,《百鸟朝凤》所彰显的传统文化的灵与美也在渐行渐远。《百鸟朝凤》将要飞向何处?民俗艺术、传统文化又将如何突围?大师吴天明的遗作时刻在提醒我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