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戏在京城的流传发展

2017-11-16冰野

北广人物 2017年5期
关键词:天富影人德顺

皮影戏在京城的流传发展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由演员手持皮雕彩绘之人物,利用灯光照在影窗上,随着音乐锣鼓的伴奏且歌且舞,是我国流传较广的剧种之一。北宋时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九中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据此,皮影戏最晚当兴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皮影曾是蒙古军队中的主要娱乐手段,1272年元世祖迁都大都后,皮影戏随着蒙古军队进入大都而在民间流传。

明代北京的皮影戏分西派和东派两种。西派皮影的影人较大,为40-50厘米。刀工比较粗犷,色彩最初只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旦角多镂空脸,自鼻尖至额头为一条直线,表现人物为通天鼻梁,倒垂柳眉,凤眼乜斜,朱唇一点。老生多留八字胡,颏下一副短髯,镂空脸表现出一副文静、庄重的神态。净角额头隆起,方鼻头,大环眼,浓眉阔口。东派皮影的影人约30厘米,脸形多呈弧线形,环勾眉,眼睛呈弯月。花脸造型为浓眉环眼,用黑、红、绿三种颜色区别正反面人物。

清嘉庆年间,北京西派皮影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北京皮影的主流。城内有名的班社很多,如“南永盛”“北永盛”“祥顺班”“永庆班”“和成班”等。西派皮影以“堂会戏”为主,演出剧目有《英烈春秋》《香莲帕》《白蛇传》《西游记》等多部。到咸丰年间,北京西派皮影又增加了“西天合”“福顺班”“天富班”“永成班”等几个班子。

北京皮影的演唱,早期使用高腔,不用丝弦伴奏,仅用苏锣、水镲、大锣、南堂鼓、唢呐,后受昆曲、皮黄和地方小曲影响,使用四胡、南弦子、扬琴等,使唱腔与伴奏更为丰富多彩。由于皮影演出受条件影响,有些影戏班如“永庆班”“天富班”等,利用白天演出木偶(托偶)戏,晚上演皮影,以皮影木偶两下锅招徕观众。

光绪年间,许多皮影社相继解体,“德顺班”在班主路耀峰率领下,引进了“二黄”的全部打击乐和锣鼓经,改革了皮影戏伴奏方式,并在影戏名票戴光辰的参与下,丰富了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改进了脸谱、服饰,受到观众的欢迎,使北京的影戏演艺前进了一步。当时一些“二黄”演员如金秀山、刘鸿声、郝寿臣等,经常到影戏后台来演唱,时称“钻筒子”,一些影戏班竟挂出影戏带“二黄”的招牌。由于京剧演员的参与,皮影戏也借鉴了不少“二黄”曲牌,如《点绛唇》、《黄龙滚》等。

在清代后期的百余年中,北京的西派皮影曾造就出一批有名的艺人和影人雕刻家。著名艺人有路德成、路福元、路耀峰、彭禄、邓和宣、魏殿臣、于得水、甄永恒、甄德利、孟雨田,王魁等;雕刻影人的名家有查二、王殿禄、郁子安、戴光辰等。当时的影戏本子很多,仅据民国四年(1915年)编印的《燕影集》刊载,就有59个皮影本子,这些剧目按其内容分为“佛教剧”“道教剧”“历史剧”“风化剧”“滑稽剧”“独角剧”等。民国期间,北京的西派皮影戏业务萧条,仅有“西天合”“天富班”“德顺班”等少数几个班社在维持演出。到北平解放前夕,仅剩“德顺班”一家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顺班”改名为“北京德顺皮影剧社”,对剧目、表演、音乐和灯光不断进行改革。1958年,划归宣武区领导,改名为“宣武皮影剧社”。在历年演出中,排演了几十出新剧目,《白蛇传》《金钱豹》等传统剧目得到加工整理、删繁就简。为使皮影戏更好地为儿童服务,还创作演出了《龟与鹤》《斗鸡》《金斧头》等寓言戏,并培养出新一代皮影戏传人……

冰野据《北京市方志馆》整理

猜你喜欢

天富影人德顺
Influence of velocity on the transmission precision of the ball screw mechanism ①
天富学院钳工中级工培训班开课了
影人姚晨
小吉的一封家书
天富集团夏日为职工送清凉
槐花盛开的时节
女空降兵
影人漫像大本营
姬德顺 陈舒舒作品